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画面中,荀彧与贾诩的交往并不多,多是在朝会或一些重要的议事场合。荀彧对贾诩的才能,无疑是认可的,毕竟贾诩的计谋多次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于贾诩那种过于圆滑甚至有些阴沉的行事方式,以及他早年辅佐董卓、李傕、郭汜等人的经历,荀彧内心可能存有一些保留和警惕。因此,他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公事公办的同僚关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谈不上亲近。
画面中还出现了荀彧与他的侄子荀攸。荀攸同样是曹操麾下重要的谋主,被称为“谋主而不专”,擅长临机制变。叔侄二人在曹营共事,自然是相互扶持,共同为曹操出谋划策。荀攸对叔父荀彧充满了敬重,常常向他请教。而荀彧对这位才华横溢的侄子,也多有提携和关照。然而,在一些涉及对汉室态度的根本性问题上,叔侄二人之间,或许也存在着一些难以言说的细微差别。荀攸似乎比荀彧更能适应曹氏权力扩张的现实,也更少表现出荀彧那种对汉室的执念。
最后,是荀彧与夏侯惇、曹仁等曹氏宗亲将领的交往。这些宗亲将领,是曹操的左膀右臂,军功赫赫,地位尊崇。荀彧在与他们打交道时,始终保持着应有的尊重,但又不会因为他们的特殊身份而刻意阿谀奉承,或者在处理公事时有所偏袒。他坚持以才能和功绩为标准,公事公办,一视同仁。这种不卑不亢、公正无私的态度,反而赢得了这些骄兵悍将的敬重。他们知道,荀彧是一个真正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人。
天幕上的文字对荀彧的为人处世给予了高度评价:“荀彧身居尚书令之高位,总揽朝政,权柄不可谓不重。然其待人谦和有礼,处事公正严明。与众多才华横溢、性格各异的同僚交往,既能以诚相待,精诚合作,共同为曹魏大业贡献力量,亦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拉帮结派,不党同伐异。其恢弘的器度与公私分明的作风,赢得了朝野上下的普遍尊敬和一致赞誉,其声望之隆,在当时无人能及。”
在另一个时空,郭嘉的灵魂视角中,他看着天幕上与荀彧共事的场景,眼中充满了怀念与欣赏:“文若,真吾之知己也!吾之奇谋,若无文若运筹帷幄,稳定后方,亦不过是纸上谈兵。恨不能与君共见天下太平之日啊!”
程昱那刚毅的面庞上,也露出一丝认可的神情。他虽然与荀彧性格不同,行事风格也大相径庭,但他深知荀彧的公正和对大局的贡献。尤其是在兖州之危时,若非荀彧的坚守,后果不堪设想。
贾诩则依旧保持着他那深不可测的微笑。对于荀彧这位品行高洁、能力卓绝的同僚,他内心是敬佩的,但也知道他们不是一路人。他选择的是在乱世中独善其身,而荀彧则试图兼济天下。因此,他与荀彧之间,始终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敬而远之,或许是最好的相处方式。
荀攸的脸上,则充满了对叔父的感念与敬重。他知道,自己的成长与成就,离不开叔父的悉心指导和暗中扶持。叔父的品格与智慧,是他一生学习的榜样。
夏侯惇、曹仁等宗亲将领,在回忆起与荀彧共事的点滴时,也不由得点头称赞。他们虽然是皇亲国戚,但也佩服荀彧那种不看情面、只认公理的作风。在荀彧面前,他们感受不到阿谀奉承,也感受不到刻意疏远,只有公事公办的严谨和对事不对人的公正。这种尊重,是发自内心的。
现代·网络弹幕上,观众们也纷纷发表评论:
“这情商,这为人处世的能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太会做人了!”
“是啊,能在那么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和那么多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都处好关系,并且获得普遍的尊敬,这太难太难了!”
“真正的君子之风!温润如玉,又不失风骨。”
“和光同尘,虚怀若谷,但内心又有自己坚守的原则。这才是高人啊。”
“曹魏团队之所以能够相对稳定,凝聚力那么强,荀彧的人格魅力和协调能力,绝对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荀彧:我不仅业务能力强,团队合作和人际关系处理也是满分!”
天幕的色调渐渐变得凝重起来,画面中,象征性的镜头开始不断切换,试图展现荀彧内心深处那日益加剧的挣扎与痛苦。
一个场景:汉献帝刘协在许都的宫殿中,形单影只。他虽然贵为天子,但一举一动都受到曹操的控制,手中没有丝毫实权,更像是一个被供奉起来的傀儡。当荀彧因公事入宫觐见时,看到献帝那年轻却写满无奈与落寞的眼神,看到他欲言又止、强作欢颜的模样,荀彧的心中便会涌起一阵难以言说的酸楚与刺痛。他躬身行礼,口称陛下,但内心却知道,这位陛下早已名存实亡。他努力地想要从献帝的身上,寻找到一丝汉室复兴的希望,但现实却一次次将他击碎。
又一个场景:夜深人静,荀彧独自一人在他的书房之中。窗外月色如水,室内烛光摇曳。他有时会久久地凝视着北方,那里是汉室的宗庙社稷所在之地(想象中的洛阳或长安方向)。有时,他会轻轻抚摸着书案上的一些汉代器物,那是一方古朴的玉璧,或是一卷泛黄的竹简,上面记载着汉家先贤的功业与思想。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故国的眷恋,对往昔盛世的追忆,以及对汉室未来命运的深深迷茫与忧虑。他仿佛能听到汉高祖、汉武帝的叹息,也仿佛能感受到自己肩上那沉甸甸的责任。
再一个场景:曹操的权势日益膨胀,其仪仗、宫室、称谓也在不断地向着天子的规格僭越。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