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多方博弈(求收藏,求鲜花)

换源:

  曹丕得知东吴再次出兵,东线告急,大为震惊。一面是对蜀汉的全力进攻正处关键时期,难以轻易撤军;另一面是东吴在东线的凌厉攻势,让曹魏腹地面临威胁。曹丕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急忙召集众臣商议对策。

朝堂之上,大臣们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应抽调西线部分兵力回援东线,以解燃眉之急,代表人物是太尉华歆。他进谏道:“陛下,东吴此次来势汹汹,淮南若失,许昌、洛阳皆危。当务之急是确保东线安全,西线战事可稍作缓图。”另一派则以司徒王朗为首,主张继续集中兵力攻打蜀汉,认为蜀汉才是心腹大患,一旦攻克蜀汉,东吴不足为惧。他说:“陛下,蜀汉根基未稳,此时正是灭亡它的绝佳时机。若因东吴骚扰而撤军,前功尽弃不说,还会让蜀汉有喘息之机,日后更难对付。”

曹丕犹豫不决,目光投向司马懿。司马懿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臣以为两线作战对我军极为不利。但此时若从西线撤军,必定士气受挫,且东吴与蜀汉或会趁机联合反攻。臣建议,可先派使者前往东吴,许以重利,尝试与东吴议和,使其暂时停止进攻。同时,西线加快进攻节奏,力求速战速决,解决蜀汉后,再全力对付东吴。”

曹丕思索片刻,觉得司马懿所言有理,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一面派能言善辩的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前往东吴,试图与孙权议和;一面严令司马懿在西线尽快取得突破。

司马懿领命后,回到军中,深知时间紧迫,必须想出奇计打破僵局。他再次仔细研究了汉中的地形和蜀军的防御部署,发现蜀军在褒斜道方向的防御相对薄弱。虽然褒斜道地势险峻,行军困难,但如果能出奇兵从此道通过,直插蜀军后方,必定能打乱蜀军的部署。

司马懿与张郃、曹真商议此计,张郃认为此计虽险,但值得一试。然而,曹真却心怀鬼胎,他担心司马懿借此立下大功,便故意提出诸多困难,试图阻止此计实施。他说道:“褒斜道崎岖难行,大军通过必然耗费大量时间,且蜀军一旦有所察觉,我军将陷入绝境。”司马懿耐心解释道:“正因道路艰险,蜀军才会疏于防范。我们可挑选精锐轻装部队,昼夜兼程,出其不意。只要能顺利通过褒斜道,蜀汉必乱。”张郃也在一旁附和,曹真无奈,只好勉强同意。

于是,司马懿挑选了三万精锐步兵,由张郃率领,携带少量干粮,秘密从褒斜道进发。大军在狭窄的山道中艰难前行,两旁是陡峭的悬崖峭壁,稍有不慎便会坠入深渊。为了不被蜀军发现,士兵们都小心翼翼,不敢发出太大声响。

在蜀汉方面,姜维通过探子得知曹魏使者前往东吴,猜测曹魏可能想与东吴议和,以集中兵力对付蜀汉。他与魏延商议后,决定加强各条防线的戒备,尤其是褒斜道方向。虽然此处地势险要,但不可掉以轻心。姜维派遣了一支两千人的侦察部队,沿着褒斜道附近巡逻,一旦发现魏军踪迹,立刻回报。

张郃率领的魏军在褒斜道行军了三日,眼看就要走出山道,进入蜀汉腹地。然而,就在此时,蜀汉的侦察部队发现了他们。一名侦察兵快马加鞭赶回汉中报告:“启禀将军,发现大量魏军从褒斜道而来,距此不过百里!”姜维大惊失色,没想到魏军竟敢冒险从此道进军。他迅速做出部署,命令魏延率领一万精兵在魏军出山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自己则亲率五千人马绕道魏军后方,截断他们的退路,准备将这股魏军一举歼灭。

张郃率领魏军终于走出褒斜道,进入一片开阔地带。他心中大喜,以为成功避开了蜀军的耳目。正当魏军稍作休整,准备继续前进时,突然四周喊杀声四起。魏延率领的蜀军从两侧杀出,箭如雨下。魏军顿时阵脚大乱,张郃急忙指挥士兵抵抗。就在此时,姜维也率部赶到,从后方对魏军发起攻击。魏军腹背受敌,陷入了绝境。

张郃不愧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迅速镇定下来,观察战场形势,发现蜀军后方兵力相对薄弱。于是,他集中兵力,向姜维的部队发起猛攻,试图杀出一条血路。姜维见魏军来势汹汹,毫不畏惧,亲自挥舞长剑,激励士兵奋勇抵抗。双方展开了一场惨烈的厮杀,战场上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大地。

张郃身先士卒,率领魏军一次次冲击姜维的防线。他手中长枪如蛟龙出海,所到之处蜀军纷纷避让。姜维见张郃勇猛异常,心中暗忖若不先挫其锐气,此仗难赢。他看准时机,拍马挺剑,直取张郃。张郃见姜维杀来,毫不退缩,挺枪相迎。两人在阵前展开一场恶斗,枪剑相交,火花四溅。

战了数十回合,姜维渐渐察觉到张郃虽勇,但因连日行军作战,体力有所不支。他佯装不敌,拨马便走。张郃求胜心切,拍马追赶。姜维见张郃中计,突然勒住战马,转身挥剑,使出一招“回风舞柳”。张郃躲避不及,左臂被剑划伤,鲜血渗出。魏军见主将受伤,士气顿时受挫。

与此同时,魏延在前方指挥蜀军加紧进攻,魏军渐渐抵挡不住,开始节节败退。张郃深知再这样下去,三万魏军将全军覆没,于是强忍着伤痛,率领残部拼死突围。经过一番苦战,张郃终于率领数千残兵突出重围,向曹魏大营方向逃去。

姜维本想乘胜追击,但考虑到曹魏大营兵力尚多,且褒斜道附近说不定还有魏军接应,便鸣金收兵。此次伏击,蜀军大获全胜,歼灭魏军万余人,缴获大量兵器粮草。

张郃率领残兵败将狼狈地回到曹魏大营,司马懿看到这番景象,心中大为震惊和惋惜。三万精锐就这样折损大半,伐蜀计划再次受挫。而曹真看到张郃惨败归来,心中却暗自窃喜,表面上却假惺惺地安慰张郃,同时还不忘冷嘲热讽司马懿的计策失败。司马懿心中明白曹真的心思,但此时他无暇与曹真计较,只想着如何挽回局势。

在东吴方面,孙权接见了曹魏的使者。使者献上曹丕准备的厚礼,并转达了曹丕希望双方罢兵言和的意愿。孙权召集众臣商议此事,张昭认为:“曹魏与我东吴本就矛盾重重,此次议和不过是权宜之计。但如今我军虽在淮南取得一些战果,可继续深入也面临诸多困难。不如暂且答应议和,既能获得曹魏的好处,又可保存实力,静观魏蜀之战的结果。”

陆逊却持有不同意见:“陛下,曹魏此时求和,定是西线战事不顺,我们不应错失此良机。应继续进兵,与蜀汉呼应,彻底击败曹魏。否则,待曹魏解决了蜀汉,下一个目标便是我们东吴。”

孙权权衡利弊,最终还是决定与曹魏议和。他认为虽然继续进攻可能获得更大利益,但风险也极高。一旦与曹魏陷入持久战,蜀汉若再有变故,东吴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于是,孙权派使者回复曹丕,同意议和,并提出了一些条件,如曹魏割让部分淮南土地给东吴等。

曹丕收到孙权的回复后,与大臣们商议。大多数大臣认为此时不宜与东吴再起争端,应先集中精力解决蜀汉问题,割让部分淮南土地虽心疼,但也只能暂时妥协。曹丕无奈之下,只好答应孙权的条件,双方达成议和协议。

消息传到蜀汉,姜维等人感到十分惋惜。他们本寄希望于东吴能继续进攻曹魏,给曹魏造成更大压力,如今议和意味着蜀汉要独自面对曹魏的进攻。但此时也别无他法,只能进一步加强防御,等待时机。

司马懿经过此次挫折,越发谨慎。他知道蜀汉防御坚固,且姜维足智多谋,正面强攻难以取胜。于是,他改变策略,一面在前线与蜀军对峙,制造进攻假象,迷惑蜀军;一面派人深入蜀汉内部,散布谣言,扰乱民心,试图从内部瓦解蜀汉。

司马懿派出的奸细在蜀汉各地散布谣言,称姜维拥兵自重,意图谋反,还说蜀汉朝廷腐败,百姓赋税沉重,生活艰难。这些谣言在蜀汉民间迅速传播,一些不明真相的百姓开始人心惶惶。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小规模的骚乱,给蜀汉的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姜维得知这些谣言后,十分气愤。他深知这是曹魏的离间计,目的是让他与蜀汉朝廷产生矛盾,进而削弱蜀汉的力量。姜维一面派人追查谣言的源头,严厉打击造谣者;一面上书刘禅,表明自己的忠心,并建议加强对民间舆论的管控。

刘禅收到姜维的奏章后,与众臣商议。有人认为姜维手握重兵,这些谣言或许并非空穴来风;但更多大臣相信姜维的忠诚,认为这是曹魏的阴谋。刘禅最终选择相信姜维,下诏安抚百姓,声明姜维忠心耿耿,并下令各地官员严查造谣者,稳定民心。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