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香漫过州衙檐角时,九阳鼎碎片突然悬浮半空。王童心伸手欲接,碎片却化作十二道流光没入《东穑经》,书页间渗出月形露珠,在青砖上汇成陌生的潮汐图——浪尖托着三艘宝船剪影,帆面绣大明洪熙元年字样。
是仁宗皇帝派出的寻种船队!陈四海颤抖着翻开《永乐实录》,史载洪熙元年有宝船十二艘东渡寻嘉禾,竟与这图吻合...
正月十五,骊山突现日月合璧异象。月光穿透云台山铜人眼孔,在地面投出环形沟渠图。王童心按图索骥,在环形中心掘出五具青铜月晷,晷面刻满用潮汐推算月相的农谚。
寅时潮涨则望月插秧,申时汐退则弦月追肥。陈三叔转动月晷,齿槽间簌簌落下带咸味的黍种,这是《潮信谣》失传的下卷!
倭国细作夜盗月晷,却被铜人眼中射出的月光定住身形。从其怀中搜出的密信透露:扶桑洲以东有朔望岛,岛民以月相定农时,倭人正欲断其潮信。
雨水日,十二州新垦的潮田突现盐霜。王童心取月晷黍种试种,根须遇盐即蜷缩。陈四海突发奇想,将青铜犁铧沉入珠崖港浸泡三昼夜,再耕时犁面竟析出晶莹盐粒。
这是煮海成耕的古法!老疍民捧起盐晶,珠崖先祖曾用此法在滩涂种耐盐黍。
众人连夜改造农具,按《东穑经》图示在犁铧刻泄盐纹。三日后再耕,盐霜随沟渠汇入特制陂塘,塘底渐渐凝结出《熬波图》失传的淋卤法泥板。
惊蛰雷震醒南海蜃楼。王童心率船队东进,忽见海面浮起万千砗磲。撬开最大者,蚌肉间藏有玉版,用殷商文字混刻月相农谚:朔日种粳,望日栽糯,晦日休耕以养潮气。
倭国水军驾龟甲船来袭,宝相花海舶突然自主张帆。帆面浸透盐卤的剑麻纤维遇风即硬如铁甲,撞角上生长的扶桑木根须缠住敌舰,吸足盐水后爆裂成《树艺篇》防潮图谱。
春分夜,船队误入盐雾迷阵。王童心将月晷置于桅顶,借月光析出雾中盐晶,在甲板拼出《海盐农书》残页。按图示以砗磲壳为模,浇铸出带导盐槽的青铜耧车。
就是此刻!陈四海望着潮位线,月满时潮田盐分最低!
新耧车入水即分海为田,播下的黍种遇咸雾反膨大如珠。三日间,海面上竟浮起万亩漂田,黍穗随潮涨落自行调节盐分,叶脉浮现出朔望岛民祭祀月神的图腾。
谷雨日,船队遭遇赤潮。王童心命人将九阳鼎碎片沉海,碎片遇赤潮即吸附毒藻,渐次长成珊瑚状稻株。倭国细作驾小舟欲毁稻株,却被稻根缠住双桨——根须间渗出的汁液竟含《救荒本草》解海毒方。
忽有独木舟队破浪而来,舟上羽冠夷人手持虹彩贝壳,与王童心交换《陈旉农书》。双方以黍穗在浪尖摆字,共悟出虹吸法:用贝壳导引赤潮灌溉,毒藻遇月晷光即转为肥料。
芒种时分,船队抵朔望岛。岛上梯田随月相变幻垄向,农夫用蚌壳测量潮气。王童心献上改良青铜耧车,岛民回赠三百枚月华种,谷壳纹路竟与云台山铜人掌纹暗合。
归航途中,十二艘洪熙宝船突从海雾现身。船舱打开,走出戴仁宗年号腰牌的农官,怀中《瀛涯胜览》正自动补全月相耕法。最奇的是,宝船龙骨间新长的藤蔓,结着从未见过的长穗——
穗芒垂露里,清晰可见极东之地的农耕盛景:戴羽冠者与碧眼胡商共祭神农,祭坛竟是用各洲农具熔铸的巨鼎。
夏至日晷影最短时,月华种突然在骊山梯田开花。花瓣坠地成《禹贡》新篇,记载着海外九州农政。而洪熙宝船甲板上,扶桑木年轮自行刻出更东方的航路图,浪尖标注着殷商甲骨文写就的归墟穑仓......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