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魏征舌战李世民 王君廓诛杀李瑗

换源:

  魏征坦然回应说:“曾子师孔子,鲁国人,周游列国,只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算忠还是不忠呢?若算忠,他应该待在鲁国,忠于鲁国君主,可他却游说诸国,却不被人认为不忠,这是为什么呢?依我看,真正的忠不是忠于国君,而是忠于社稷。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曾说,忠于社稷要高于忠于君主,社稷没了,臣不应独活,而若是君主亡了,臣子无非只是难过罢了!”

“魏征,你的意思是前太子死了,你只是难过而已?”

“前太子身死,但大唐社稷还在,齐国君主曾问晏子,何为忠臣?晏子说,社稷有难,君王出逃,臣子不跟着走,就是忠。齐国君主不解地问,平时臣子接受君主的逢低、爵位、俸禄,危难的时候却抛弃君主,这怎么能算忠?晏子说,君主若听忠臣的话,社稷怎么会危难,君主怎么会出逃?反之,不听忠臣之言的君主,又何必陪着他死呢?”

“你的忠言就是劝前太子谋杀我吗?”

“是!”

听到魏征回答,众人大惊,急忙劝李世民处死魏征。

魏征继续说:“当时前太子是储君,而秦王只是藩王,但是秦王的势力强大,有超过前太子的迹象,如果我不劝前太子杀了你,那么,天下不宁、社稷不安,到最后,双方定会兵戎相见,到时候受苦受难的就是百姓,而暗杀了你,就会使得百姓少受战乱之苦。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大唐只能有一位储君,我是前太子的人,当然要劝他杀了你!可惜,前太子优柔寡断,迟迟不下决定,当他下定决心的时候,却发生了玄武门之变,这算是他咎由自取吧!前太子身死,我不出逃,因为我觉得我是管仲和晏子那样忠于社稷的忠臣。”

“真是不知羞耻,竟然把自己和管仲、晏子相提并论!”众人纷纷指责魏征。

看着大义凛然的魏征,李世民说:“免跪、赐座!”

众人皆惊。

李世民对魏征说:“魏征,如果我只认忠于我的忠臣,你该当如何?”

“殿下,依我来看,治天下需要的是良臣,而不是忠臣!良臣是有才能之人,而忠臣也许没有才能,只有一片忠心,但是只有忠心的人是治理不好天下的。臣自认为,自己不是忠臣,尤其不会是只忠于殿下的忠臣,所以,臣恳请殿下杀了我,而且杀了我对您更有好处!”

“有何好处,说来听听!”李世民好奇地问。

“玄武门之变后,不少太子党、齐王党的人都在观望,他们不知道殿下会如何处置他们,如果殿下杀了我,他们定会知道殿下的手段,从此隐居山林,这样一来,殿下就会少了很多麻烦,原秦王府能人众人,只用他们,我相信也能治理好天下。”

“你少说了一点,世人不知道我因何与前太子结怨,我杀了你,就可以告诉世人,是你蛊惑前太子杀我,我被迫反击才有的玄武门之变,你是这场政变的罪魁祸首!”

“臣谢太子殿下如此看重魏征!”

“你为何说我看重你?”

“殿下向天下人说我一人便可搅动皇室内乱,这不是看重我还是什么?我乃读书人,想要的便是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殿下想赐我如此美事,臣感激不尽!”

“可你有可能在史书上遗臭万年,这难道也是你愿意看到的吗?”

“臣本是前太子的人,为主尽忠,怎么会遗臭万年?”

“好你个魏征,我偏偏不让你为主尽忠,我要留着你,我要让你愧对前太子!”

“谢殿下!”魏征赶忙叩首谢恩。

“刚才不是还想死吗?现在怎么这么快谢恩了?”

“臣不是谢殿下不杀之恩,而是谢陛下给了臣做良臣的机会!”

“魏征啊魏征,什么话都让你说了,哈哈!”看着如此机辩的魏征,李世民不禁大笑了起来,并任命魏征为詹事主簿、谏议大夫,又派人将王珪、韦挺调回朝中,也担任谏议大夫。

李世民的举动无疑向世人宣布,天下已定,原秦王府要和前太子府和齐王府握手言和了,连王珪、韦挺、魏征等与李世民有深仇大恨之人,李世民都能主动化干戈为玉帛,也充分向世人证明了李世民拥有宽广的胸襟。

是夜,李世民召房玄龄、杜如晦等主要功臣叙话。

“玄龄,我们原秦王府、天策府人员众多,怎么安置他们啊?”

“殿下,朝中官职有限,不少官员都是陛下亲自任命的,我们不宜擅动,而您又不准备追究太子党、齐王党的人,他们担任的官职也不能动,否则殿下就会失信于人,因此,留给我们的人的官职实在太少了,我建议殿下可以多设些勋爵,多赠我们秦王府一些功臣一些俸禄,暂时不要大量的充斥进朝中。”

李世民觉得言之有理,于是决定让原秦王府人员分批次的进入朝中任职,等朝中有人年老退休后,再由秦王府人员顶上。

“殿下,我们或许可以对现有官员进行考核,现在,朝廷内外有不少不干实事的官员,他们占着位置却不办事,我们可以对那些人下手,通过罢免他们,来任命我们自己的人。”长孙无忌说。

“无忌说的也有道理,正好还能够正一正朝廷百官的风纪。不过此事现在还不能实行,得先缓一缓,不然定会激起老臣们的反抗,等我们的人在朝中和地方的数量够多时,再去实行吧!”

“是!”长孙无忌回应。

六月十二日,李世民对功臣进行封赏。诏令宇文士及为太子詹事,长孙无忌与杜如晦为太子左庶子,高士廉与房玄龄为太子右庶子,尉迟恭为东宫左卫率,程知节为东宫右卫率,虞世南为中舍人,褚亮为舍人,姚思廉为太子冼马,并称玄武门之变中,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功为第一,分别赐绢一万匹,齐王府所有金银财物也全部赐给尉迟敬德。

二十五日,通事舍人崔敦礼奉命来到幽州,令幽州都督庐江郡王李瑗入京。李瑗乃李建成死党,李瑗心有恐惧,不知自己一旦回京,还能不能回到幽州,于是召集手下,商量对策。

王君廓打算捉拿李瑗,借此建立功劳,于是劝他说:“如果大王入朝,肯定没有保全的道理。现在大王拥有数万兵马,何不高举为前太子报仇的旗号起兵呢?我想,到时候我们一定能得到太子旧党的支持。”

李瑗听后觉得有理,于是囚禁崔敦礼,联络燕州刺史王诜共同举事,并将一切大事交付王君廓。

兵曹参军王利涉急忙私下劝李瑗说:“王君廓草寇出身,先投靠李密,后又降唐,是个小人,不能委以重托,况且他是李世民的人,他的话怎么能相信呢?不如立即除掉王君廓,让王诜来代替他的位置。”

李瑗说:“我与他曾约定结为儿女亲家,他怎么会害我?”遂不听王利涉之言。

王君廓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前去见王诜,并将其斩杀,然后割下他的头颅,对他的手下说:“李瑗与王诜共同谋反,囚禁陛下的使者,暗自调动兵马。今王诜伏诛,大家是愿意跟着李瑗受死,还是愿意跟着我去享受富贵呢?”

众人都说:“我们愿意随您讨伐李瑗!”

于是,王君廓便率领众人回到幽州,一面命人前往监牢放出崔敦礼,一面带人捉拿李瑗。见王君廓持刃立于面前,李瑗悔不听王利涉之言,破口大骂:“你这个小人,你出卖我,你会遭报应的!”

“可你的报应就在当下!”说罢,王君廓斩杀李瑗,向长安献表。

李世民得知消息后,下令除去李瑗宗籍,任命王君廓为左领军大将军,兼幽州都督,左光禄大夫;崔敦礼坚贞不屈,没有透露任何信息,李世民赐给他良马和黄金器物以示奖励。

此事之后,太子党、齐王党心生恐惧。各地方官纷纷捉拿太子党、齐王党来邀功。魏征、王珪、韦挺等人将此情况报之于李世民。李世民得知人心浮动后,再次下令,重申太子党、齐王党之罪不再追究,参与庐江王谋反者也一概免死,若有人再以此事罗织罪名,决不轻饶!

七月初三,李世民任命秦琼为左武卫大将军,程知节为右武卫大将军,尉迟恭为右武侯大将军。

初七,李世民任命高士廉为侍中,房玄龄为中书令,萧瑀为左仆射,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杜如晦为兵部尚书。

初八,召回流放在外的杜淹,并担任御史大夫,宇文士及为中书令,封德彝为右仆射。前任中书舍人颜师古、刘林甫为中书侍郎,左卫副率侯君集为左卫将军,左虞侯段志玄为骁卫将军,副护军薛万彻为右领军将军,右内副率张公谨为左武侯将军,右监门率长孙安业为右监门将军,右内副率李客师为领左右军将军。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