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阐述。首先,我们来理解“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这里的“阳”与“阴”,并非简单地指阴阳属性,而是指病邪的性质和发病部位。一般而言,“病发于阳”多指外感热病,病邪性质偏热,发病部位多在上、在外;“病发于阴”则多指内伤杂病,病邪性质偏寒,发病部位多在下、在内。
当“病发于阳”时,本应采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等治法以散邪外出。但若误用下法,即过早地使用泻下药物,就会导致热邪内陷,与体内有形之邪(如痰饮、瘀血等)相结,从而形成结胸证。结胸证以胸膈满闷、疼痛、拒按为主要表现,病情较重,治疗较为棘手。
而当“病发于阴”时,本应采用温阳散寒、补益气血等治法以扶正祛邪。但若同样误用下法(或过度发汗),就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气机升降失常,痰饮内生,从而形成痞证。痞证以心下痞满、按之不痛为主要表现,病情虽不如结胸证严重,但同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至于为何会“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这是因为下法本为攻邪之法,适用于阳明腑实证等实证、热证。但若在病邪尚未入里、正气尚虚的情况下过早使用下法,就会损伤正气,使病邪得以内陷并与有形之邪相结,从而形成结胸等变证。
在中医理论中,结胸证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病证,其主要表现为胸膈满闷、疼痛、拒按,以及可能伴随的其他症状。题目中提到的“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便是对结胸证一种特殊临床表现的描述。
这里的“项亦强”,指的是颈部强直,转动不灵。而“如柔痓状”,则形象地描述了患者颈部强直、肌肉紧张的状态,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痉挛性斜颈或颈椎病等引起的颈部不适。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所说的“柔痓”与现代医学的“痓病”并不完全相同,此处仅为形象描述,不可直接对应。
对于这类结胸伴有颈部强直的患者,中医理论认为其病机在于邪热内陷,与体内有形之邪(如痰饮、瘀血等)相结于胸膈,导致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而颈部作为人体经络的重要通道之一,其强直症状正是经络阻滞、气血不通的外在表现。
在治疗上,中医主张采用攻下逐邪的方法,以消除胸膈内的有形之邪,恢复气机的正常升降。题目中提到的“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便是对这一治疗原则的具体体现。大陷胸丸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峻下逐水、破结通经的功效,适用于结胸证等实证、热证的治疗。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大陷胸丸等攻下药物的使用需谨慎,必须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因为攻下药物易伤正气,若使用不当或过量,可能导致病情恶化或出现其他变证。
大陷胸丸方
原文:大黄半斤葶苈子半升(熬)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下面,我将逐一为你介绍这些药材及其可能的组合应用。
大黄:半斤。大黄是中医临床上的常用药材,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它常被用于治疗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等症状。在此配方中,大黄可能起到攻下逐邪、荡涤肠胃的作用。
葶苈子:半升(熬)。葶苈子味辛、苦,性寒,归肺、膀胱经。它具有泻肺降气、祛痰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痰涎壅盛、喘咳痰多、胸胁胀满、水肿等症状。在此配方中,葶苈子可能起到辅助大黄泻下、同时祛痰平喘的作用。
葶苈子,作为一味传统中药材,其药性独特,功效显著,在中医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我将从葶苈子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以及使用禁忌等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葶苈子的药性。
一、性味归经
葶苈子味辛、苦,性寒。归肺、膀胱、大肠经。这一性味归经特点决定了葶苈子能够清热泻火、祛痰平喘、利水消肿。
二、功效主治
1.泻肺平喘:葶苈子性寒,能够清热泻火,专泻肺中水饮及痰火,进而起到化痰平喘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喘、痰涎壅盛等症状。
2.利水消肿:葶苈子还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水肿、胸水、腹水、小便不利等病症。在治疗腹水肿满、湿热蕴阻时,常与其他药材如防己、椒目、大黄等配伍使用。
三、用法用量
葶苈子一般入汤剂,也可研末口服。生熟不同的葶苈子擅长治疗的病症有所不同。生葶苈子泻肺气的作用较强,擅长利水消肿,多用于实证;炒葶苈子药性和缓,可以避免伤及肺气,可用于实中夹虚的患者。具体用法用量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以及医生的指导来确定。
四、使用禁忌
1.葶苈子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以免伤及脾胃阳气。
2.肺虚咳喘、肾虚作喘及虚寒性出血疾病患者禁用葶苈子,以免加重病情。
3.与降血压药、利尿药、强心苷类药物联用时,葶苈子的用量不宜过大,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4.对葶苈子过敏者禁用,以免引起过敏反应。
芒硝:半升。芒硝味咸、苦,性寒,归胃、大肠经。它具有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实热积滞、腹满胀痛、大便燥结等症状。在此配方中,芒硝与大黄相伍,可增强泻下通便的效果。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杏仁味苦,性微温,归肺、大肠经。它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肠燥便秘等症状。在此配方中,杏仁不仅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还能与葶苈子协同祛痰平喘。
将这四味药材组合在一起,可能形成一个攻下逐邪、祛痰平喘、润肠通便的方剂。这样的方剂可能适用于某些实证、热证患者,如便秘、喘咳等症状严重者。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方剂的药性较为峻猛,使用时需谨慎,必须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此外,药材的用量、炮制方法以及与其他药材的配伍等都会影响到方剂的整体功效和安全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原文: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这段描述的是一剂中药方剂的制作及服用方法,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解读:
首先,“上四味”指的是方剂中的四种药材。接着,“捣筛二味”,意味着将大黄和葶苈子两种药材捣碎后过筛,以去除杂质和较大的颗粒,保证药材的细腻度,便于后续混合和服用。
然后,“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这里的“内”字是指将杏仁和芒硝加入到之前捣筛好的药材中,然后一起研磨,直到混合物的质地像脂肪一样细腻。这样的处理有助于药材之间的充分混合,以及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吸收效率。
接下来,“和散”指的是将研磨好的药物混合均匀,形成散剂。这种散剂形式便于保存和携带,同时也方便患者按剂量服用。
在服用方法上,“取如弹丸一枚”,意味着从散剂中取出相当于弹丸大小的一部分药物,这是为了控制每次服用的剂量。“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这部分描述的是另一个药物的制备过程,即将甘遂末、白蜜和水一起煮沸,然后浓缩到一升。甘遂是一种具有强烈泻下作用的药材,而白蜜则能缓和药性,增加药物的口感和可接受性。
最后,“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这句话说明了药物的服用方式和效果。即将煮好的药液趁热一次性服下,然后等待一夜,通常会有排便的效果。如果排便不畅,可以再次服用,直到排便为止。同时,服用期间需要遵守医嘱,注意忌口和休息等,以确保药物的最佳效果。
原文: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在中医理论中,结胸证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病证,主要表现为胸膈满闷、疼痛拒按,以及可能伴随的其他症状。对于结胸证的治疗,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题目中提到的“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是对结胸证治疗原则的一种重要阐述。这里的“脉浮大”,通常意味着病邪在表,正气未衰,正气与病邪相争于表,因此脉象表现出浮大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盲目使用攻下法(如下法、泻法等),就会损伤正气,使病邪得以内陷,从而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死亡。
为什么脉浮大的结胸证不可下呢?因为攻下法主要用于治疗里实证,即病邪已经深入脏腑、经络等内部,且正气尚足,能够耐受攻伐的情况。而脉浮大的结胸证,病邪尚未深入,正气与病邪相争于表,此时使用攻下法,不仅不能驱邪外出,反而会使正气受损,病邪内陷,形成更严重的病证。
原文: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在中医理论中,结胸证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病证,其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但不限于胸膈满闷、疼痛拒按、短气烦躁、高热口渴等。当结胸证的症状悉数呈现,且患者出现烦躁不安的表现时,这往往预示着病情的危重,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为何结胸证患者出现烦躁会预示死亡呢?这主要与结胸证的病机有关。结胸证多因外感病邪,如风寒、湿热等,与体内痰饮、瘀血等有形之邪相结合,阻塞胸膈气机,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病邪深入脏腑,正气受损严重,患者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症状。这种烦躁不仅是由于身体不适引起的情绪反应,更是病情危重、正气衰竭的征兆。
此外,烦躁还可能进一步加重病情。因为烦躁会导致患者心神不宁,气血更加紊乱,从而加速病邪的扩散和正气的消耗。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可能导致患者正气耗尽,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因此,对于结胸证患者出现烦躁的情况,中医临床上需要高度重视。治疗时应以驱邪外出、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为主要原则,同时注重保护正气,避免过度攻伐。在具体用药上,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