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李世民诏令祭祀郊庙社稷明堂、大臣及四方上表疏、四方朝贡客人、征调与宿卫换防、发放鱼符传符、任命五品以上官员以及拜官解职、处决死罪等事需上奏自己知悉外,其他事情由太子全权处理。
不久,群臣请求泰山封禅。
李世民不应。
几日后,群臣又请求泰山封禅。
李世民说:“朕远征初宁,百姓仍需休养生息,朕不忍心劳役百姓。”
十二月,长孙无忌率领群臣再次请求李世民泰山封禅,并说:“我听说阴阳变化难以预测,它化育万物生灵被称为神;道德深远而贯通,它仁爱养育百姓被称为圣。圣,是上天所赋予的;神,是代替上天管理万物的。因此,只有上天才能被称为君主,神灵之心成就了时代的昌盛;只有君主才能奉承天意,至诚之心表现在封禅大典上。升中祭天的礼仪,说的就是这个吧。因此,先王对此非常重视,遇到应当做的事就绝不退让,时机成熟就立即行动,务必向天地报告自己的成功,所以不会等待太久。
我看到陛下的诏书,以远方劳役刚刚平息为由,延缓了封禅大典的日期,寄托于百姓的安逸。然而,怎么能在战争停止、武器收藏之后就拒绝勤劳,在开拓疆土、实现太平之后又感到厌倦呢?诚然,陛下的忧虑并未彰显于百姓之心,仅凭这些空洞的言辞,实在难以符合千里之外的实际情况。
我们这些人深受朝廷恩宠,在麒麟阁中任职,纵观天地初创之时,深入研究古代的文字,历数有巢氏等远古时代的文明。那些远古的君主,如栗陆氏等,他们尚未分辨出祭祀所用的牺牲,大庭氏等更是不知道祭祀的礼器。他们虽然有着治理天下的心愿,却只能报答大帝的功德;他们虽然以野兽的肉充饥,却轻视了封禅大典的礼仪。从西方叙述到积石山,从东方延伸到沧江,他们的教化尚未遍及九夷,进贡的物品也仅限于三脊之地。
然而,他们仍然能够顺应天地之道,运转日月星辰,在奉高山上扬起翠绿的旌旗,在泰山上弹奏朱红的琴弦,迎接百神并恭敬地祭祀上帝,与天地人三灵相契合并在大坛上虔诚地祭拜。玉牒上记载着神灵的旨意,闪耀着万古的英华;金绳系着的秘密典籍,散发着八方的清辉。
由此可知,记载名号并流传千古,没有比封禅大典更崇高的了;推举功德并收集祥瑞,没有比登封大典更广大的了。如果神灵赐予的福祉汇聚,人们的谋划又都恰当,即使君主固执地推辞谦让,也实在无法推辞啊。
我想陛下您深入研究并探索微妙的道理,神灵之事无不通晓。您洞察先机,能看清天地初始的奥秘,先于天赋而成法则,超越了混沌之初的界限。因此,您的光明如日中天,照耀着宫殿中精美的轩窗,星辰在您面前闪耀,装饰着宫殿上华美的题字,映照着云霄。
您乘坐的山车车轮滚滚,催促着日神的车驾加快行进;您的马儿奔腾跳跃,引领着天帝的车骑缓缓前行。烟波浩渺,清野广袤,蓄积与排泄都在那明亮的山丘上自然进行;和煦的南风惊扰了路途,吹拂在云雾缭绕的山峰之间。这些征兆如此深邃,而显应又如此明显。
然而,陛下您却在此事上犹豫不决,还在考虑举行大典的事宜,使得您的尊名和显赫的称号,在光彩夺目的碑文中隐匿;那些卓越非凡的事迹,在珍贵的典籍中未能得到充分的彰显。这怎么能说是敬畏天命、顺从民心呢?全国人民都感到悲伤和困惑。
我又听说,游历大海的人,会觉得海神冯夷的宫殿很简陋;登上泰山的人,会认为鲁国的疆土很狭小。由此可知,赤色的天空无法与您的胸怀相比,整个天下都包含在您的度量之内。为什么呢?
因为对于登上高山的人来说,那些微小的事物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朝菌和灵椿的寿命长短,也是自然而然地相互比较的。至于音乐失传、大钟被盗,大礼被遗忘,尊贵的冠冕被撕裂,这些都是因为失去了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然而,即使在没有形体的石头上敲击,也能激发出响彻云霄的声音;在没有形状的地上采集祭品,也能让祭祀之道更加兴盛。这样一来,女娲也会为她的创制感到惭愧,轩辕黄帝也会回归到他应有的正名之上。
至于说到战争带来的灾难,农夫的尸体堆积成山,百姓无论老幼都被杀害,连放牧的人都无法幸免。但是,您又让百姓重新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歌颂着田间的丰收;您又让人们骑上了骏马,歌颂着徒步与乘车的便利。这样一来,神农氏在推动车轮方面的功绩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羲和氏在驾驭车马方面的成就也退居其次了。
接着,您以圣明的教化安定天下,使内外都充满福祉。您平息了叛乱,让万物都能按照本性生长。您的恩泽如同宇宙般广大,您的威望如同云日般高远。您的德行难以言表,您的功绩无法报答。因此,您超越了高辛氏的顺从天命,孕育了颛顼帝的通达明智。
再加上您刑法清明、政治严肃,法律条文虽然完备但却很少施用;牢狱空闲,设置了法律却没有人触犯。您打开边关的桥梁,让远方的人也能享受到园林的美景;您让百姓耕作而食,建立了可以封赏的功劳制度。您不关闭门户,神兽也被驯服而不伤人。因此,您的光辉如同伊祁放勋帝一样照耀四方,您的景象如同虞舜的朝廷一样焕发光彩。
您住着简陋的宫殿,吃着粗茶淡饭,却能与鬼神共享祭祀之礼;您乘坐着简陋的车子,却能在祭祀祖先时表现出极高的敬意。您的黄车上挂着绘有三辰的旗帜,为后世树立了典范;您的元服上垂着九旒的藻饰,为万代制定了法则。您用《小正》来调和四时,使蓂荚的生长与节气相应;您像明亮的镜子一样照亮天空,与日晷的计时相同。这样一来,大禹也会对您心悦诚服,夏后氏的后代也会在此向您求学。
等到您剪除商纣、消除祸害,平定项羽、开拓疆土,在冀野战胜敌人、恢复了大禹的治国之道,在畴华诛杀叛逆、清明了天帝的道路。您提起倚天长剑,拯救了游魂于水深火热之中;您挥舞着驻日雕戈,让百姓在仁爱中长寿。这样一来,您的功绩已经超越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世代交替,也吞并了汉高祖和光武帝的累世功勋。
谈论起那些君主,每当听闻他们的一项善举,能兼具众多美德的,实在是归于仁圣之君。至于那些疆域扩展到海外,统一整个天下,日出处尽享芳华之源,月落处跨越蒙昧之波的君主,他们心怀向往,都愿意成为文明礼教之人。他们驾风而来,汇聚于王庭之会。北荒的明月作为贡礼,充满天府而绽放光芒;南州的火鸡毛装在筐中,在市集上炫耀其光彩。龙伯国钓鳌的壮士,都被编入武将的行列;凤洲的君子首领,都向文官投诚。这些都是文字记载中所未曾见过的,超越了古人,绝无仅有。
我认为,天下虽大,但义理都是一体的。感应相通如同形影相随,交往密切如同交织的经纬。由此可知,德行越深厚的人,所得到的赏赐也越丰厚;功劳越高的人,所得到的吉祥也越显著。如今,苍天储蓄着福祉,以广阔的心胸包容着天下。大地赐予符命,统领着大地而使其归服教化。因此,百官都安心尽职,万国都肃然起敬,都发出了叩击宫门的请求,期待着符合上天期望的回应。
希望陛下能暂时放下繁忙的政务,远播天威。征召博学的儒士,聘请年高德劭的贤人,考察散佚的经义,搜集遗失的典籍。拾取秦朝焚烧后剩余的文献,采集鲁国孔壁中残留的蠹简。参照云间的经文来确定议论,遵循河图来整饬礼仪。
然后,在春天乘着玉辂,金镳在阳光下肃穆闪耀。五牛车翻动着羽毛装饰的旌旗,六龙车闪耀着镂刻的锡饰。敲响丰隆之鼓惊醒翠绿的山峦,挥动列缺之鞭清扫碧绿的田野。悠扬的笳声从山谷中传出,与万岁的欢呼声在山间回荡。飞盖登上山峦,五松在林中秀美挺立。登上圆形的祭坛,脚步相接;隆重的祭祀,与明月的尊贵相等。使得这一代的官员,能在史册上留下他们的名字;四方的夷狄,也能在灵宫中留下他们的印记。
这样,普天之下都会欢欣鼓舞,依赖陛下的恩德,如同获得新生。即使朝闻道夕死可矣,也会欣喜得如同登仙一般。我们臣子等都深深感激陛下的成全之恩。
我再次竭尽我这愚钝之人的心力,冒死上奏。”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