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五,李世民封皇孙李忠为陈王。
同日,李世民祭祀太庙并打算巡幸灵州,于是下诏说:
“朕劳心苦思,致力于养育万物,恭敬地秉承天意。然而,天下仍有动荡不安之处,朕顶着风雨,毫不疲倦地前去安抚;荒远之地尚未平静,朕像救火一样,毫不懈怠地去平息。朕心中独自运筹帷幄,思想贯通玄天,凝望帝王之冠冕,将仁德教化施行到戎狄之地。由此可知,天是最大的,与天意相合的人不会违背它;地说是最厚的,能体现仁德的人,其恩泽将广被天下。因此,能够包容天地八方,覆盖天地两仪,振兴超凡的英名,完成天下所有的事业。
那匈奴,与天地开辟同时产生,占据了龙庭之地;与上皇并列,僭越称帝。他们在紫宸殿前分列天街,仰应天上的旄头星;在皇极殿上违抗大礼,公然冒犯帝座。他们制造灾祸,在国运初兴之时,就侵犯边塞,连年压境。他们射雕驰骑,频频在灞川饮水;驱鹿扬尘,不断惊扰渭水。这使得先皇动容,百姓遭殃,国家危急,朕心中忧虑不已。
自从朕统治天下,至今已二十年。过去,朕只是派遣偏师,就擒获了颉利;如今,朕开始大展宏图,已经灭亡了延陀。虽然朕亲自出征,但并未远离京城,前锋部队所到之处,才刚刚掩过边塞。然而,朕的长远策略如风行般迅速,已经威震金微山之外;扬威之迅速如电闪,远播至沙场之外。这使得雁山以北,不再有单于;龙烛以南,大幅开拓了疆域。那些契苾、车必俟斤以及铁勒诸部、回纥胡禄俟利发等,总共统领百余万户,散布在北漠之地,他们远派使者,委身归附,请求编入户籍,成为州郡之民。他们翘首以盼,急切地前来归附;他们恳求哀怜,愿在九泉之下也感恩戴德。
朕将暂时巡幸灵州,亲自安抚归附的百姓,广泛赦免罪犯,并施加恩泽。朕将把恩惠颁布到边疆,展示威武于北方。收服那瀚海之地,全部纳入版图;解开他们的发辫,让他们戴上冠带。自开天辟地以来,这样的事情前所未闻;这无疆的大业,将永远传给后代。古人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如今已被朕所吞并;前王所不能屈服的人,如今都已被朕所灭亡。这实在是书契所未曾记载的,古今的壮观之事。这岂是朕一人所能宣力完成的,实在是由于上天的储祉和恩赐,以及宗庙的威灵所成就的。现在,应当备礼祭告于宗庙,并以大庆之事颁布于天下,让百姓都能享受到这份恩赖。”
初十,李世民巡幸灵州,命太子随同。
少詹事张行成进言说:“皇太子跟随陛下到灵州去,倒不如让他留在京城监理国事,接见应对百官,熟悉了解各项政务,这样既是京城的坚强后盾,又能向四方展示陛下的高尚品德。望陛下能够割舍个人的恩爱,以国家为重!”
李世民认为其言甚佳,于是授予银青光禄大夫。
十一日,李世民到达浮阳,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跌结、浑、斛薛等十一姓部落各自派使者入朝进贡,纷纷表示:“薛延陀不臣服于大国,残暴无道,不能成为我们各部的可汗,如今薛延陀灭亡,我们这些部落仰慕大唐的礼仪和陛下的仁德,希望陛下怜悯我们,使我们能有幸沐浴到陛下的圣德之光。”
李世民听后大为高兴。十二日,李世民诏令宴请回纥等族使者,答应置瀚海、燕然等都督州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各部落,职位世袭,并派右领军中郎将安永寿前往各部落宣旨,从此,铁勒十五部归唐。
二十一日,李世民到达泾州。
二十七日,李世民穿越陇山,到达西瓦亭,观看放牧。
九月,李世民到达灵州,所经过的州县都派遣使者慰问老人和病人,并给予赈恤。敕勒各部落首领相继派使者到灵州拜谒太宗,并说:“希望大唐至尊天子做我们的天可汗,让陛下的圣光始终照耀我们!”
十五日,李世民亲自做诗记叙此事说:“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近日毛虽暖,闻弦心已惊。”
群臣无限感慨,纷纷请求在灵州刻石碑记事,李世民应允。
二十二日,灵州地震。李世民问李淳风是何预兆。
李淳风说:“根据占卜,恐怕是岭南地区德政有亏!”
李世民听后立即诏令霍王府长史段宝玄、沧州别驾张开谅、同州别驾张文会等人作为三道使者巡察岭南诸州。
月底,萧瑀再次说:“房玄龄与中书、门下省的众位大臣,私下结党,对皇上不忠,把持权柄,固执己见,恐怕谋反的日子不远了!”
李世民怒斥道:“你说得太过分了!君王选择有才能的人作为辅佐心腹,应当诚心相待,委以重任。人不能求全责备,应当舍弃他们的短处,取用他们的长处。我虽然不能做到耳聪目明,但也不至于糊涂到忠奸不分的地步。你屡次诬告房玄龄,依朕来看,想谋反的是你吧!”
萧瑀见李世民盛怒,倔脾气也立刻上来了,说:“既然陛下信不过我,恳请陛下免了我的职位,让我侍奉佛祖去吧!”
李世民听到萧瑀如此说,立即表示:“朕知道你信仰佛教,那朕就成全你!”
听到李世民竟然不挽留自己,萧瑀立刻说:“臣说的只是气话,希望陛下不要当真!”
李世民看着如此反复的萧瑀,说:“你先退下吧,你的事朕再考虑考虑!不过,你确实年事已高了,不再适合担任宰辅了,你明白吗?”
萧瑀回应:“臣明白!”
萧瑀退下后,李世民心想:萧瑀毕竟是老臣,这么多年为大唐鞠躬尽瘁,虽然性情狭隘、偏执,但却是个忠臣,希望他能够主动提出辞职,以全君臣之谊。
自李世民东征返京后,高句丽更加猖狂,不断派兵攻打新罗。十四日,李世民召集群臣,再次商议东征事宜。
十月,李世民迟迟不见萧瑀拜上辞呈,于是下诏书说:“朕向来不信佛教,朕认为佛乃虚妄。那些笃信佛教之人并没有人得到善报,比如梁武帝那样潜心于佛教,梁简文帝执意于佛法,他们倾尽国库中的财物来供给僧寺,耗费大量人力来修筑塔庙,最终仍然发生了各种变乱,结局悲凉,难道这就是信佛带来的福报吗?
萧瑀与其祖宗一样沉迷佛教,这是在承袭亡国遗风;抛弃公义而曲从私情,不懂得扬名隐世的道理;身在俗世却口诵佛语,不能分辨邪恶与正义。想要修去累世的孽源来祈求自己的福根,对上冒犯君王,对下求全责备。自己请求出家,不久后又反悔。在瞬息之间反复无常,实在称不上国家栋梁之材,朕本念在往日功劳,给他一个体面,然而他不体谅朕的良苦用心,反而尸位素餐、沾沾自喜,全无悔改之意,今日,朕贬其为商州刺史,免除他的一切爵位。”
萧瑀被罢官后,萧瑀的姐姐、隋朝萧皇后郁郁寡欢,不久便得了重病。
萧瑀得知姐姐患病后,时常派人去看望萧皇后,并捎去书信,宽慰萧皇后。
初七,李世民对身边的褚遂良说:“朕的身边良臣越来越少了,朕打算命群臣推荐人才,你看如何?”
褚遂良说:“贞观初年,杜淹担任御史大夫,负责检校选事。他至诚为公,确实胜任其职。他总共访求选拔了七十多人,这些人后来都享有美誉。杜淹对这些人进行了长时间的反复考察,有时一个人要经过上百次的询问,了解了他们的才能后,才向朝廷推荐。杜淹身患重病,卧床不起达一年之久,在临终前仍不断向朝廷推荐人才。
陛下您将这些人都提拔任用了,他们都有清廉干练的名声,为众人所钦佩敬仰。大唐能得到这些人才,实在是美好的事情。陛下您任用了一个杜淹,就得到了七十多名优秀的人才,天下人都称赞此事。这便是将重任偏委于忠良之人,而不必采用众人推荐的方法的明效。”
李世民点头表示认可,并说:“是啊!如果朕的身边都是忠良之人,那么何愁没有新的人才呢?”
十三日,中大夫、太史令、紫府观道士薛赜羽化,李世民准其陪葬昭陵。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