青铜镜碎片带回的第三日,月球基地的琉璃果藤蔓突然集体绽放出金色光芒。王童心手持震颤的龟甲碎片赶到培育舱,只见藤蔓编织成的荧光网络中,浮现出从未见过的共文——那些符号如同活物般游动,最终组成一幅星际航行图,箭头直指比邻星系的方向。与此同时,殖民飞船的青铜罗盘再次异动,指针突破原有刻度,稳稳指向未知星域。
这是...外星文明的呼唤。中原博士展开《淮南子》残卷,泛黄的竹简上关于天外有天的记载,此刻竟与藤蔓显示的星图产生共鸣。希腊学者架起新制的超导青铜望远镜,观测到比邻显示边缘有周期性闪烁的光点,其频率恰似地球古代烽火台传递信息的节奏。阿拉伯占星师连夜推演星象,在星盘上标记出的轨迹,与星际公约签署时外星文明留下的坐标暗合。
筹备首次正式接触的会议在环形山学院召开。西域巫师占卜得到同人于野的吉卦,却也警示利涉大川,不可躁进;中原士大夫主张遵循《周礼》制定迎宾礼仪,用编钟演奏《韶乐》以示友好;希腊数学家则设计了复杂的几何信号发射器,试图通过宇宙通用的数学语言建立联系。王童心将青铜镜碎片置于会议中央,镜中倒映的众人面容,与那些预示未来的画面重叠,提醒着这次接触的重要性。
当舰队靠近目标星域,巨大的环状建筑在星空中若隐若现。其结构与地球的长城、天鹅座行星的金字塔一脉相承,表面流转的光纹正是共文的变体。更令人震惊的是,建筑表面突然投射出全息影像——《周易》的太极图在星空中缓缓旋转,卦象变化间,竟用共文演绎着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古老智慧。
他们...熟知《周易》?王童心的声音发颤。还未等众人反应,环状建筑开启一道光门,一艘形似巨大贝壳的飞船缓缓驶出。飞船表面雕刻的图腾,与生物芯片、青铜镜上的未知符号完全一致。当两舰接近,外星飞船投射出翻译矩阵——那是由不同文明文字交织而成的立体图谱,其中赫然包含着地球甲骨文与楔形文字的变体。
接触过程比想象中顺利。外星文明展示的科技树,从钻木取火到星际航行,竟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路径惊人相似。他们的城市建筑采用中原榫卯结构与希腊几何学结合的设计,使用的星图同时标注着波斯占星符号与玛雅历法。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的文化典籍中,记载着与《山海经》相似的创世传说,甚至提及归墟之地的神秘力量。
然而,在商讨宇宙文明接触协议时,分歧逐渐显现。外星文明坚持万物有灵的宇宙观,认为所有天体都是有生命的个体,反对人类改造行星环境的计划;而地球文明基于生存需求,希望能在火星等星球建立新家园。谈判陷入僵局时,王童心取出青铜镜碎片,镜中突然投射出新的画面——两个文明携手建造的环形生态站,漂浮在星际尘埃中。
或许我们可以寻找第三条路。王童心将地球的《天工开物》与外星文明的《星穹造物录》并列摆放,就像我们融合不同文明的智慧建造星际文明学院,这次也可以尝试共创。他的提议得到响应,双方决定在火星轨道建立实验性生态站,采用地球的农业技术与外星的生态共生理念结合,探索可持续的星际发展模式。
协议签署当日,两舰同时响起悠扬的乐声。地球舰队奏响编钟与长笛合奏的《和平颂》,外星飞船则用类似竖琴的乐器回应。培育舱的星语藤疯狂生长,将两份协议编织成发光的纽带,连接起两艘飞船。王童心望着舷窗外的环状建筑,其表面的共文正缓缓变化,最终组成新的词汇——星海同舟。
但在欢庆背后,隐忧依然存在。生物芯片上的未知图腾再次浮现,与外星文明展示的某些符号产生共鸣;青铜镜碎片在深夜发出微弱的嗡鸣,投射的画面中闪过战争的阴影。王童心握紧龟甲碎片,他知道,这次接触只是开始,在浩瀚星海中,文明的相遇既是机遇,也是考验,而人类需要用智慧与包容,在星际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