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太宗群臣论得失 帝强调选拔人才

换源:

  三十日,李世民与群臣谈论朝政得失。

李世民说:“朕观古之帝王,其兴衰更替,犹如昼夜之交替,循环往复,不可逆转。然细究其中缘由,不难发现,皆是因滥杀无辜、妄施刑罚所致。一个帝王,若不能明辨是非,滥杀滥罚,必将导致民心离散,国家动荡。而君臣之间,若有猜疑之心,不能坦诚相待,更是治国之大害。君臣之道,贵在相互信任,竭诚尽忠,方能共谋国家之发展,共创盛世之辉煌。

朕自登基以来,虽身处九重深宫之中,难以遍知天下之事,但心中始终挂念着百姓的疾苦和国家的安危。因此,朕才将察事之重任委托给卿等,希望卿等能作为朕的耳目,为朕分忧解难。然而,卿等切勿因为天下看似太平无事,四海安宁,就心生懈怠,疏忽职守。要知道,天下之事,瞬息万变,稍有疏忽,就可能酿成大祸。

所当惜者非君也,而是这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和百姓的安居乐业。所当畏者非民也,而是那潜在的危机和可能的动荡。为天子者,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行正道、施仁政,方能赢得百姓的拥戴和支持。一旦失去正道,百姓就会抛弃我们,不再听从我们的命令。到那时,国家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这实在是令人可畏的事情啊!”

魏征回答说:“自古以来,那些失去国家的君主,无一不是因为在安逸的环境中逐渐忘记了潜在的危险,在治理已经安定的国家时,忽视了可能再次发生的动乱,因此他们的统治终究不能长久。而今,陛下您统治着整个天下,国内国外皆呈现出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然而您并未因此而有丝毫的懈怠与自满,反而更加留心治理国家的方针策略,时刻保持着警惕之心,常常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感,这样的治国态度,无疑是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臣又曾听闻古人留下的一句至理名言:‘君主就像是行驶在水上的船,而百姓则如同那承载着船只的水。水既能温柔地托举着船只前行,使其平稳无忧;也能在愤怒时掀起滔天巨浪,将船只颠覆于无形之中。’陛下您能够深刻认识到百姓的力量,将百姓视为值得畏惧的对象,这不仅仅是对百姓的一种敬畏之心,更是对治国理政的一种深刻洞察,确实符合了圣人的旨意与期望。”

李世民又说:“孔子曾言:‘见危险而不伸手扶持,面临倾倒而不伸手搀扶,那还要你们这些做相国的人做什么呢?’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君臣之间的道义与责任。在朕看来,君臣之间,不仅仅是上下级的关系,更是道义上的伙伴,应当竭诚尽节,相互砥砺,共同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而努力。

朕时常阅读古籍,每当读到夏桀杀害忠臣关龙逢,汉景帝错杀忠臣晁错的历史事件时,心中总是充满感慨与叹息。这些忠臣,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冒犯君主的威严,直言进谏,却最终遭遇了不幸。每每想到这些,朕都深感痛心,也更加坚定了朕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决心。

卿等作为朕的股肱之臣,应当勇于担当,正直进谏。只要你们的谏言有益于朕的政治教化,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朕绝不会因为你们冒犯了朕的尊严、违逆了朕的旨意而责怪你们、惩罚你们。相反,朕会视你们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予以重用和奖赏。

然而,近来朕在处理朝政时,也时常发现一些违背法律法令的事情发生。卿等或许认为这些事情微不足道,不屑于直言规劝。但朕要告诉你们,大事往往都是由小事逐渐发展而成的。如果小事不加以处理,任其发展,最终必然会酿成大祸,到那时再想挽救就来不及了。

国家的危亡,往往都起源于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隋朝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隋主残暴无道,最终死在一个匹夫之手,天下百姓对此无动于衷,没有谁为他哀痛叹息。这难道不是因为隋朝君臣失道、国家衰败所致吗?

因此,卿等应当为朕思考隋朝灭亡的教训,从中汲取经验,避免重蹈覆辙。同时,朕也会为你们思考关龙逢、晁错被杀的原因,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包容、虚心纳谏的政治环境。君臣之间各守其职、保全节操,共同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这难道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吗?”

群臣深以为是。

李世民又说:“纵观历史长河,可见诸多君王虽初怀善念,励精图治,然持之以恒者却鲜矣。汉高祖刘邦,起于泗水亭长,以草莽之身,凭借英勇无畏与卓越才智,拯万民于水火之中,历经千辛万苦,终成大业,建立汉朝,开创了四百年之基业。然而,试想若他在位时光再续十几年,恐怕也会因久居尊位,沉迷于逸乐,而渐失初心,走向衰败。如此,他亲手缔造的辉煌功业,亦将如流水般付诸东流,令人扼腕叹息。

再看汉惠帝刘盈,身为嫡长子,温恭仁孝,德才兼备,自然应被立为太子,承继大统。然而,汉高祖刘邦在位时,却一度为爱姬戚夫人所惑,听信谗言,动摇了储君之位,险些酿成宫廷内乱。幸而朝中有张良等忠臣竭力劝阻,才使得刘盈得以保全太子之位,汉朝的江山社稷也因此得以稳固。

又观汉代的开国元勋,如萧何、韩信等人,他们德高望重,功勋卓著,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他们最终的命运却令人唏嘘不已。萧何,一代贤相,却因无端被诬陷,身陷囹圄,饱受牢狱之苦。韩信,一代名将,功高震主,却无辜遭贬,最终被吕后设计诛杀三族,令人痛心疾首。其余功臣,如黥布等,亦因心中恐惧不安,担心朝廷猜忌,最终选择叛逆谋反,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汉初君臣父子间关系之悖逆荒谬,由此可见一斑。这些历史的教训,无不警示我们:功业之难守,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朕身为大唐天子,虽承平天下,四海升平,然却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与自满。相反,朕应当时刻心怀忧患意识,以历史上的危亡为鉴,警醒自己,不断鞭策自己,将治国之策贯彻始终。”

李世民又对魏征说:“选拔官员任用人才,这确实是一件不可急躁匆忙的大事。正如古人所言,‘任君一贤,群贤毕至;用一小人,众奸云集’,此言深刻地道出了用人之道的关键所在。

朕深知,身为天下之主,朕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如同明镜高悬,映入天下万民之眼;朕的决策与选择,都如同洪钟大吕,响彻九州四海之耳。因此,在选拔官员、任用人才这件事上,朕绝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与轻率。

若朕能慧眼识珠,从众多人才中挑选出真正的贤能之士,委以重任,那么这些贤能之士必将以其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能,引领朝野风气,使得行善积德之人广受赞誉,君子之道得以弘扬。这样,我大唐的朝廷必将充满正气,国家也必将繁荣昌盛。

反之,若朕在选拔官员时错用了奸佞之徒,那么这些小人必将以其阴险狡诈、贪赃枉法之行径,败坏朝纲,使得为非作歹之辈闻风而动,竞相攀附以求私利。这样,我大唐的朝廷必将乌烟瘴气,国家也必将陷入动荡不安之中。

因此,朕在任用人才时,务必坚持公正严明的原则。奖赏需与功绩相匹配,使有功者得其所应得,无功者自退;惩罚则需与罪恶相称,令作恶者心生敬畏,不敢再犯。如此,方能彰显朝廷之威严,维护国家之稳定。

故而,魏征啊,你在协助朕选拔官员、任用人才时,更需慎之又慎。我们要精挑细选,务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魏征闻言,微微颔首,从容对答道:“陛下所言极是,自古以来,知人善任便是君主之大难,亦是国家兴衰之关键所在。臣以为,在考核功绩、决定升迁贬谪之际,更需深入细致地考察其人之善恶、品行如何。

人才之选拔,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不仅仅关乎个人之荣辱得失,更系国家之安危、社稷之存亡。若求贤才,必先细观其德行,察其是否忠诚正直、清廉公正,而后方可论其才能大小。唯有那些品行兼优、德才兼备者,方可堪当大任,委以国家之重托。

倘若其人处事不力,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或不足,那或许只是因能力所限,或是经验不足所致,此尚非大害,可通过培养锻炼加以提高。然而,若任用之人乃奸邪之徒,即便其才华横溢、能力超群,那所带来的祸患也将是无穷无尽,难以弥补的。

乱世之时,或许因局势所迫,为求自保或迅速平定天下,君主或可暂重才能而轻品行,权宜之计,情有可原。但如今我大唐正值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百废俱兴,此时选拔官员、任用人才,则必须德才兼备,方可确保国家之长治久安,百姓之安居乐业。”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