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3)大陷胸汤

换源:

  原文: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在中医理论中,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主要病变部位在表,也就是人体的肌表和经络。这段描述详细阐述了太阳病的一种复杂病情变化及治法。

首先,“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这里的“浮脉”意味着病邪在表,是感受风邪的表现;“动数”则表明病邪有热,且热势较盛,脉搏跳动快而有力。“浮则为风、数则为热”,这是中医对脉象与病邪性质的对应关系的基本认识。

接着,“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这些症状是典型的太阳病表证,头痛、发热是外感风邪的常见表现,微盗汗出说明病邪已有化热的趋势,但患者仍恶寒,说明表邪未解,正气与邪气仍在体表交争。

然而,“医反下之”,这里的“下”指的是用泻下的方法治疗,这在太阳病表证未解的情况下是禁忌,因为泻下会损伤脾胃之气,使正气更虚,病邪乘虚而入。

“动数变迟,膈内拒痛”,由于误下,原本动数的脉象变为迟缓,这是正气受损、病邪内陷的表现;膈内拒痛,是指上腹部疼痛,这是病邪内陷、阳气受阻所致。

“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这些症状进一步说明了误下后脾胃受损、阳气内陷的病理变化。胃中空虚,是脾胃之气受损的表现;客气动膈,可能是指邪气上逆,影响膈肌的功能;短气躁烦、心中懊,则是阳气内陷、郁而化热所致。

最后,“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这是病情发展的最终结果。阳气内陷,与病邪相结于胸腹,形成结胸证;心下因硬,是结胸证的典型体征;大陷胸汤是治疗结胸证的方剂,具有峻下逐水、破结泄热的作用。

“若不结胸”,意味着虽然存在太阳病误治的情况,但并未形成结胸证。结胸证是中医中的一种重症,主要表现为胸腹部硬满疼痛,是邪气与阳气相结于胸腹所致。此处“不结胸”说明病情虽重,但尚未发展到结胸的严重程度。

“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这是指患者仅头部出汗,而身体其他部位无汗,汗液似乎被颈部截断了一样。这种症状在中医中被称为“但头汗出”,通常与湿热内蕴、阳气上蒸有关。在此情境下,它可能是误治后阳气郁遏、湿热熏蒸上焦的表现。

“小便不利”,指的是排尿不畅或尿量减少。在中医理论中,小便的通利与否与体内水液的代谢密切相关。小便不利往往意味着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内停。在此情境下,它可能是误治后脾胃受损、运化失职,导致水湿内停、小便排出不畅的表现。

“身必发黄”,这是指患者皮肤、巩膜等出现黄染的症状。在中医中,发黄通常与湿热蕴结有关。当湿热内蕴、熏蒸肝胆时,胆汁外溢于肌肤,就会导致发黄。在此情境下,发黄是误治后湿热内蕴、熏蒸肝胆的必然结果。

综上所述,这段描述的是太阳病误治后,虽未形成结胸证,但出现了阳气郁遏、湿热内蕴的病理变化。患者表现为头部出汗、身体其他部位无汗、小便不利以及皮肤发黄等症状。在治疗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清热利湿、宣通阳气等方法进行辨证施治。

原文: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指的是外感病邪(伤寒)已经侵袭人体六七天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如果病邪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形成更为严重的病理变化。

“结胸热实”,是描述结胸证的一种病理状态。结胸证是中医中的一种重症,主要表现为胸腹部硬满疼痛,是邪气与阳气相结于胸腹所致。而“热实”则表明病邪已经化热,且热势较盛,与阳气相结形成坚实的病理产物。

再来看,“脉沉而紧”,这是描述患者脉象的变化。脉沉,说明病邪已经深入体内,正气与邪气在较深层次进行交争;脉紧,则表明病邪盛实,正气与之相抗,形成紧张的脉象。

“心下痛,按之石硬者”,这是结胸证的典型体征。心下,即上腹部,是脾胃所在之处。当邪气与阳气相结于胸腹时,上腹部会出现疼痛,且按之如石般坚硬。这是因为邪气与阳气交结,形成坚实的病理产物,阻塞了气血的运行。

“大陷胸汤主之”,这是治疗结胸证的方剂。大陷胸汤由大黄、芒硝、甘遂等药组成,具有峻下逐水、破结泄热的作用。它能够通过峻烈的泻下作用,将胸腹中的坚实病理产物排出体外,从而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达到治疗结胸证的目的。

原文: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在中医经典《伤寒论》中,这段描述涉及到了伤寒病的不同病理阶段及其相应的治疗方法。下面,我将从中医的角度,对这段描述进行详细的解读。

“伤寒十余日”,指的是患者外感伤寒病邪已经十余天。在这个阶段,病邪可能已经深入体内,形成了不同的病理变化。

“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描述的是病邪在体内化热,且与正气交争,形成往来寒热的症状。往来寒热,即患者时而感觉发热,时而感觉寒冷,这是邪气与正气在体内交争的表现。此时,若热邪主要结聚在里(即胃肠道),且伴有往来寒热的症状,那么可以使用大柴胡汤进行治疗。大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的功效,适用于这种热结在里、往来寒热的病理状态。

“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描述的是另一种病理状态。若患者主要表现为胸胁部硬满疼痛,且没有明显的发热症状,那么这可能是由于水邪结聚在胸胁部所致。这种病理状态被称为“结胸”,但并非热结,而是水结。

“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描述的是结胸证的另一种表现及其治疗方法。若患者主要表现为头部微微出汗,而身体其他部位无汗,且伴有胸胁部硬满疼痛的症状,那么这可能是由于热邪与水邪相结于胸胁部所致。此时,应使用大陷胸汤进行治疗。大陷胸汤具有峻下逐水、破结泄热的功效,适用于这种热邪与水邪相结于胸胁部的病理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的辨证施治是个体化的,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来确定治疗方案。因此,在使用大柴胡汤或大陷胸汤等方剂时,需要严格遵循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来确定用药剂量和疗程。

此外,中医的治疗也注重整体观念和动态观察。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也需要关注患者的饮食起居和精神状态等方面,以全面促进患者的康复。

原文: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这段描述涉及到了太阳病误治后的严重病理变化及其治疗方法。下面,我将从中医的角度,对这段描述进行详细的解读。

首先,“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这是描述太阳病(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病邪主要侵袭体表)的误治过程。太阳病本应通过解表的方法来治疗,以发散病邪。但在这里,医生却采取了过重的发汗方法,导致患者体液大量丧失,正气受损。随后,医生又错误地使用了泻下的方法,进一步损伤了脾胃之气,使得病邪得以内陷。

接下来,“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这是描述患者误治后的症状。由于发汗和泻下都损伤了体内的津液,导致肠道干燥,大便难以排出,患者已经五六天没有大便了。同时,舌头上出现干燥,口渴的症状,这也是津液不足的表现。

再来看,“日晡所小有潮热”,日晡所指的是下午3点到5点这个时间段,此时阳气渐衰,阴气渐盛。患者出现小有潮热的症状,说明病邪已经内陷,与阳气交争于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热势。

最后,“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这是描述患者胸腹部的症状。由于病邪内陷,与阳气、津液交结于胸腹部,形成了坚实的病理产物,导致从心下(上腹部)到少腹(下腹部)都出现硬满疼痛的症状,甚至到了不能触摸的程度。

此时,应使用大陷胸汤进行治疗。大陷胸汤由大黄、芒硝、甘遂等药物组成,具有峻下逐水、破结泄热的功效。它能够峻烈地泻下,将胸腹部的坚实病理产物排出体外,从而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达到治疗的目的。

大陷胸汤方

原文: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

大黄:这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在中医临床中,大黄常用于治疗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等症状。这里的“六两(去皮)”指的是大黄的用量,古代中医的剂量单位与现代有所不同,但六两通常是一个相对较大的剂量,表明这方药的泻下作用可能较强。

芒硝:芒硝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具有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的功效。它常用于治疗实热便秘、肠燥便秘、积滞腹痛等症状。这里的“一升”是芒硝的用量,同样地,一升在古代中医的剂量单位中也是一个相对较大的量,进一步强调了这方药的泻下作用。

甘遂,作为一种中药材,其药性独特且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对甘遂的药性进行详细解析。

一、基本药性

甘遂为使君子科(也有资料称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干燥块茎,其性平(但也有资料称其性寒),味辛、苦,有毒。在中医理论中,甘遂归肺、肾、大肠经。

二、主要功效

1.泻水逐饮:甘遂具有显著的泻下作用,能够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痰液,常用于治疗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等症状。

2.消肿散结:甘遂还能消肿散结,对于疮疡肿毒等病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三、临床应用

1.水肿腹水:甘遂常与其他利水药如牵牛子、大戟等配伍使用,以增强泻水效果。

2.痰迷癫痫:甘遂的逐痰作用也使其可用于治疗痰迷心窍所致的癫痫等症状,但通常需与其他化痰药同用。

四、用法与用量

甘遂可煎汤内服,也可入丸散或熬膏服用。外用时,可取适量煎汁涂抹于患处,或取适量鲜品捣烂外敷,亦可研粉调敷于患处。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甘遂的用量应严格控制,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一般来说,内服时用量不宜过大,且需遵循医嘱。

五、使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1.孕妇禁用:甘遂具有峻烈的泻下作用,孕妇服用可能导致流产等严重后果。

2.反甘草:甘遂与甘草存在配伍禁忌,两者不宜同用。

3.饮食禁忌:服用甘遂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或加重不良反应。

4.谨慎使用:甘遂有毒,且药性峻烈,非气壮邪实者禁用。使用时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私自盲目服用。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些药物的配伍意义:

这个方子中,大黄和芒硝都是泻下药,它们配伍在一起可以加强泻下的作用,适用于治疗严重的便秘或水肿等症状。而甘遂的加入,则可能是为了针对某些特定的水肿或痰饮积聚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甘遂的毒性较大,这个方子在使用时需要特别谨慎,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原文: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这段描述的是一剂中药汤剂的煎煮和服用方法,涉及到了中药的煎煮顺序、时间以及服用量等细节。下面,我们详细解释这段描述中的各个要点。

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

1.药材准备:

上三味:指的是这剂汤剂由三味药材组成,分别是大黄、芒硝和甘遂(末,即甘遂研磨成的粉末)。

2.煎煮步骤:

以水六升:首先,准备六升水作为煎煮的溶剂。

先煮大黄:将大黄放入锅中,先单独煎煮。这是因为大黄质地较硬,需要先煮一段时间以充分释放其药效。

取二升:煎煮大黄至水量减少到大约二升时,捞出药渣,保留药液。去滓:去除药液中的药渣,使药液更加纯净。

内芒硝:将芒硝加入已去渣的药液中。芒硝易溶于水,不需要长时间煎煮。

煮一两沸:加入芒硝后,再煮沸一两分钟,使芒硝充分溶解。

内甘遂末:最后,将甘遂末加入药液中,搅拌均匀。由于甘遂末是粉末状,易溶于水,且其药性峻烈,不宜长时间煎煮。

3.服用方法:

温服一升:将煎好的药液分次服用,每次服用一升(约等于现代计量的200毫升),药液温度应适中,不宜过热或过冷。

得快利,止后服:服用后,若患者迅速排便(即“快利”),说明药效已经发挥,此时应停止继续服用,以免药效过猛,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注意事项

这剂汤剂中的大黄、芒硝和甘遂都是峻下逐水药,药性峻烈,使用时需谨慎。特别是甘遂,其毒性较大,用量需严格控制。

服用此汤剂时,应遵循医嘱,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调整用量和服用次数。

服用过程中,若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