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初探虚实,暗流涌动

换源:

  李卫国在祖宅门前停了下来,没有与贾家人发生正面冲突。他的眼神深邃,仿佛能穿透一切虚伪的表象。他知道,直接的争吵毫无意义,只会打草惊蛇。

多年的军旅生涯教会他,真正的战斗需要冷静的头脑和周密的计划。他只是冷冷地扫视了贾家三人一眼,然后转身,迈着沉稳的步子离开了祖宅,走向院子的其他地方。他的离去,让贾张氏和秦淮茹都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他如此轻易地便退去。棒梗则在后面做了一个鬼脸,又踢了一脚地上的石子。

他沿着院子的青石板路缓缓行走,每一步都踏得沉重而坚定。他的目光扫过每一间房屋,每一个角落,试图从这些细微之处,寻找出蛛丝马迹。他看到了一些熟悉的面孔,他们此刻都躲在门后或窗边,偷偷地打量着他,眼中充满了好奇、审视、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同情。他知道,这些邻居们,是了解内情的关键。他们是这起侵占事件的旁观者,甚至可能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参与者。

他首先走向了南院,那里住着三大爷闫埠贵一家。闫埠贵是院里的教书先生,素来以精明算计著称。李卫国在小时候就对这位“三大爷”的抠门和市侩有所耳闻。他想,闫埠贵这样的人,必定是消息灵通之辈。他走到了闫埠贵的门口,轻轻敲了敲门。门很快被打开,露出闫埠贵那张精瘦的脸。闫埠贵看到是李卫国,先是疑惑,随即似乎想起了什么,眼中闪过一丝慌乱,但很快又被他精明的笑容所掩盖。

“哎哟,这不是卫国嘛!真是好久不见了啊!部队里回来啦?快请进,快请进!”闫埠贵满脸堆笑,热情得有些过头。他将李卫国请进了屋,随即又悄悄地关上了门。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墨水味,家具摆放得整整齐齐,却显得有些老旧。李卫国坐下,直截了当地说明了来意。他没有提自己的愤怒,只是冷静地询问这些年祖宅被占的经过,以及院里三大爷、二大爷、一大爷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闫埠贵听完,脸上堆满了苦笑。他先是唉声叹气,感叹世事无常,烈士家属遭遇不幸。然后,他开始“娓娓道来”。他将贾家如何通过各种手段赖上这间房子,又如何在大院里撒泼打滚,描述得绘声绘色。但他却巧妙地避开了自己和另外两位大爷在其中的责任,反而将自己描绘成一个无能为力、试图劝解却屡次碰壁的老好人。他强调自己只是一个教书的,没有什么权力,也帮不上什么大忙。他甚至还“好心”地提醒李卫国,贾家这家人不好惹,让他们搬走可不容易。

李卫国不动声色地听着,不时点头,表示理解。但他敏锐的直觉告诉他,闫埠贵的话语中充满了水分和刻意的隐瞒。闫埠贵的眼神闪烁不定,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角,这些小动作都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安和谎言。李卫国从他口中套出了一些表面信息,也观察到了闫埠贵对金钱的强烈渴望和对麻烦的极力规避。他知道,三大爷并非毫无作为,而是选择了袖手旁观,甚至可能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离开闫埠贵家,李卫国又去了中院。他看到了二大爷刘海中。刘海中过去是轧钢厂的干部,素来以官瘾大、爱摆谱著称。

他的家里显得比闫埠贵家宽敞一些,但同样有些老旧。刘海中见到李卫国,同样表现出惊讶,但他的惊讶中带着一丝不安。他不像闫埠贵那样巧言令色,反而显得有些局促。

“卫国啊,你回来了。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刘海中干咳了几声,声音有些沙哑。当李卫国问及祖宅的事情时,刘海中则显得更加闪烁其词。他开始强调“大院和谐”的重要性,又强调“贾家不容易”,似乎在为贾家开脱。他提到了自己当时“也劝过”,但贾张氏“太泼辣”,他“也没办法”。他将责任推给了贾张氏的蛮横,以及自己“职权有限”。

然而,在刘海中的话语中,李卫国却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些信息。刘海中在提及当时的情况时,不自觉地提到了几次“开会协商”,但每次“协商”的结果,都是贾家继续霸占,而大院里的人无可奈何。这让李卫国推断出,刘海中作为二大爷,在当时可能并没有真正维护烈士遗孤的权益,反而为了所谓的“稳定”或“不惹麻烦”,选择了纵容。甚至,他可能还利用自己的“干部”身份,对一些不赞成贾家霸占的邻居施加了压力。刘海中在谈话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自大和对权力的渴望,让李卫国确定,他绝非无辜。

最后,李卫国来到了后院,那里住着一大爷易中海。易中海是轧钢厂的八级钳工,技术高超,素来以“德高望重”自居,在院里扮演着老好人的角色。他走进易中海的家,屋子里显得有些昏暗,但收拾得还算整洁。易中海看到李卫国,脸上流露出一种复杂的表情,有惊讶,有尴尬,也有一些不易察觉的内疚。

“卫国,你真的回来了。”易中海的声音有些低沉,他让李卫国坐下,泡了一杯茶。当李卫国问起祖宅的事情时,易中海的表现与前两位截然不同。他没有过多的推卸责任,也没有刻意地开脱。他只是长叹一声,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

“唉,这事啊,说来话长。当年贾家确实难,秦淮茹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不容易。你父母又都……这房子空着,他们就先住进去了。我们也劝过,也想过办法,但是贾张氏那个性子,你也是知道的。我们这些老骨头,实在也管不了太多。”易中海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

但他却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一个关键信息:贾家是“先住进去”的,而不是得到了正式的许可。这说明,他们是未经允许的非法侵占。

李卫国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易中海虽然没有明着说自己做了什么,但他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他当时作为一大爷,有调解的权力,但却未能有效制止侵占行为。他所谓的“没办法”,在李卫国看来,更像是对自身责任的开脱。李卫国知道,易中海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名声”和“权威”,他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他所谓的“劝过”,可能也只是做做样子,并没有真正动用自己的影响力去阻止贾家。甚至,他可能还默许了这种侵占行为,以维持大院表面的“和谐”,或者避免自己卷入麻烦。

通过与三大爷、二大爷、一大爷的对话,李卫国拼凑出了一个大致的轮廓:贾家趁着他父母牺牲、他参军在外之际,强行霸占了祖宅。而三大爷、二大爷、一大爷,这些本应维护大院秩序和烈士遗孤权益的人,却选择了纵容、推诿,甚至可能从中作梗,默许了这种侵占行为。他们不仅没有帮衬,反而眼睁睁看着他家产被侵占,甚至可能还利用这个机会,捞取了一些无形的“好处”,比如在贾家那里获得一些“孝顺”,或者在大院里树立“权威”的假象。

李卫国离开了三位大爷的家,回到了院子里。夜色渐渐降临,四合院陷入一片沉寂。他站在祖宅门前,再次看向那扇破败的门。他的心中充满了愤怒与失望。他曾经信任的邻居,曾经尊敬的“长辈”,竟然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正义之上,将烈士家属的权益弃之不顾。一股暗流在他的心中涌动,他知道,这场战斗,将比他想象的更加艰难,但他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他要让这些“禽兽”为他们的行为付出代价,让他们尝到,侵占他人财产的滋味。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