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唐朝统一天下的进程基本完成,百姓们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安宁,得以休养生息。经济复苏的曙光初现,大量荒芜的土地被重新开垦,社会经济逐渐恢复活力。然而,北方的东突厥汗国却成为唐朝的心腹大患。他们频繁侵入唐朝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中原地区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东突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与铁勒同族的一个古老部落。最初,他们居住在高昌北的北山,后来迁徙至金山南麓。由于金山形状酷似古代武士的头盔——兜鍪,突厥人便以此为族名。突厥人以游牧为生,擅长冶铁技术,因此被柔然统治者蔑称为“锻奴”。他们以毡帐为居所,随水草迁徙,食肉饮酪,穿着冬裘夏褐,披发左衽。突厥人以善养马著称,其马品种优良,耐力惊人,非常适合长途奔袭和狩猎作战。突厥民族尚武,精于骑射,以战死沙场为荣,以病逝床榻为耻。
在林岳晋阳起兵之初,李世民就提出与突厥结盟的策略,以解除后顾之忧,并借助突厥的兵力增强声势。林岳亲笔致书突厥始毕可汗,以谦卑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表达诚意,请求突厥出兵相助,并承诺战后所得的子女玉帛皆归突厥所有。
始毕可汗收到书信后大喜过望,立即派遣使者送来千匹良马与太原进行贸易,并承诺出兵援助。然而,公元619年,始毕可汗去世,其弟处罗可汗和颉利可汗相继继位。颉利可汗立始毕可汗之子为突利可汗,令其统领东部属部。颉利可汗与各割据势力勾结,连年入侵唐朝边境,攻城略地,掳掠人口和财物,甚至威胁到长安的安全。
公元622年,颉利可汗率数十万骑兵分两路大举入侵,一路直指晋州,另一路攻破大震关。突厥方面宣称,当年林岳晋阳起兵时,曾派房玄龄携重金厚礼拜见始毕可汗,请求借兵以壮声势,并承诺事成之后割让冀州八十一县作为酬劳,双方还立下盟誓,永结友好。如今唐朝毁约,不肯交出冀州,突厥这才兴师问罪。林岳听闻此言,愤怒至极,立刻调集兵马,全力抵御突厥的进攻。
两军对峙期间,双方均有伤亡。唐朝派遣使者陈景铄前往突厥求和。陈景铄对颉利可汗说:“唐朝与突厥风俗迥异,即便突厥夺得大唐土地,也难以长期统治。你们掳掠的汉人,大多沦为奴隶,真正得利的只有突厥的贵族。不如退兵回去,唐朝每年赠送大量财物,这些财富将全部归入你的国库,这才是对你有利之举。”颉利可汗听后,意识到继续征战已无太多好处,便撤军返回塞外。然而,突厥的骚扰并未因此停止。公元624年,唐朝依然深受突厥侵扰之苦。在一次朝会上,有大臣提议:“突厥屡次侵犯关中,其目的乃是为了抢夺长安的财富。若我们焚毁长安,突厥自然会失去入侵的动力。”唐高祖认为此计可行,便开始在樊城、邓县一带寻找新的建都之地。太子李建成等重臣也支持迁都。然而,李世民挺身而出,劝阻道:“请父皇宽限几年,待儿臣擒得颉利可汗,再作计较。”李世民麾下的几位猛将也纷纷担保,迁都的议论这才平息。
同年,颉利和突利可汗率军深入陕西。李世民亲自率军抵御,尽管双方兵力悬殊,唐军士气低落,但他依然亲自率领一百精骑深入敌阵,巧妙地离间颉利和突利的关系,使其内部产生猜疑。颉利主战,突利主和。颉利派遣突利前往唐营议和,以索取财物。突利在营中与李世民结为兄弟,突厥阵营开始出现分裂迹象。此役之后,唐高祖对朝臣们宣告:“突厥贪婪无厌,今后我朝将不再以平等之礼对待突厥,所有文书改用诏敕。”
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改元贞观。新帝即位不久,军情紧急,颉利可汗率大军逼近渭水便桥北岸,距离长安仅四十里地。
“渭水便桥北岸,离长安仅四十里!”朝堂之上,有大臣惊呼。
“请陛下速率文官宫眷离开长安,臣等愿死守城池,待援兵到来。”一位武将出列奏道。
“当年高祖议迁都,陛下力阻,今日却要弃都城而去?”朝堂之上,有人窃窃私语。
唐太宗点房玄龄问道:“爱卿,对此突厥入侵,有何良策?”
房玄龄出列奏道:“陛下,突厥所求无非金帛。若以厚礼相赠,当可使其退兵。待其志得意满,戒备松懈,我军再图一举歼灭。”
“爱卿所言正合朕意。弃都而逃,实为下策。我朝精兵百万,历经百战,将勇兵强。朕昔年仅率百余骑闯入突厥军中,尚能全身而退,今突厥距城仅四十里,朝廷上下何必惊慌失措。依房玄龄之计,先以金帛稳住敌军,助长其骄横之气,来日必当一举歼灭。”唐太宗沉声道。
唐太宗又密令李靖、李绩隔渭水布下阵势,待他亲临后再行出击。随后,突厥使者求见,唐太宗知其乃是颉利派来刺探虚实的,便立即宣其上殿。突厥使者入殿,见满朝文武分列两班,庄严肃穆,不敢有丝毫懈怠,慌忙施礼。
“番邦大胆!朕与突利可汗结为兄弟,盟誓永固。如今颉利兴兵犯我疆土,突利竟也在其中?”唐太宗威严质问。
“突利可汗亦随军前来。”使者答道。
“既是兄弟,又岂有用兵之理?朕料突利不过是旁观罢了。”唐太宗冷笑道。
“小使不过一介传话之人,怎知二位可汗的心思。”使者支支吾吾。
“速速回去告知颉利,朕的大军即刻便至。待朕处理完朝中事务,亲赴渭水便桥与他对话。”唐太宗声若洪钟。突厥使者匆匆离去。
“传朕旨意,命李靖、李绩率军隔渭水列阵,待朕驾到后再听指挥。”快马传令,李靖、李绩领命而去,唐军迅速列阵,静观突厥动静。唐太宗着便服,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疾驰至渭水南岸。
六骑下马,踏上渭水桥头。唐太宗举目望去,突厥军已列好阵势,北岸战马嘶鸣,戈矛耀日。他稳稳走到桥中,高声呼喊:“颉利出来说话!”
颉利闻声,策马出阵。突厥阵营瞬间寂静无声。突厥士兵交头接耳,纷纷议论:大唐天子竟敢只身涉险,来到便桥与敌军对峙?那正是大唐天子吗?一时间,突厥军阵骚动,士兵们争相传看唐朝天子的面容。
只见唐朝天子身材修长,面色白皙,双目炯炯有神,虽年未及笄,却已生出黄须。头戴青锦金丝便冠,身着黄袍玉带,脚蹬皂靴,潇洒如书生,威严如君王。
“颉利听着!自古帝王,皆尊中华,轻夷狄。唯朕一视同仁,待你等如手足。然你侵我河山,掳我百姓,朕虽多次赐予重宝,你却贪心不足,究竟所图何为?”唐太宗义正词严。
“我居北地,水冷草枯。连年灾荒,牲畜多死,百姓饥寒。南地物阜民丰,我等不得已才南下取财。你所赐之物,不过是杯水车薪,不抢又待如何?”颉利振振有词。
“北地虽寒,然地广人稀,物产丰富。你若以马匹换取我朝缯絮粮谷,双方互惠互利,岂不更好?”唐太宗提议道。
“若我以良马换你缯粮,你军力岂不更强?日后我等岂能匹敌?”颉利质疑道。
“你乃游牧民族,以掳掠为生,不事耕织,国何以久长?前朝内乱,你等才有可乘之机。如今朕治下国泰民安,军力强盛,岂容你等肆意妄为?”唐太宗厉声反问。
颉利一时语塞。唐太宗又问道:“突利可在军中?”
突利闻声而出,下马拱手:“小王在此。”
“你我既结为兄弟,盟誓在先,为何背信弃义,兴兵犯我?”唐太宗质问道。
“北地灾荒严重,牲畜多死,特来求取财物。”突利答道。
“贪得无厌!朕此次赐你财物,望你切勿再犯。你且看,大唐雄师,军容整齐,岂容你等再次侵犯中原!”唐太宗声震四野。
颉利与突利望向桥南,只见唐军旌旗蔽日,军容整齐。又见唐太宗镇定自若,轻骑独出,成竹在胸,深知唐军战意坚决,心生忌惮。颉利担心归路受阻,又恐突利与唐太宗有诈,不敢贸然决战,便请求讲和。唐太宗应允。
次日,唐太宗亲临城西,设祭坛,斩白马,与颉利在便桥之上订立“渭水之盟”。唐朝赐予突厥金帛,突厥军队撤离唐境。
有大臣不解地问:“颉利已生退意,我朝为何还要赐予金帛?”
唐太宗答道:“朕此举旨在使其骄惰,以便日后一举歼灭。这正是‘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突厥只知掳掠,若仅凭防守,难以根除祸患。唯有彻底消灭突厥,方为长久之计。”百官听后,无不叹服。
此后,唐太宗每日督促十二卫将士及数百士兵至显德殿前练习箭术。他亲自训示:“外敌入侵,实属常事。最怕的是君主安于逸乐,忘记了战争的威胁。如今朕不让你们修建池苑,而是专心教授弓箭之术。平日里,朕是你们的导师;战场上,朕便是你们的统帅。如此,大唐百姓方能安居乐业。”
唐太宗还亲自考核诸卫将士的射箭技艺,优者赐予奖赏,劣者施以惩罚。在皇上和诸卫长官的严格督促下,诸卫府兵皆成精锐之师。
皇上常召集群臣训示:“你们当多读兵书,认真总结战争经验。在多年的征战中,朕积累了一套战术:观察敌阵,便能判断其强弱。朕常以弱兵诱敌强兵,以强兵攻敌弱兵。待敌强兵被引诱深入,我强兵已突破敌弱兵防线,反戈一击,敌军必败无疑。”
李靖、李绩等名将深受鼓舞,研读兵书,总结经验,身先士卒,训练士兵,打造出了一支支精锐之师。
次年,唐太宗下诏,令各道兵府招府兵集中训练,积极备战,准备对突厥发起全面进攻。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