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一篇文章名动京城!预备党员何雨柱!

换源:

  何雨柱望着王启年眼中灼灼的光。

那目光里有期盼,更有对人才的渴望。

他微微吸了口气,郑重点头。

“王主编,我尽力一试。”

没有过多的豪言壮语,只有一句沉稳的承诺。

王启年脸上笑容更盛。

“好!我就等你的佳作!”

他相信自己的眼光。

这个年轻人,身上有股与众不同的沉静力量。

何雨柱收起桌上的《满江红》,墨迹未干,字字千钧。

四周的人群渐渐散开,依旧小声议论着刚才的震撼。

他将笔墨纸砚一一收回挎包,动作不疾不徐。

走出图书馆,午后的阳光有些晃眼。

何雨柱没有直接回家,也没有回厂。

他拐进了一条僻静的胡同。

找了个石墩坐下,从挎包里取出纸笔。

不是玉扣纸,而是普通的练习纸。

王主编的约稿,他很重视。

这不仅是一个展现才华的机会,更是改变自身境遇的跳板。

他脑中开始构思文章的框架。

“新时代工人精神与技术革新”。

这个题目很大,却也给了他足够的发挥空间。

他想到的,不仅仅是这个时代的口号。

更有后世总结的经验,以及对技术发展脉络的清晰认知。

【高级写作】的技能,此刻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编辑,在他脑海中筛选着信息,组织着语言。

他要写的,既要符合当下的语境,又要有一些超越性的思考。

不能太出格,却要足够深刻。

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轻响。

一个下午的时间,初稿便已成型。

回到大院,天色已近黄昏。

壹大爷易中海正坐在院门口,吧嗒着旱烟。

看见何雨柱,他眼皮抬了抬。

“柱子,今儿个没在厂里食堂忙活?”

“去图书馆看了会儿书。”

何雨柱简单应了一句。

易中海点点头,没再多问。

这院里的人,各有各的心思。

秦淮茹家窗口透出昏黄的灯光,隐约有孩子的吵闹声。

许大茂家却静悄悄的,估计又出去放电影了。

何雨柱回到自己的小屋。

简单吃了晚饭,便开始誊写稿件。

这次,他用上了好的信纸。

一笔一划,认真细致。

【高级写作】赋予他的,不仅是遣词造句的能力,更是一种对文字的敬畏。

每一个字,都力求准确、有力。

夜深人静,只有桌上的墨水瓶,散发着淡淡的幽香。

第二天一早,何雨柱将信封仔细封好。

趁着上班前的空档,他去了趟邮局,将稿件寄往《新年日报》编辑部。

信封上,王启年的名字写得清晰工整。

接下来几天,何雨柱照常上班,炒菜,偶尔去夜校。

生活仿佛又回到了之前的轨道。

但他心里清楚,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他在等待。

等待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激起应有的涟漪。

这天,何雨柱正在小食堂后厨忙碌。

外面忽然传来一阵喧哗。

“号外!号外!《新年日报》!”

是报童的叫卖声,比平时亢奋许多。

何雨柱心中一动。

他擦了擦手,走出后厨。

只见食堂门口,不少工友围着一个报童。

“今天的报纸有什么大新闻?”

“头版!头版整整半个版面,讲咱们工人阶级的事!”

报童扬着手里的报纸,满脸兴奋。

有人买了一份,立刻展开。

“‘论新时代工人精神与技术革新的辩证统一’……好家伙,这标题可真够劲!”

“署名……何雨柱?哪个何雨柱?”

“红星轧钢厂,何雨柱。”

读报的人念出了单位和名字。

食堂里瞬间安静了一瞬。

所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转向了刚走出后厨的何雨柱。

他穿着白色的厨师服,身材挺拔,神色平静。

仿佛那个名字,与他无关。

“柱……柱子哥?真是你?”

一个年轻的学徒工,结结巴巴地问。

何雨柱从人群中走过,拿起一份报纸。

头版右侧,巨大的标题异常醒目。

下方,是密密麻麻的铅字。

文章的最后,清晰地印着:红星轧钢厂何雨柱。

确实是他的文章。

而且,是头版。

“可以啊傻柱!真人不露相啊!”

有人惊叹,语气复杂。

“柱子,你啥时候成大作家了?”

平日里嘻嘻哈哈的工友,此刻看他的眼神都变了。

有惊讶,有羡慕,也有一丝难以置信。

何雨柱微微一笑。

“随便写写,给王主编投稿试试,没想到真用了。”

他的平静,在众人眼中更添了几分高深莫测。

消息像长了翅膀,迅速在轧钢厂传开。

一个厨子,在《新年日报》头版发表了重要文章。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却又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下午,厂办秘书小李亲自跑到食堂。

“何师傅,杨厂长请您去一下办公室。”

小李的语气,比以往客气了不少。

何雨柱放下手中的活计,跟着小李走向办公楼。

杨厂长的办公室在二楼最里间。

红漆木门,黄铜把手。

推开门,杨厂长正坐在办公桌后,手里拿着一份报纸。

正是今天的《新年日报》。

他抬头,看到何雨柱,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小何,来,坐。”

杨厂长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何雨柱依言坐下,身姿笔挺。

杨厂长把报纸在桌上拍了拍。

“好小子!你可真是咱们轧钢厂的宝贝!”

他语气中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

“这篇文章,我看了三遍!写得好!有深度,有见地!”

杨厂长起身,走到何雨柱身边,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

“不声不响,就给我们厂里争了这么大的光!”

“你知道吗?今天一早,市总工会的领导就给我打电话了,专门表扬了这篇文章,表扬了我们厂!”

何雨柱的脸上依旧平静。

“是王主编给了我机会,也是厂里培养了我。”

杨厂长满意地点点头。

这小子,不仅有才华,还不骄不躁,是个可造之材。

他回到办公桌后坐下,神情变得郑重。

“小何,报社那边也来电话了。”

“王主编亲自打来的,对你赞不绝口。”

杨厂长顿了顿,目光炯炯地看着何雨柱。

“他们决定,特聘你为《新年日报》的通讯员!”

通讯员!

这三个字的分量,何雨柱很清楚。

这不仅仅是一个名誉,更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认可。

意味着他将拥有更广阔的平台,更多的机会。

“这是聘书,王主编托我转交给你。”

杨厂长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大红封面的本子,递给何雨柱。

何雨柱双手接过,封面上“聘书”两个烫金大字,熠熠生辉。

他打开,里面是打印的任命文字,盖着《新年日报》的鲜红印章。

“谢谢厂长,谢谢王主编。”

杨厂长摆摆手。

“这是你自己努力得来的。”

他沉吟片刻,似乎在做一个重要的决定。

“小何,你的表现,厂党委都看在眼里。”

“你的思想觉悟,你的工作能力,还有你这次为厂里争得的荣誉,都证明了你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好同志。”

杨厂长身体微微前倾。

“我和几位党委的同志商量过了。”

“我们一致认为,你已经具备了成为一名员的条件。”

何雨柱的心跳,漏了一拍。

预备党员!

这比通讯员的身份,更加重要。

在这个时代,这几乎是通往更高阶梯的最关键一步。

“厂里决定,由我亲自做你的入党介绍人。”

杨厂长看着何雨柱,眼神中充满了期许。

“希望你以后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何雨柱站起身,郑重地敬了个礼。

“请厂长放心,请组织放心,我一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

他的声音,坚定有力。

走出厂长办公室,何雨柱手中紧紧攥着那本红色的聘书。

阳光照在上面,有些刺眼。

从一个普通的厨师,到《新年日报》特聘通讯员。

再到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

这一切,仿佛一场梦。

却又真实得不能再真实。

他低头,看着聘书上自己的名字。

然后,抬头望向远方。

轧钢厂高耸的烟囱正冒着滚滚浓烟,那是工业时代的心跳。

他知道,新的大门已经向他敞开。

而他,才刚刚迈出第一步。

回到食堂,马华几个学徒立刻围了上来。

“师父,厂长找您啥事啊?”

“是不是要给您发奖金?”

何雨柱笑了笑,没有细说。

有些事情,不需要张扬。

傍晚,回到四合院。

院子里比往常热闹些。

几位大爷,还有一些邻居,聚在院子中央说着什么。

看到何雨柱进来,说话声小了些。

壹大爷易中海招了招手。

“柱子,过来。”

何雨柱走过去。

“柱子,听说你上报纸了?还是《新年日报》的头版?”

贰大爷刘海中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探究。

他作为院里的官迷,对这种事情最敏感。

叁大爷阎埠贵也在一旁,眼神闪烁,似乎在盘算着什么。

“是不是真的啊,傻柱?”

许大茂的声音从人群后传来,带着一丝惯有的讥讽。

但他今天却不敢太过放肆。

何雨柱在厂里食堂当班长,就够他喝一壶了。

现在又传出上了《新年日报》这种大事。

他心里嫉妒,却也不敢轻易招惹。

何雨柱扫了众人一眼,淡淡开口。

“是写了篇文章。”

“登在《新年日报》了。”

他从挎包里拿出那份报纸,展开。

头版那醒目的标题,还有下方那个清晰的名字,瞬间让周围安静下来。

众人伸长了脖子,眼神复杂。

有羡慕,有嫉妒,更多的是难以置信。

这个平日里只会舞勺弄锅的傻柱,怎么突然就成了文化人了?

秦淮茹站在自家门口,静静地看着这一幕。

她怀里抱着小槐花,目光落在何雨柱身上,若有所思。

贾张氏也从屋里探出头,撇了撇嘴,小声嘀咕了一句。

“不就是写几个字,有什么了不起的。”

声音虽小,却还是飘进了何雨柱耳朵里。

他没有理会。

易中海拿起报纸,仔细看了看,又递给刘海中。

刘海中看得更仔细,仿佛想从字里行间找出什么破绽。

“柱子,你这……可真是给咱们院争光了!”

最终,易中海感慨道。

何雨柱收回报纸,叠好。

“没什么,就是随便写写。”

他转身回了自己屋。

屋门关上,隔绝了外面的议论纷纷。

何雨柱将报纸和那本红色的聘书并排放在桌上。

灯光下,聘书上的金字与党徽图案的申请表格,静静地躺在那里。

他拿起一支笔,蘸了墨水。

目光落在预备党员申请表“入党动机”那一栏。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