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裴寂拟诏书 太子呈辞表

换源:

  八月,裴寂入宫觐见李渊。

“裴监啊,诏书拟好了吗?”李渊问。

“拟好了,请陛下过目!”裴寂走上前,打开诏书给李渊御览。

“很好,朕立刻盖上玉玺,你就带上它去见太子吧!”

盖好玉玺后,裴寂持诏书找到李世民。宣读诏书,命李世民即刻登基。

李世民欲上前接旨,房玄龄给李世民使眼色,让李世民不要接旨。

李世民说:“请陛下恕儿臣之罪,儿臣不能接旨!”

“既然太子不接旨,那老臣明日再来!”言毕,裴寂返回李渊处。

见裴寂离开,李世民忙问:“玄龄,你为何不让我接旨?”

房玄龄说:“按礼,新皇接受禅位需要三辞而诏不许,然后受之,如此才能杜绝天下人的毁谤,这才一辞,殿下莫要心急。”

“原来规矩这么多啊!”李世民恍然大悟。

“陛下自幼多读兵书,这些东西不懂也正常。”

“以后啊,我要多读书,你也要多多帮助我啊!”

李世民当即命房玄龄起草辞谢表。

房玄龄不假思索,提起笔写道:“我听说最恭敬的态度是不需要文饰的,最真诚的心意是不需要宣扬的。我身为臣子,不敢因为小忠而扰乱大志,同时身兼家国重任,也不敢因为细行而分心。我蒙受皇上的奖赏和提拔,位居天策,每次战斗都誓死效忠,深深体恤百姓,奋不顾身,只愿不辜负宗庙社稷。所有的规划和指挥,都是秉承皇上的圣明决策,人心所向,神灵庇佑,才得以成功。我怎么敢贪天之功,自称己力呢?之前因为皇上的大宝之位,我滥竽充数,愚钝懦弱。我认为应该恭敬地处理政务,以礼义通达四方,每日都谨慎行事,不敢有丝毫推辞。如今接到皇上的诏书,再次受到奖赏,让我统治四海,登上至尊之位,这让我深感惶恐。我应当恭敬地诵读诏书,但又不禁感到厚颜无耻。近来阴阳失调,嘉禾尚未成熟,政治有所亏损,刑典未能妥善实施,我担心自己罪孽深重,会连累到万方百姓。我恳请皇上继续安坐太极殿,等待百姓们认识到您的尧舜之德,玉烛调和,天下顺序,网开一面,像商汤那样祈福,金科玉律得以削减,然后再降辇西宫,这样也不为晚。如果让我担任宣室之职,我愧不敢当。我的志向在于忘私,因此冒昧地陈述我的衷心。”

李世民看后,非常满意,派人立即呈给李渊。

裴寂回到李渊处,说:“太子殿下已经推辞了!”

“他不是一直想要皇位吗?为什么推辞了?”李渊问。

“按制,需要三辞三让,太子不仅要谢绝传位,还要上表请辞!”裴寂说。

“偏偏有这许多规矩!”李渊不耐烦地说。

“陛下,臣再起草一份诏书,明日再去传旨!”

“好吧,只好如此了!”

不一会儿,李世民派使臣前来,上呈辞表。

李渊看后,下《答皇太子陈让表手诰》回复说:“君主对于臣子,尚且需要深入考察;父亲对于儿子,又怎么可以等同寻常呢?你早就怀有忠孝之心,朕对你的爱也超过了其他儿子。况且你的功德和成就,都如之前的诏书所述。朕遗憾的是自己曾受谗言影响,几乎对你产生了误解。幸好上天降福,神器安宁,这是宗庙有灵,不仅仅是朕的幸运。朕近来观察你的施政,听取你的德音,洋洋盈耳,符合朕的期望。从前齐国有内乱而小白得以继位,晋国有艰难而重耳获得国君之位。如今天下庆幸依赖你一人。近来寒暑不调,水旱失节,这只是因为我们父子尚未各安其位。你如今所居并非天子之位,朕现在前往西宫,正是为了思考万代的福祉,你何必如此谦让呢?你应当深思大道,永保社稷,善始善终,不要有所懈怠。你要奉行朕的诏书,不要以小让为怀。异姓贤者尚且想要得到这样的权力,如今你已经能够承担重任,应当接受这玉璧之位,切勿推辞!”

初八,李渊召见裴寂等众人,说:“世民从小便胸怀大志,他天赋异禀、深谋远虑、英勇善战。他辅佐朕平定天下,建立赫赫战功。现在,朕即将把皇位传给他,是希望他能够继续朕的事业,让大唐的江山更加稳固,朕相信他一定能够胜任这份重任。众位爱卿,你们有的人从晋阳起就跟随朕,披荆斩棘、无往不胜;有的则是秦王府的旧臣,但却早就与朕心心相印。你们都是凭借德行被提拔,以言论扬名,进献忠诚,彰显孝道,共同牧守国家。如今国家安定,天地和谐,你们应当像砺山带河那样,与国家同休戚,共命运。你们要全心全意地辅佐新君,不要结党营私,不要有所偏袒,更不要毁坏国家大事!你们要继续努力,为新君分忧,为国家尽力,以符合朕的期望。”

裴寂等众人跪伏于地,齐声说:“臣等谨遵圣命!”

李渊又对裴寂说:“你再去传旨吧!”

裴寂再次传旨,李世民坚决不受。

当夜,李世民立于太极殿之中,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站在身后。

“陛下,过了今晚,您就是陛下了!”房玄龄说。

李世民缓缓回过头说:“九年了,九年了!”

说完,李世民缓缓走向龙椅,坐了上去。

房玄龄等人见状,急忙跪下叩首。

李世民说:“九年前,陛下坐在这里,我就站在你们现在站的位置。”

李世民接着说:“当年我站在下面,头脑一片空白,我一点不羡慕陛下,经过最近两个月政事的历练,我茫然啊!面对数不清的奏折,面对治下的百万平民,还有经过战乱千疮百孔的社稷,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啊!我今天总算明白了父皇曾和我说过的治天下和打天下,真的不一样啊!”

“陛下,百官百僚,各司其职,陛下只需纲举目张,也就是了!”房玄龄说。

“如何举?如何张?这是没有量化标准的,这不像打仗啊!一旦出错,牵动的可是天下人天下事啊!”

“陛下,您放心,原来秦王府、天策府的人一定会像以前一样全力辅佐你的!”房玄龄宽慰道。

“你们觉得魏征怎么样?”李世民突然问的一句话,使众人始料不及,全都呆立在原地,不敢出声。

“朕问你们,魏征怎么样?”李世民提高嗓门又问了一遍。

“魏征的才能,相信陛下比我们清楚。”房玄龄说。

“好了,都早点休息吧!”

“臣等告退!”

众人散去后,李世民缓缓走回东宫。

“臣妾恭迎新朝天子!”长孙氏叩首说。

“我明天才是天子!”

“不,在臣妾心中,您早就是了?”

“早就是了?”

“天子之位,上天所赐,可天子之威,却是与生俱来的。”

“你说,父皇当年登基和我明天登基有什么不一样?”

“父皇当年登基时,身边的人才比你多!”长孙氏回答说。

“这怎么可能?我有秦王府、天策府、文学馆,朝中有我的人,地方也有我的人,哪个地方都有我的人。”李世民诧异地说。

“陛下,人才难道不应该是多多益善吗?如果你觉得原来自己的旧部就能帮你治理天下,那人才就够多了,如果你觉得原来的旧部不足以帮你治理天下,那人才就远远不够。人才多与不多不在数量上的多少,而是在于当你在某个地方需要某个人才的时候,你能立刻想到、找到,然后他能全心全意为你解决问题。”

“说得好啊!你点醒了我!”李世民走到长孙氏身边坐下,继续说,“以前打天下的时候,我总是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打仗需要的是应变能力,而治天下,看来更需要的是未雨绸缪啊;打仗的时候,敌人看得见,找得到,而治天下,敌人在暗处,甚至你可能都不知道他其实是敌人,这我该怎么办呢?我要让人才帮我找到敌人,打败敌人,这个敌人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件事;还有打天下的时候,我身先士卒,亲力亲为,可而到了治天下的时候,我需要的是人才帮我冲锋陷阵,我只需要运筹帷幄;打天下的时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治天下的时候呢?人才,或许是最紧要的吧!”

“九年前,记得父皇在登基前一天晚上,叫你过去,他宣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长孙氏问。

“你这是明知故问!”李世民有些生气地说,“不要跟我提太子!”

“臣妾听闻,齐王妃多次暗中帮助于你是吗?”

“你说这个干什么?”

“你明天以后就是天子了,后宫也需要添些人口了!”

“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睡觉!”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