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宗同意封禅 欲为太子铺路

换源:

  李世民下诏书回复说:“朕广泛地观察古代的圣明君王,他们的辉煌事迹都记载在典籍之中。功业成就之后,都会准备礼仪来祭告天地。道义施行之后,也必定会捧着符命来禅让帝位。这样做是为了发挥天命的作用,昭告并取悦于神灵。那些建立显赫名号以开创伟大功业,施加尊名以彰显卓越功勋的君王,无不将他们的光辉镌刻在玉石之上,将他们的景象描绘在涂金的器物之上。他们的光辉与日月星辰一同运行,他们的恩泽广泛地传播到四方的边际。朕诚然缺乏德行,对此深感景仰和羡慕。

往昔,百姓生活困苦,国家刚刚安定。朕勉力实现太平盛世,每日都忙得没有空闲。然而,三公九卿坚守职责,请求朕在云亭山继续先帝的祭天美业;诸侯国君也叩击宫门,祈愿能继承梁山、泰山封禅的壮举。朕自认为才能微薄,至高无上的道义尚未凝聚。要与苍天并列,接受祭祀,心中确实充满了疑虑和恐惧。

回想起朕年幼时,命运多舛,遭遇亲人相继去世的悲痛。朕忘却个人的家庭,为天下献身;舍弃自己的身体,来拯救万民。辅佐先皇,平定天下诸侯。历经万死,率先引导天下太平的源头;不顾个人生死,赐给万民以光明的命运。从死亡的边缘挣扎回来,得以恢复生命。从鬼门关被拉回,共同享受长寿的福分。朕私下认为,天地最大的恩德,就在于生育万物。朕以朕这微小的心意,接受天地的养育之恩。身体逐渐康复,或许就是由此而来。如果不是这样,朕又怎么能达到今天的地步呢?

于是,朕得以拥有像海湾一样广阔的护城河,像龙沙一样美丽的园林。在鶼林设立一个守望的哨所,与鰥水上的六个爻象相呼应。这实在是上天对朕的眷顾,赐予朕普遍的吉祥。哪里是朕这微小的才能所能达到的?现在,这些列位诸侯和卿士,都是德高望重之人,他们各自陈述着神灵的征兆,屡次呈上赤诚的奏章。既然大家都这样认为,朕也应当恭敬地从命。”于是,李世民诏令有关部门,广泛地召集官员和学者,商议方石和圆坛的形制,起草封禅和射牛的礼仪。修造仪仗和车辆,并将它们送到洛阳宫。

十二日,李世民召见民部侍郎卢承庆,询问历代户口数量的具体情况。卢承庆从夏朝、商朝之后,一直到北周、隋朝,都给出了有依据的叙述。

李世民大喜,立即命他兼任检校兵部侍郎,知五品选。

卢承庆坚决不接受,并认为选官是尚书的职责,自己不能越权。

李世民没有答应,说:“朕相信你,你为什么不相信你自己呢?”

二十日,回纥首领吐迷度、仆骨首领歌滥拔延、多滥葛首领末、拔野古首领屈利失、同罗首领时健啜、思结首领乌碎,以及浑、斛薛、奚结、阿跌、契、白等部落首领,一起来京朝见谢恩。

李世民对他们说:“你们归附朕,朕领你们得到安定,就像老鼠得到洞穴,鱼得到水一样。但不知朕的洞穴和水能否容纳你们。即使不能,朕也一定会为你们建造更大的洞穴,更深的水来容纳你们。”

李世民又说:“苍蝇飞翔不过一二尺,但附在骏马的尾巴上,就能日行千里。这是因为它们所依托的地方高远。朕现在是天下的主人,无论是中原还是四方夷族,朕都会养活他们。如果他们不安定,朕一定会让他们安定;如果他们不快乐,朕一定会让他们快乐。这就像骏马接受苍蝇一样,无论苍蝇飞得多远,都不需要苍蝇自己费力,自然会随着骏马远去。”

众人齐声称赞:“臣等愿一生追随陛下!”

二十一日,李世民发现自正月以来,群臣进谏少了很多,于是对大臣们说:“朕听说用愚笨的态度侍奉圣明的君主很难,用贤明的态度侍奉昏庸的君主也很难,所以自古以来君臣之间难以志同道合,大概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吧。朕自认为与夏禹、商汤相比可能有所不及,但至于秦汉以后的君主,朕还是颇有了解的。

如今国家安定,蛮夷臣服,朕自认为这是古往今来所未有的。然而,朕自知愚昧短浅,处理国事需要依赖贤明而有智慧的人。你们都是朕的心腹重臣,朕寄托你们共同治理国家,你们一定要尽心尽力地启发开导朕,不要有任何隐瞒。中书省和门下省,古人称之为喉舌,是负责传达君主的旨意和臣下的意见的机构。然而,近来这两个机构却沉默寡言,很少听到你们陈述意见。是认为朕不能接受你们的意见,所以闭口不言吗?”

群臣立即惶恐跪地说:“臣等一定多多进谏!”

二十二日,李世民在芳兰殿大摆酒宴,宴请铁勒各部首领,并令有司每五天举办一次宴会。

二十五日,李世民生辰,群臣打算为李世民庆生。

李世民说:“今天是朕的生日,世人都以此为乐,但对朕来说反而感到伤感。如今朕统治天下,富有四海,然而却再也不能在父母跟前尽孝了,这就是子路为什么会有不能奉养父母的遗恨啊。《诗经》上说:‘可怜的父母啊,生我养我多么辛劳!’朕的生日,也是母亲的受难日,朕怎么忍心举行宴乐呢?”

房玄龄说:“陛下,您是所有百姓的父母,您的生日,怎么能不庆祝呢?”

李世民听后大怒,勒令房玄龄回家反省。

次日,褚遂良对李世民说:“房玄龄从高祖皇帝举起义旗之初就伴您左右,玄武门之变时又有谋划之功,您即位之初,选贤任能、修订法律、治书献策、兢兢业业,在陛下所有臣子中,其功劳堪称第一。您怎么能抛弃如此贤臣呢?”

李世民听后也觉得自己处置过当,于是诏令房玄龄回朝。

二十七日,李世民身体抱恙,太子前去看望,李世民对太子说:“朕打算降职房玄龄,等你继位后,再去征召他入朝为相。”

太子不解,忙问原因。

李世民说:“房玄龄的功劳实在太大了,朕离开后,深恐他有不臣之心,满朝文武,除了朕,恐怕没有人的威望能压制住房玄龄,你对房玄龄没有恩德,恐怕他不会尽心辅佐你,朕将其贬官,然后由你起复他,这是在为你积累功德,你要明白朕的良苦用心。”

太子哭着说:“儿臣明白!”

月底,李世民病愈,巡幸芙蓉园。

房玄龄听到消息后,立即命人打扫庭院,准备迎接李世民到来。

家仆疑惑地问:“大人,您怎么能够确定陛下会来呢?”

房玄龄说:“陛下身体康健了,自然会请我回朝。”

家仆依然表示不懂。

房玄龄说:“跟你们解释,你们也不懂,照做就是了!”

刚打扫完庭院,李世民便赶到,并对房玄龄说:“朕想你了,跟朕回去吧!”

于是,房玄龄再次被征召入朝。

同日,象州刺史韦挺逝世,享年五十八岁。

贞观二十一年正月初一,李世民对群臣说:“朕治理天下已经二十多年了,自己也已经五十多岁了,岁月不饶人啊!古人轻视一尺长的璧玉而重视一寸光阴,这是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而贤人君子要想立身成名,都希望能够及时把握时机。虽然朕一直努力不敢懈怠,但总是担心岁月如梭,自己的德行和功绩无法周全。因此,朕命令百官都要勤勉于自己的职责。”

群臣立即跪下说:“臣等谨记陛下勉励!”

初四,高士廉病重。李世民亲自前往探望,询问病情,见到李世民后,高士廉欲起身行礼,李世民立刻制止,并说:“你我二人,不必拘礼!”

高士廉强撑身体,说:“陛下,臣恐怕不行了,臣离开后,请不要为臣伤心!”

又嘱咐亲属说:“生死之义是自然之道,葬礼是用来安葬死者的。我不希望别人知道我葬礼的奢华,也不赞同通过增加坟墓的规模来厚葬。我希望去世后,墓中不要放入多余的东西,只放一套衣服和我平生喜欢的书籍,以此展示先人的训诫可以终身受用。”说完,高士廉闭上了眼睛。

次日,高士廉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