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局势裂变(求收藏,求鲜花)

换源:

  在这三国局势愈发胶着之际,诸葛亮敏锐地察觉到祁山姜维所面临的困境。他深知粮草乃军中命脉,若不能及时解决,祁山之战恐凶多吉少。于是,诸葛亮一方面调配更多的人力物力,开辟多条隐秘的运粮通道,确保粮草能安全送达祁山;另一方面,他着手制定一个更为大胆的计划,以打破曹魏对祁山的围困。

诸葛亮在汉中日夜思索,反复研究地图,终于想出一计。他决定派魏延率领一支奇兵,绕道子午谷,直插曹魏腹地,威胁许昌。此计虽冒险,但一旦成功,便可迫使曹真回师救援,从而解祁山之围。魏延领命后,挑选了五千精壮之士,皆是擅长山地行军的勇士,携带少量轻便粮草,趁着夜色出发,悄然潜入子午谷。

与此同时,孙权在陆逊的劝说下,暂时搁置了对蜀汉的猜疑,全力支持徐盛在江夏的战事。徐盛与马岱经过商议,决定再次对江夏发动总攻。马岱率蜀军从后方佯攻,吸引文聘的注意力,徐盛则亲率吴军主力,从正面猛攻江夏城门。吴军架起云梯,士兵们如潮水般向城墙上涌去。魏军拼死抵抗,箭矢、滚石不断落下,吴军伤亡不小,但士气高昂,前赴后继。

在激烈的交锋中,徐盛身先士卒,亲自登上云梯指挥作战。一支流矢射中了他的左臂,鲜血直流,但他浑然不顾,依旧大声呼喊着鼓舞士气。吴军见主将如此勇猛,更是奋勇向前。文聘在城楼上指挥魏军抵御,他看到吴军攻势如此猛烈,心中暗暗叫苦。就在双方激战正酣之时,马岱在后方发动了猛烈攻击,魏军两面受敌,渐渐难以支撑。

祁山这边,曹真正在营中为与姜维的长期对峙谋划下一步行动,突然接到许昌传来的急报,称魏延率领蜀军出现在子午谷,有直捣许昌之势。曹真大惊失色,许昌乃曹魏根基,不容有失。他急忙召集众将商议,张郃建议留下部分兵力继续围困祁山,主力回师救援许昌。曹真权衡再三,采纳了张郃的建议,留下两万魏军继续围困祁山,自己则亲率八万大军,日夜兼程回救许昌。

姜维在城楼上见魏军突然调动,经斥候探查得知曹真回师许昌,心中大喜。他知道这是反击的绝佳机会,立刻点齐兵马,打开城门,率军追击。留下围困祁山的魏军见蜀军杀来,顿时慌乱起来。姜维一马当先,冲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魏军无心恋战,节节败退。姜维一路追击,收复了不少失地,同时派人快马加鞭向诸葛亮报捷。

在辽东,公孙渊面对曹魏使者开出的优厚条件,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住诱惑。他暗中与曹魏使者达成协议,表面上仍与东吴保持盟约关系,但实则不再为东吴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保持中立观望的态度。孙权得知公孙渊的态度转变后,大为恼怒,但此时他正忙于江夏战事,无暇顾及辽东,只能暂时咽下这口气。

魏延率领的奇兵在子午谷中艰难行军,谷中道路崎岖,地势险要。但魏延治军有方,士兵们纪律严明,克服了重重困难。当他们快要走出子午谷时,突然遭遇了曹魏的一支巡逻部队。双方短兵相接,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魏延挥舞大刀,一连斩杀数名魏军,在他的带领下,蜀军士气大振,迅速将这支魏军消灭。但这场遭遇战也让魏延意识到,他们的行踪可能已经暴露,必须加快行军速度。

此时,曹丕在许昌得知魏延出子午谷的消息后,惊恐万分。他一面紧急调集许昌周边的兵力加强防御,一面催促曹真尽快回师救援。司马懿则建议曹丕,派遣一支精锐骑兵,抄小路前往子午谷截断魏延的退路,同时在许昌设下埋伏,引诱魏延深入。曹丕采纳了司马懿的计策,立刻调兵遣将,一场针对魏延的危机正在悄然降临。

而在江夏,经过一番苦战,徐盛和马岱终于攻破了江夏城门。文聘见大势已去,率领残部突围而出,逃往别处。徐盛和马岱顺利占领江夏,孙权得知此消息后,龙颜大悦,对徐盛和马岱进行了丰厚的赏赐。但孙权也明白,曹魏必定会卷土重来,于是下令加强江夏的防御,同时派使者前往蜀汉,与诸葛亮商议下一步的行动,以应对曹魏可能的疯狂报复。

整个三国大地,战火纷飞,各方势力都在这局势的漩涡中奋力挣扎,魏延率部出了子午谷后,听闻许昌防御加强,并未贸然进攻。他深知孤军深入,需步步为营。此时,斥候来报,发现有一支魏军骑兵正抄小路赶来,似有截断后路之意。魏延心中一凛,迅速分析局势,决定抢占前方一处高地,以逸待劳。

蜀军快速行军,抢先登上高地。不久,曹魏的精锐骑兵便呼啸而来。带队的是曹魏猛将王双,他见蜀军已占据有利地形,却并不畏惧,挥刀率骑兵仰攻。王双勇猛异常,冲入蜀军阵中,如虎入羊群。魏延见状,大喝一声,挺刀跃马,直取王双。两人在阵前展开一场恶斗,刀光剑影闪烁,战了数十回合不分胜负。

与此同时,在许昌城中,曹丕在司马懿的辅佐下,将埋伏布置得滴水不漏。只等魏延上钩,便可瓮中捉鳖。而曹真的大军正日夜兼程往许昌赶来,他心中焦急万分,生怕许昌有失。

江夏城中,徐盛和马岱一面安抚百姓,一面积极筹备防御工事。徐盛深知曹魏不会善罢甘休,必定会集结重兵夺回江夏。他与马岱商议后,决定将吴军和蜀军的兵力合理调配,分别防守各个城门和关键据点。同时,他们还发动城中百姓,收集石块、箭矢等防御物资,做好长期坚守的准备。

孙权派往蜀汉的使者很快抵达汉中,向诸葛亮呈上孙权的书信。信中孙权表达了继续结盟共抗曹魏的意愿,并提议双方联合出兵,趁曹魏内部混乱之际,扩大战果。诸葛亮看完信后,陷入沉思。他深知此时虽有机可乘,但也暗藏风险。曹魏根基深厚,若贸然出兵,一旦失利,后果不堪设想。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诸葛亮修书一封,让使者带回给孙权。信中表示蜀汉愿意与东吴联合出兵,但需制定详细周密的计划。同时,诸葛亮还告知孙权,魏延已出子午谷,虽对曹魏造成一定威胁,但孤军深入,处境危险。若东吴能出兵牵制曹魏部分兵力,可减轻魏延的压力,也为双方联合进攻创造更好的条件。

孙权收到诸葛亮的回信后,觉得甚有道理。他即刻召集陆逊等将领商议,决定派陆逊率领三万吴军,从侧翼进攻曹魏,以配合魏延的行动,并与蜀汉联合的后续军事行动。陆逊领命后,迅速点齐兵马,秘密向曹魏边境进发。

在子午谷口的高地上,魏延与王双的激战仍在继续。双方士兵也杀得难解难分,喊杀声震天。突然,魏延虚晃一刀,拨马便走。王双以为魏延不敌,拍马追赶。魏延看准时机,在王双快要追上时,猛地回身,使出全力,一刀砍向王双。王双躲避不及,被魏延斩于马下。魏军见主将被杀,顿时军心大乱。魏延趁机率蜀军发起冲锋,将这支魏军骑兵杀得大败而逃。

然而,魏延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他知道,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此时,曹真的大军距离许昌已越来越近,而陆逊的吴军尚未赶到预定位置。魏延必须在这段时间内,巧妙地与曹魏周旋,既要避免被曹魏大军围歼,又要尽量给许昌制造压力,以配合东吴和蜀汉的联合行动。

在许昌,曹丕得知王双战死的消息,又惊又怒。他催促司马懿加快部署,务必将魏延的蜀军一网打尽。司马懿一边安抚曹丕,一边密切关注着各方局势。他深知,魏延乃蜀汉名将,绝非易与之辈,这场较量将会异常艰难。

而在汉中,诸葛亮也在紧张地筹备着后续的军事行动。他调兵遣将,准备随时增援魏延或与东吴联合进攻曹魏。整个三国局势犹如一张紧绷的大网,各方势力都在这微妙的平衡中,等待着下一次碰撞的到来,每一个决策都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随着各方势力的调动和行动,新一轮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究竟谁能在这场风云激荡的争斗中占据上风,是曹魏的力挽狂澜,还是蜀汉与东吴的携手共进打破僵局,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与变数。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