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回到许昌后,大发雷霆,发誓定要夺回祁山,一雪前耻。他不顾大臣们的劝阻,再次调兵遣将。这一次,他从各地紧急抽调了十万大军,任命曹真为大都督,张郃为先锋,率领大军直逼祁山。曹真领命后,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不敢有丝毫懈怠,一路急行军,很快便兵临祁山脚下。
姜维在城楼上远远望见魏军浩浩荡荡而来,却并无惧色。他仔细观察魏军的营帐布置和行军动向,心中已有了应对之策。待魏军稍作休整,准备安营扎寨之时,姜维果断下令出击。蜀军打开城门,如猛虎下山般冲向魏军。张郃作为先锋,立刻率军迎战。张郃纵马挺枪,与蜀军将领张翼战在一处。两人枪来刀往,大战数十回合,难分胜负。
而在战场的另一边,姜维亲自率军冲击魏军的侧翼。他挥舞长枪,身先士卒,所到之处魏军纷纷败退。曹真在中军大帐得知前锋遇袭,急忙指挥大军稳住阵脚,同时派出弓箭手向蜀军射击。一时间,箭如雨下,蜀军攻势受阻。姜维见势不妙,鸣金收兵,退回城中。曹真也不追赶,下令魏军继续安营扎寨,对祁山形成包围之势。
东吴这边,孙权为了嘉奖丁奉、陆逊等人在抵御曹丕进攻中的出色表现,大摆筵席,犒劳众将士。席间,孙权对众人说道:“此次能成功抵御曹丕亲征,诸位功不可没。但曹魏必定不会善罢甘休,我们仍需加强防备。”陆逊起身进谏道:“陛下所言极是。如今曹魏与蜀汉在祁山对峙,我们可趁机扩大战果。臣建议派一支船队,沿着长江而上,进攻曹魏的江夏等地,分散其兵力。”孙权思索片刻后,点头应允,遂命徐盛率领三万水师,沿江而上,进攻江夏。
徐盛领命后,立刻着手准备战船、粮草和兵器。数日后,徐盛率领船队扬帆起航。船队在长江上浩浩荡荡地行驶,所过之处,东吴军旗猎猎作响。当船队靠近江夏时,徐盛先派出斥候探查城中魏军的防御情况。得知江夏守将为文聘,且防御较为坚固后,徐盛心生一计。
他命令士兵们将战船伪装成商船,趁着夜色缓缓靠近江夏码头。当战船靠近码头时,徐盛一声令下,士兵们迅速换上战甲,拿起兵器,冲向码头。码头上的魏军哨兵还未反应过来,就被东吴士兵斩杀。徐盛率领大军顺利登陆,然后迅速向城中推进。文聘得知东吴来袭,仓促集结兵力抵抗。但此时东吴士气正盛,魏军一时间难以抵挡。
蜀汉刘禅得知东吴出兵进攻江夏,心中大喜。他与诸葛亮商议后,决定派马岱率领一万精兵,从祁山出发,支援东吴。马岱领命后,日夜兼程,向着江夏方向赶去。
在辽东,公孙渊经过一番权衡,最终决定与东吴结盟。他派使者前往东吴,与孙权签订了盟约。盟约规定,双方共同对抗曹魏,若一方受到攻击,另一方需出兵相助。同时,东吴承诺在击败曹魏后,将部分曹魏土地割让给辽东。孙权对公孙渊的结盟表示欢迎,他深知,多一个盟友,对抗曹魏的胜算就多一分。
而在许昌,曹丕得知东吴出兵进攻江夏,且公孙渊拒绝出兵相助并与东吴结盟的消息后,气得暴跳如雷。他深知局势对曹魏愈发不利,于是急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大臣们众说纷纭,有的建议先集中兵力夺回祁山,再对付东吴;有的则认为应分兵两路,同时应对蜀汉和东吴的进攻。曹丕一时之间,难以抉择。
此时,司马懿站了出来,说道:“陛下,如今蜀汉与东吴结盟,势力不可小觑。若我们分兵两路,恐兵力分散,难以取胜。臣建议先派使者前往东吴,离间其与蜀汉的关系。同时,对公孙渊采取怀柔政策,许以更高的利益,使其保持中立。而我军则集中优势兵力,先解决祁山的姜维,再回师对付东吴。”曹丕听后,觉得司马懿之计甚妙,遂采纳了他的建议。
曹丕立刻派出能言善辩的使者前往东吴,试图离间孙权与刘禅的关系。同时,又派人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和土地文书前往辽东,游说公孙渊。而曹真在祁山前线,也在不断谋划着如何攻破祁山,活捉姜维。
姜维在祁山城内,深知魏军不会轻易罢休,每日都督促士兵加强防备。他仔细研究魏军的动向,发现曹真近日在祁山周围频繁调动兵力,似有佯攻南门,实取西门之意。姜维将计就计,表面上在南门增加防御力量,设置大量拒马、鹿角等障碍物,又安排了许多弓弩手埋伏在城楼两侧;暗地里却在西门布置了重兵,准备给魏军来个迎头痛击。
曹真果然中计,他见南门蜀军防御森严,认为姜维已将主力调至南门,便决定在深夜发动对西门的突袭。当夜幕降临,魏军趁着月色悄悄向西门逼近。当先的是张郃率领的五千精锐步兵,他们手持盾牌,小心翼翼地前行,后面跟着的是曹真亲率的主力大军。
就在魏军快要靠近西门时,姜维一声令下,西门两侧突然杀出无数蜀军。一时间,箭如雨下,火把通明。魏军毫无防备,顿时阵脚大乱。张郃虽久经沙场,却也没料到姜维早有准备,他奋力指挥魏军抵抗,但在蜀军的猛烈攻击下,魏军死伤惨重。曹真见状,知道偷袭失败,急忙下令撤军。姜维怎会放过这大好机会,他率领蜀军乘胜追击,魏军一路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与此同时,徐盛在江夏的战事也进入了关键阶段。文聘在城中坚守不出,徐盛一时难以攻破城池。徐盛深知久攻不下对吴军不利,于是他再次施展计谋。他故意在城外佯装粮草不足,命士兵们做出一副准备撤军的假象。文聘得知消息后,以为吴军真的要撤退,便决定趁机出城追击,以挫吴军锐气。
当文聘率领魏军打开城门追击时,徐盛却早已在半路设下埋伏。魏军进入埋伏圈后,吴军伏兵四起,将魏军包围。文聘这才知道中计,但为时已晚。魏军在吴军的围杀下伤亡惨重,文聘奋力突围,才带着少数残兵退回城中。经此一役,江夏魏军元气大伤,只能紧闭城门,等待援军。
而此时,马岱率领的一万蜀军也已赶到江夏附近。马岱与徐盛会合后,两人商议决定,由徐盛继续在正面佯攻,吸引魏军注意力,马岱则率领蜀军绕到江夏城后方,寻找机会破城。
在许昌,曹丕派往东吴的使者正在施展他的离间之计。使者见到孙权后,巧言令色,称蜀汉与东吴结盟不过是权宜之计,待曹魏灭亡后,蜀汉必定会对东吴下手,以图统一天下。孙权听后,心中虽有疑虑,但并未完全相信。他深知与蜀汉结盟对抗曹魏是当前的大势所趋,但使者的话也让他心中多了几分警惕。
派往辽东的使者同样在积极游说公孙渊。使者向公孙渊承诺,只要他保持中立,曹魏不仅会给予他更多的金银财宝,还会封他为辽东王,允许他在辽东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公孙渊面对如此丰厚的条件,心中再次动摇起来。他一方面不想轻易放弃与东吴的盟约,另一方面又对曹魏开出的条件心动不已。
在祁山前线,曹真吃了败仗后,并不气馁。他重新调整战略,命令魏军在祁山周围深挖壕沟,高筑壁垒,与蜀军展开长期对峙。同时,他派人回许昌向曹丕请求增派援军和粮草,准备与姜维打一场持久战。
姜维深知长期对峙对蜀军不利,因为祁山地处偏远,粮草运输不便。他一方面派人回汉中向诸葛亮请求支援粮草,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寻找打破僵局的办法。姜维每日都会登上城楼,观察魏军的营地布置和巡逻规律,试图找到魏军防御的破绽。
而在东吴,陆逊察觉到孙权对蜀汉的态度有所变化,他向孙权进谏道:“陛下,曹魏使者的话不可轻信。如今我东吴与蜀汉结盟,共抗曹魏,乃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若因一时的猜疑而破坏联盟,正中曹魏下怀。”孙权听后,沉思良久,觉得陆逊所言有理,暂时放下了对蜀汉的疑虑。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