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李世民释放宫女 温彦博即将还朝

换源:

  当夜,李世民梳妆,宫女不小心打翻了镜子,李世民大怒,责罚了宫女,此时,皇后进入房间,看见宫女受罚,急忙上前安慰,然后让宫女出去,自己为李世民梳妆。

李世民说:“你看看,都是你惯的!一点点小事都做不好,这要是在军营,朕早砍了他!”“好了,别生气了,由臣妾亲自为你梳妆还不好吗?”长孙氏劝慰着李世民说。

待到李世民安歇,长孙氏找到宫女,说:“平时你最认真细心,今天怎么毛手毛脚的?”

宫女泣不成声,不断磕头道歉,说:“请皇后责罚!”

“好了,不要哭了,究竟发生什么事了?”

听到皇后问其缘由,其他宫女也不禁大哭了起来。

“都不要哭了,吵醒了陛下,你们可吃罪不起,跟我说,发生了什么事?”

“娘娘,您可知道陛下收骸骨之事?”宫女问。

“我知道啊!”长孙氏说。

“皇后娘娘,那些骸骨很多都是我们亲人的,自从出征后,音信全无,今天总算有了消息,却没想到是噩耗!”宫女说。

“好了,都不要哭了,我知道了!”长孙氏一边安慰她们,一边也不禁哭了起来。

听着众人的啜泣声,长孙氏转身来到了卧室,唤起了李世民,说:“陛下,您收的骸骨怎么辨认身份啊?”

“每个士兵身上都有证明自己身份的腰牌,通过它就能判断了!你怎么突然问起这个了?”李世民好奇地看着长孙氏说。

“陛下,您跟我来!”长孙氏拉起李世民向门外走去。

当李世民看见跪倒一片痛哭流涕的宫人时,问:“这是怎么回事?”

长孙氏说:“那些骸骨都是他们的父兄啊!”

听到长孙氏的回答,李世民眼眶湿润了,说:“明日,朕允许你们在宫中祭奠你们的父兄!”

“谢陛下!”众人立即磕头谢恩。

这件小事深深触动了李世民,第二天早朝,李世民将此事转告给了众臣。

房玄龄说:“陛下,臣有一个想法,不知当说不当说!”

“讲!”李世民说。

“陛下,臣认为,大唐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乱,太需要发展生产了,而生产需要什么呢?需要的是人,隋末以来,战乱频繁,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如此一来,朝廷也失去了很多赋税,没有赋税,我们就不能抵抗突厥,所以,我认为人口很重要。”

“我们该当如何?”李世民问。

“我们应令各州县统计当地人口,然后上报,朝廷根据各地人口,分配给适当的田地,包括荒地,荒地由百姓开垦,我们可以一年甚至两年不收荒地的税赋,这样便能调动百姓开垦的积极性,增加粮食生产,有的地方受战乱影响比较深,朝廷要多加抚慰,适当减免一些税赋,宫中宫女很多,我们可以放出宫一部分,让他们尽快许人,十多年后,就能增加一些劳动力”房玄龄说。

李世民点头表示赞同。

民部尚书裴世矩说:“突厥人践踏破坏的地方,每户应该赐给一匹绢。”

李世民说:“朕统治天下,只秉持诚信的原则,不想只徒有体恤百姓的虚名而没有实际行动。然而,每户家庭的情况有大有小,各自都需要得到救济,如果统一标准赐物,又怎能做到公私兼顾呢?”

治书侍御史孙伏伽说:“裴世矩蒙受国家的恩赏,却未曾听说他谦让过。现在要救济百姓,他却想借此沽名钓誉。如果真是这样,他就不配担任朝廷要职,请陛下审讯他的罪行。”

李世民从其言,责备了裴世矩。

孙伏伽又说:“陛下,臣以为,百姓饱受战乱,户十不存一,应该改革税赋,将征收赋税由以户为单位改为以人口为单位,如此一来,由于战乱可能一户只剩一人,但却需要交一户的税,有的户可能十几人,但却和一人一户交同样的赋税,这不公平,如果改为按人口收税,那些人口少的家庭便会减轻负担,而那些人口多的家庭会多交税而增加朝廷税收,这于国于民都应该是好的政策。”

杜如晦又说:“如今我们和突厥已经盟好,我们也可以抓住这个良机发展贸易,尤其是和西域的贸易,我们的绸缎、茶叶、瓷器等是他们所喜欢的,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一优势。”

萧瑀说:“还有突厥已经和我们议和,我们应该减少军费的开支,严格要求军队节俭,杜绝铺张浪费现象,这样我们也能省下一大笔钱,减轻农民负担。”

长孙无忌说:“臣管理吏部,发现京官数量竟然有两千多人,如此庞大的群体紧靠京城百姓根本供养不起,不得不需要地方的赋税来供养他们,而且,我认为,京城根本不需要如此多的官员。”

高士廉说:“还有很多王爷等食邑众多,武德以来,宗室王、异姓王越来越多,而且他们世袭罔替,会分走朝廷很多税赋和人口。”

听了众人的话,李世民深表赞同,于是下令抓紧落实。

当夜,李世民对长孙氏说:“皇后,宫中有多少宫女?”

皇后说:“九千九百一十六人。”

李世民大惊,一来他不曾想到宫女竟然有这么多,二来不曾想到皇后对宫女数量这种小事都一清二楚,李世民说:“如果我放出宫去一部分,如何?”

“当然可以!”

“那你觉得放出去多少合适呢?”

“三千人吧!”长孙氏继续说,“放出三千人应该不会影响宫中运转。”

“我想放宫女出去让他们嫁人生孩子,你说怎么样?”

“好!那就先释放一部分达到适婚年龄的、自愿出宫的,给他们一些银两,好生抚慰!”

“还是皇后想得周到!”李世民说。

第二天,李世民下《放宫女诏》说:“治理好家庭是国家治理的起点,君主的家庭管理应为天下作出表率。君主的后宫,取象于天上的星宿官位,上至配备如星宿般有序的后妃,下至提供日常服务的宫人。这种做法始于古代,有着一定的礼仪规定。然而,末世君主奢侈放荡,对后宫人员的搜求没有限度。朕继承皇位,抚育百姓,克制私欲,励精图治,希望能达到天下大治的境界。朕回顾宫廷内的人数,实在太多了,担心她们被幽禁深宫,长久地离开亲人。因此,朕决定立即减省后宫人数,让她们各自散去,回到各自的亲戚家中,可以自由选择婚嫁。”

同时,皇后也颁布懿旨并传达诸宫。

李渊听说后,急忙召见李世民。

李渊说:“当初你答应过我,要多给我一些宫女侍候我,可今天怎么不仅不给我增加宫女,反而要裁减我身边的宫女呢?”

李世民说:“后宫之事,当由皇后负责,儿臣也不该过多干涉!”

“好,皇后负责是吧,那我就找皇后,你下去吧!”李渊摆手让李世民退出大殿。

李渊命人找来皇后,说:“为什么要裁撤我的宫女?”

长孙氏说:“如果父皇不想裁撤,那儿媳就不裁减父亲宫中的宫女!”

听到长孙氏的保证,李渊满意地让其离开了。

回到后宫,李世民听说长孙皇后不裁减太极宫的宫女,问:“如果不裁减父亲宫中的宫女,而是裁减其他人宫中的宫女,恐怕人心不服啊!”

“你急什么?我说不裁,不代表就不能裁啊!我的命令已经发下去了,后宫的人也都知道了,如果父亲硬要保留自己的宫女,那太极宫中的人不会恨他吗?她们还会用心服侍他吗?我再让一些宫女哭着去求太上皇,父亲如果看到一群人跪在他面前请求释放她们,他会怎么做?”

事情正如皇后预想一样,很多裁撤的宫女知道自己可以被释放后,全都跑到皇后寝宫门外,跪倒在地,哭着和皇后道别。

李世民见皇后如此得人心,倍感欣慰。

宫女出宫后,因为宫女虽是宫中之人,但却不是娇生惯养之人,她们什么脏活累活都会干、都肯干,所以非常受欢迎,很快,那些宫女便许了人家,过上了纺纱织布、相夫教子的生活。

“报!陛下,突厥颉利可汗进献三千匹马、一万头羊。”内侍说。

“玄龄,替朕拟旨,就说,颉利,你的好意我心领了,马和羊我一概不要,如果你真想送我点什么,就请把你们掠夺的人口还给我们,把温彦博放回来。就这样写,不用改动,立刻给他送去!”

李世民对杨恭仁说:“你去巡视曾被突厥所掠夺的地方,对于损失家产和庄稼的人,都免除他们的徭役赋税。”

李世民转头又对身边的将军赵绰说:“你替朕跑一趟突厥,将马和羊全部还回去,并接温彦博回归大唐。”

“陛下,臣已拟好,请过目!”房玄龄说。

“不必了,拿玺来!”

内侍捧出玉玺,交给李世民。李世民盖上大印,交给房玄龄,说:“交给鸿胪寺卿,让他和赵绰一起送去吧!”

“臣即刻就去!”房玄龄、赵绰退出大殿。

望着房玄龄离去的背影,李世民自言自语:“颉利,朕要你从我这拿走的东西,十倍百倍的奉还!”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