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且,我觉得,真正的帮助,应该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如果贾家真的想改变困境,就应该想办法自力更生,而不是总指望着别人的施舍和接济。
那样,是永远也过不上好日子的。”
李建国这番话,更是让易中海无言以对。
他看着李建国那平静而坚定的眼神,知道自己今天是白费口舌了。
这个年轻人,比他想象的还要难对付,也更有自己的主见。
他想用道德绑架的方式来拿捏李建国,显然是行不通了。
易中海叹了口气,站起身,脸上带着几分悻悻然的表情,说道:“行了,建国,我也不多说了。
你好自为之吧。”
说完,他便转身离开了李建国的小屋,只是那背影,多少显得有些萧索和无奈。
他知道,自己想让李建国接济秦淮茹的计划,彻底泡汤了。
这个李建国,是不会轻易被人当枪使的。
李建国看着易中海离去的背影,轻轻摇了摇头。
他知道,自己今天这番话,肯定又会得罪这位院里的一大爷了。
但他也清楚,有些事情,必须从一开始就表明自己的立场,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退让。
他不想成为第二个傻柱,被秦淮茹一家吸血。
他也不想成为易中海实现自己养老计划的工具。
他只想安安稳稳地过自己的日子,努力提升自己,照顾好妹妹。
至于院里的这些是是非非,他会尽量远离,不让自己深陷其中。
如果有人想把歪主意打到他头上,他也绝对不会客气。
他的原则很简单: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人若犯我,我必加倍奉还!
自从上次易中海想用道德绑架的方式,让李建国接济秦淮茹一家,结果反被李建国一番有理有据的话给怼得哑口无言,悻悻而归之后,李建国在四合院里的日子,反而清净了不少。
院里那些原本还存着点小心思,想从他身上占点便宜的人,也都看清楚了,这个李建国,可不是个任人拿捏的软柿子,更不是个会轻易被人当枪使的糊涂蛋。
他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轻易招惹不得。
当然,背地里的议论和闲言碎语是少不了的。
有人说他“觉悟不高”,不懂得“邻里互助”;有人说他“冷血无情”,对秦淮茹家的困境袖手旁观;还有人说他“太精明”,不好相处。
但李建国对此都毫不在意。
他知道,嘴长在别人身上,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去。
他只要过好自己的日子,不亏欠任何人,就心安理得。
他把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红星军工厂的工作中。
在钳工车间里,李建国凭借着“简化技能系统”赋予他的快速学习能力和日益精进的钳工技术,工作效率远超他人,成为了车间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他每天都像一块不知疲倦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着关于钳工的各种知识和技能。
杨师傅这位经验丰富的老钳工,对他也是倾囊相授,把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和诀窍,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而李建国也总能一点就透,举一反三,让杨师傅惊喜不已,直呼捡到了宝。
无论是锉削、锯割、钻孔、攻丝,还是更复杂的刮削、研磨,李建国都掌握得非常迅速,而且操作起来有模有样,精准到位。
他加工出来的零件,无论是尺寸精度、形状精度,还是表面光洁度,都完全符合图纸要求,甚至比一些工作多年的老师傅还要做得好。
他的工作效率也高得惊人。
同样一批零件,别人可能需要一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他往往只需要大半天就能保质保量地做完,而且还有余力去帮助同组的其他工友。
车间里的生产任务是很繁重的,每个工人都有自己的定额。
李建国不仅能轻松完成自己的生产任务,还经常超额完成,为小组的整体生产进度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他这种出色的表现,自然也引起了车间领导和质检员的高度关注。
车间主任王师傅,每次看到李建国交上来的零件,都会赞不绝口。
质检员在检验李建国加工的零件时,也总是挑不出什么毛病,合格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渐渐地,李建国在钳工车间里,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学徒工了。
他用自己的实力,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认可。
同组的老工人们,一开始还对他这个进步神速的年轻人有些不服气,但时间长了,看到他不仅技术好,人也谦虚好学,乐于助人,也都对他刮目相看,真心把他当成了自己人。
月底的生产总结会上,钳工二组因为整体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受到了厂部领导的通报表扬。
而作为小组里表现最为突出的个人,李建国更是获得了小组内部的特别表扬。
车间主任王师傅亲自在会上点名表扬了他,号召全车间的年轻工人向他学习。
除了口头表扬,李建国还拿到了一些额外的奖励。
一张印着“劳动模范”字样的奖状,还有几张宝贵的工业券和几斤全国粮票。
这些奖励虽然不算特别丰厚,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却是一种极大的荣誉和肯定。
李建国拿着奖状和票证,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他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简化技能系统”的帮助,也离不开杨师傅的悉心教导和自身的努力。
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只要肯付出,肯努力,就一定能在这个时代,闯出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
拿到奖励后,李建国并没有声张。
他只是默默地把奖状收好,把票证小心地放进贴身的口袋里。
他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自己现在还只是个刚起步的新人,不宜太过张扬。
不过,他在小组里受到表扬,拿到额外奖励的事情,还是很快就在车间里传开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