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李世民封赏功臣 长孙氏巧谏太宗

换源:

  从此,李世民带领各卫将士在显德殿庭院练习箭术,并当面训话道:“自古以来,中原饱受戎狄之苦,而中原的君主大多安逸享乐,觉得只要拿出金银就能免除灾祸,他们不修武备,一旦战争来临,将士丢盔弃甲,君主也弃太庙社稷于不顾,狼狈逃命,西周如此,西晋亦如此,这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啊!朕是靠马上得的天下,最重武备,朕绝不允许朕从马上失天下,现在突厥猖獗,我们还没有把握战胜他们,不过,朕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我们一定能战胜突厥!朕不让你们为朕修宫殿,朕要让你们练习射箭技术,射得好,朕有赏,士兵可能会升为将军,将军也会得到金银布帛的赏赐,射得不好,朕要罚,而且不仅你们要罚,你们的将军朕也要罚,士兵的无能就是将军的无能!朕会经常来看你们,甚至亲手教你们,朕还要亲自主持考试,都记住了吗?”

“是!”各卫将士齐声答道。

众大臣劝道:“陛下,依照大唐律令,在皇帝身边手持刀刃要判死刑,如今,陛下不仅允许他们在您身边张弓搭箭,而且还亲自教他们射箭,万一有什么闪失,社稷倾覆啊!”

李世民说:“他们都是朕身边的人,朕难道还不能相信他们吗?凡我大唐子民,均是朕的子嗣,朕怎么能疑心自己的子嗣吗?”

众人不再劝谏。

李世民继续说:“朕如果有空会亲自教你们射箭,朕不在的时候,由张士贵将军带领你们练习射箭,张士贵将军可是除了朕之外,射术最好的,你们一定要认真学习!”

不久,李世民观看禁军演练,发现士兵队列不整,于是批评了张士贵,并责令他杖责几个负责教练的小教官。张士贵因爱护部将,杖责时并不真打,只是点到为止。李世民看到后认为张士贵在违抗圣旨,要处罚他。

魏征进谏说:“教官未尽到责任,应送大理寺依法惩处,罪责不在张大将军,再说让张将军为一件小事而杖责部将,他不忍心下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为此而处罚皇上的心腹、身居要职的张大将军,是不合适的。”

李世民觉得魏征所言在理,于是免除了对张士贵的处罚。

二十四日,李世民与群臣当面议定开国元勋长孙无忌等人的爵位田邑,命陈叔达在宫殿下唱名公布。李世民说:“朕分等级排列你们的功劳赏赐,如有不当之处,可以各自申明。”

陈叔达立于殿中,奉诏说:“褒贤昭德,昔王令典,旌善念功,有国彝训。吏部尚书上党县公长孙无忌、中书令临淄县侯房元龄、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敬德、兵部尚书建平县男杜如晦、左卫将军全椒县子侯君集等,或夙预谟谋、绸缪帷幄、竭心倾恳、备申忠益;或早从任使、契阔戎麾、诚着艰难、绩宣内外、义冠终始、志坚金石、誓以山河,实允朝议。长孙无忌封齐国公,房元龄封邢国公,尉迟敬德封鄂国公,杜如晦封莱国公,侯君集封潞国公。至于食邑,着侍中、中书令、左右仆射商议!”

淮安王李神通出班奏曰:“臣不服!当年太上皇义旗初举,臣率兵积极响应,今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本是刀笔小吏,其荣怎可在我之上?”

李世民大声呵斥,说:“皇叔举义旗无非是为了保命,然起兵之后,皇叔屡战屡败,窦建德发兵时,你全军覆没,刘黑闼起兵后,你望风而逃,然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运筹帷幄,有社稷之功,他们就像朕的萧何、张良,因此功为一等。你虽然是皇室宗亲,但朕却不能徇私!”

李神通无话可说,其他人见状也不敢多说,纷纷称赞李世民处事公道。

待所有等级功臣都宣布完毕后,房玄龄小声对李世民说:“陛下,原秦王府僚属跟随陛下建功立业,却有很多人却位在前太子和齐王的僚属之下,他们都心有不满啊!”

李世民说:“君主应大公无私,才能使天下人心服。百官俸禄皆来自百姓奉养,朕选官任官自然要以百姓为念,怎么能因为亲疏远近而令百姓失望呢?昔管仲是公子纠的人,然齐桓公不念旧恶,反而任为相国,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终成霸主,如果齐桓公也按照亲疏远近来安排官职,恐怕难成霸主之基业吧!”

房玄龄愧而退之。

听到房玄龄张口闭口原秦王府、前太子府,李世民意识到,很多人的思想还没有转变,他们还认为原秦王府的人高人一等,如此下去,两派何时才能彻底和解?

李世民心怀忧虑的回到后宫,见到皇后,将苦恼说了出来,让皇后想个主意。

皇后说:“我一介女流,舔为皇后,管理这后宫已是不易,前朝的事我怎么能管?”

“皇后,此事我不跟你说,我能和谁说?现在臣子除了原太子府的人就是原秦王府的人,我能跟他们说吗?”

“陛下,您错了,还有太上皇的人呢?”长孙无忌提醒道。

“对啊!无论秦王府还是太子府,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太上皇!”李世民恍然大悟。

“陛下又错了,您既然想与天下人和解,那就不能仅和前太子的人和解,难道太上皇的人就不是天下人?您刚即位,很多事情都需要老臣帮助,您要想办法让所有人都能化干戈为玉帛!”

“那有什么好办法呢?”

“这个是你需要解决的,不是我需要解决的,如果后宫出现这种情况,我就会让各妃子整天聚到一起,很多时候,他们之间互相讨厌只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竞争目标,而当他们长久相处后,彼此互相了解、信任,也许事情就会改变呢?韩信拜大将军时,没有人服他,可当他带兵打了胜仗后,了解了他的本事,所有人都佩服不已。”

听了皇后一番话,李世民大呼:“我明白了!”

第二天,李世民设置弘文馆,既是国家藏书之所,也是皇帝招纳文学之士之地,他将虞世南、欧阳询、褚亮、姚思廉、蔡允恭、萧德言、陆德明、孔颖达等英才聚集在一起,日夜修书订典、讲论经义,经常至半夜才肯罢休。渐渐地,众人的心开始慢慢聚拢到一起。

十月初一,日食再次出现在氐宿的七度位置。太卜认为这是可能发生政权动荡的征兆。

次日,群臣对李世民说:“陛下,前太子、齐王已死多日,按制需要有谥号,然太上皇已将二人贬为庶人,不知我们如何记述二人?”

李世民说:“虽然齐王、前太子谋反,但毕竟是朕的骨肉兄弟,既然人都已经死了,一切恩怨就应该一笔勾销了,朕想恢复二人的宗籍,并把朕的儿子过继给前太子和齐王,以慰二人无子嗣之遗憾,既然二人恢复了宗籍,理应给予爵位和谥号,众爱卿就议一议吧!”

礼部侍郎说:“臣请谥前太子为戾!”

李世民问:“戾是什么意思?”

礼部侍郎说:“不悔前过为戾,不思顺受为戾,知过不改为戾。”

李世民听后,摇摇头说:“这个不好,换一个!”

礼部侍郎说:“那就谥号为灵吧!”

李世民又问:“灵是什么意思?”

礼部侍郎答:“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怪曰灵,极知鬼神曰灵。”

李世民听后,没有同意也没有拒绝。

礼部侍郎又说:“臣请追封故太子建成为息王,谥曰灵;齐王李元吉为海陵王,谥曰剌。”

李世民听后,说:“朕仍觉得不妥,此事以后再议吧!”

后直到贞观二年二人才最终依礼下葬,李建成谥号定为灵,封号为息王,下葬以后,又将灵改为隐,李元吉谥号定为剌,封号为海陵郡王,贞观十六年,改封号为巢。

十月初八,尚书八座奏请立储君。李世民下诏说:“尚书们的奏议认为,太子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必须虔诚地奉守宗庙,稳固国家。中山王李承乾,身为嫡长子,天资聪颖,仁孝纯厚,学业有成,早就展现出卓越的才智和学识。他符合立为太子的条件,应培养他的德行,以继承皇位。朕恭敬地继承先祖的基业,位居皇位,遵循先帝的遗志,弘扬正道。因此,应依从众臣的请求,立李承乾为皇太子。”

于是,李承乾正式被册封为皇太子,时年仅八岁。

十八日,经侍中、中书令、左右仆射等商议,最终将功臣食邑确定,并报李世民批准。

李世民看后,即刻批准,诏令群臣,说:“裴寂食邑一千五百户,长孙无忌、王君廓、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食邑一千三百户,长孙顺德、柴绍、燕郡王李艺、赵郡王李孝恭食邑一千二百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食邑一千户,李世绩、刘弘基食邑九百户,高士廉、宇文士及、秦叔宝、程知节食邑七百户,安兴贵、安修仁、唐俭、窦轨、屈突通、萧瑀、封德彝、刘义节食邑六百户,钱九陇、樊世兴、公孙武达、李孟常、段志玄、庞卿恽、张亮、李药师、杜淹、元仲文食邑四百户,张长逊、张平高、李安远、李子和、秦行师、马三宝食邑三百户。”

其中,李艺又被李世民授予开府仪同三司这种文散官,李世民的封赏对于其他人来说那是恩赐,而在李艺看来,自己因为是李建成的死党,如今却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这无疑传递了一个危险的信号,那就是李世民要准备夺取自己的兵权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