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臣食邑公布后,有人内心不服,觉得自己食邑过低,于是纷纷上书李世民,请李世民重新封赏。
面对向雪花一样飞来的奏章,李世民心烦意乱。
“来人,把谏议大夫魏征叫来!”李世民吩咐内侍。
“臣魏征见过陛下!”魏征说。
“坐!”
“谢陛下!”
“魏征,朕有事问你,很多功臣觉得自己的食邑过少,纷纷上表请朕重新封赏,这该怎么办?”
“陛下,国家有制度,才会有人遵守,制度明确、公正,就能服众,陛下您只公布各功臣的食邑,却不公布他们为何获得相应的食邑,这恐怕不是君主应有的处事方法吧!”
“爱卿所言有理!”
于是,唐朝初步规定功臣实得食邑封户的等级差别。李世民公布了各功臣所获食邑数量的原因,并将各个功臣所立之功昭示,而后形成制度开始确立。
宗室亲王见功臣名单中没有自己名字后,再次闹了起来。
李世民见到如此多的宗室来找自己闹,不胜其扰,觉得很多宗室王未立寸功就得到爵位了,应该感到庆幸了,怎么能如此胡闹呢?于是,召集群臣商议对付宗室王胡闹的对策。
李世民说:“宗室王又开始闹了,你们知道吗?”
众人说:“臣等知道了!”
“你们怎么看?”
封德彝说:“以前,只有皇帝的儿子及兄弟才封为王,其他宗亲如果不是有大功勋,便没有封王的。太上皇仁厚,大肆分封宗室,其数量已超过两汉,他们很多人没有功劳,却靠着与太上皇的血缘关系而得到了本不应该得到的,应该感到惭愧,怎么还能得寸进尺呢?况且,宗室王也是由百姓奉养,我朝历朝不久,民力尚未得到恢复,百姓奉养自身已经很困难了,又怎忍心再加重他们的负担呢?臣建议,按照古制,除陛下兄弟、儿子外,其他人不得封王!”
萧瑀说:“臣不同意右仆射的观点,臣认为历朝历代若想国运长久,多分封宗室为王来巩固政权。秦朝统一六国后,废除诸侯设置郡县,两代就灭亡了;汉朝夺取天下,既设郡县又封诸侯,国运有四百多年;曹魏、晋朝废除了诸侯,又不能长久。分封诸侯的制度,万万不可废除!”
陈叔达怒斥萧瑀说:“公不见晋之八王之乱吗?”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颜师古、李百药等人都附议封德彝、陈叔达看法。
萧瑀见百官全都支持封德彝、陈叔达,遂气愤地不顾礼仪与陈叔达动起手来。
李世民见状,派人将二人分开,并怒斥二人:“朝堂之上,不顾礼仪,还有没有把朕放在眼里?”
“来人,将二人赶出大殿,免官,让他们回家闭门思过!”李世民愤怒地召侍卫将二人拖了出去。
后萧瑀抑郁成疾,李世民亲往探望,好生慰抚,并把女儿许配给萧瑀之子萧锐,又任命萧瑀为太子少师。
房玄龄说:“陛下,臣以为宗室王数量已达数十人,实在太多了,然若全部削去王爵恐酿成汉文帝时期七国之乱那种局面,所以臣建议采用温和一点的手段!”
“说来听听!”李世民示意房玄龄继续说。
“陛下,宗室王中,也有向赵郡王那样有大功者,那样的宗室王,我们不能动,对于那些没有功劳却占着爵位的人,我们不妨让他们各降一等。”
李世民以为善。为防止诸王作乱,李世民决定征兵。
封德彝说:“中男虽不到十八岁,其中身体魁梧强壮的,也可征发。”
魏征说:“臣反对!”
李世民大怒,说:“朕听说有不少人为了躲避徭役而虚报年龄,可能有些人实际上已经满十八,却故意隐瞒。”
魏征说:“国家有法度,法度规定年满十八才能入伍,而不是规定身体多强壮才能入伍,何况强壮不强壮的标准是什么呢?陛下说可能有人虚报年龄躲避兵役,这是不信任天下人的表现啊,为君怎能失信于天下呢?况且兵在精不在多,陛下常年行军打仗,这个道理您应该比臣清楚吧!君主遵守法度,百姓就会遵守法度,君主以诚待人,百姓定会以诚待君,这样,君主才不会失天下!”
李世民听完,立即奖赏了魏征一只金瓮。
“臣谢陛下!”魏征说。
“想不到你魏征也是贪财之人!”李世民笑着说。
“陛下,臣并非贪财,臣提出了好的建议,陛下应当奖赏我,臣如果提出了不好的建议,陛下也可以惩罚我,陛下奖赏我,失去了东西却能让陛下记住那个东西最终换回了什么,倘若臣不接受陛下的赏赐,陛下等于什么也没付出,那以后臣好的建议就不容易被重视,反之,如果臣的建议是不好的,陛下可以惩罚我,让臣失去一些东西,从而给臣长教训!”魏征说。
从此,李世民对魏征更加器重。
二十一日,李世民下诏说:“立身处世的原则是仁与义,这是国家的基石,德行要归于醇厚。自从隋朝统治天下以来,政治严苛,刑罚繁重,君主心怀猜忌阻隔之心,臣民没有和畅之志。于是导致朋友之间的交游、庆吊之事无法相通,乡土之间相邻官吏的请问断绝,甚至到了邻里之间虽然门户相接,却像秦越那样互不相关;在患难之中,忘记了互相救助体恤的道义。风气颓败,习俗恶劣,竟到了这种地步。用德行来教化百姓,怎么能是这样呢?朕继承皇位,顺应天命,思考如何弘扬至道,依靠百姓的信赖,来求得万国的欢心。所有的官员,都要使他们和睦相处,君臣之间,要期望没有隐瞒。永远记住以前的过失,特别应当敦促勉励。从今以后,内外官员之间必须相互存问,不要产生疑虑隔阂。遇到有病痛的,要相互递加讯问,为他经营医疗,了解他的病情增减。如果有人不幸去世或者遭遇忧患,要随时慰问省视,以表达情谊,务必做到诚恳朴实,各自都要周到厚道。朝廷中没有拘忌的礼节,交游中有父子般的欢乐。遵循道义而行,遵循礼制而不越轨,这样上下就能交泰,万物都能亨通。朕所施加的恩惠政令,将遍及四方。现在布告天下,让大家都明白朕的意图。”
十一月初五,李世民下令除李孝恭、李道宗等确有功绩的宗室王不用降爵外,其他人均降格为县公。
很快,宗室王需要降爵的消息传遍了全国,很多没有功劳宗室王甚至联合突厥准备起事,其中,长乐王李幼良为凉州都督,而凉州与突厥位置相近,因此,长乐王积极从突厥买马,并豢养死士,不久,此事被当地官员察觉报告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得到消息后,立即派宇文士及前往凉州调查,经查,长乐王确有谋反之嫌。李世民担心冤枉了长乐王,又命常在大理寺任职的孙伏伽再次核实,经核实,确有谋反之罪后,立即将其逮捕。
李幼良见事泄,北奔突厥,被宇文士及率兵捉住,命其自缢。
李幼良之事很快得到平息,可李世民不知道的是不久的将来,他将再次面对郡王的反叛。
第二天,李世民在东上阁批阅奏折,谏议大夫王珪、魏征等随侍左右。当李世民看到了景城都督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奏折,想起曾经房玄龄等人说过此人有大才,于是,召见并考察张玄素。
在等张玄素到来的同时,李世民对王珪说:“正直的君主用了佞臣,就不能治理好国家,正直的大臣遇到昏聩的君主,也不能治理好国家,只有君臣一体、上下一心才能治理好天下啊,朕不敢称自己是明君,但希望你们能随时规劝朕让朕成为明君!”
王珪说:“我听说锯木头的时候先在木头上画一条线,然后沿线而锯,这样,锯出来的木头就会规整,陛下如果想规范自己的言行,应当设诤臣七人,早晚规劝,如果陛下不能采纳,他们要有以死相谏的勇气,臣子如果愿意用生命为陛下画线,那么臣子和陛下岂不是同心同德,如此,天下便没有治理不好的了!”
李世民称赞王珪,并立刻下诏,规定宰相入宫商议国家大事时,谏议大夫、侍御史等言官必须在侧,如果有不同意见,需要及时说出。
很快,张玄素到来。李世民问:“你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张玄素不假思索地说:“隋朝灭亡在于皇帝总是事事亲为,君主不信任臣子,总以为臣子会欺瞒皇帝,臣子内心恐惧,必不敢多言,只会按照君主的指令办事,可陛下日理万机,每天批阅的奏折数不胜数,决断的事情更是繁多,假如一天之内,皇帝仅凭个人的能力来进行判断,恐怕会得失各半,如果皇帝昏庸,可能得一失九,长此以往,国家的灭亡就不远了!臣认为,皇帝应该谨慎选择能担其位的大臣,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给出参考意见并列出理由,而后陛下御览。一件事情如果得到皇帝和臣子的双重肯定就可以实施,如果大臣和陛下意见不一致,则可以召集大臣群议,这样也能使得事情不失公允,国家处事妥当,百姓就会心服,百姓心服,就不会作乱,如此则天下安定。”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