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认为张玄素的话十分有道理,于是记录了下来。
张玄素见陛下记录自己的言语,很是不解,问:“陛下何故如此?”
李世民说:“朕每当听到好的建议都要记录下来,然后贴在自己床边,每晚都要读上一读。”
张玄素见李世民如此重视自己的意见,于是跪在地上叩首,说:“玄素能得陛下肯定,臣感激涕零!”
李世民称善,并命张玄素为侍御史。
李世民又对王珪、魏征等人语重心长地说道:“朕研读历史,深感那些搬弄是非、曲意逢迎之辈实乃国家败亡之根源。他们凭借巧言令色,结党营私,排挤忠良,导致小人得志于朝堂,君子退隐于江湖。君主若被蒙蔽,听不到忠言,便会日渐昏聩,进而对君子挥刀相向,此类教训不胜枚举。如齐朝大将斛律光,威震敌国,却因谗言被害,致使周朝频频侵扰;隋朝高颎,才能卓越,辅政二十余年,天下安定,却也遭谗言所害,隋朝国势由此转衰;更有杨素,身为开国元勋,却陷害忠良,助纣为虐,为隋朝灭亡埋下祸根。古人言‘世乱则馋胜’,此言不虚。朕常思如何防微杜渐,亲君子,远小人。史有明训:‘野兽出没,则野蒿不采;忠臣在朝,则佞臣自退’,此亦朕对诸卿之期望。”
魏征闻言,恭敬回应:“《礼记》说:‘自己不能亲眼看到的事情、不能亲耳听到的事情都要警觉’;《诗经》上言:‘坦荡的君子不要听信谗言,谗言会祸国’;孔子说:‘能言善辩却心思邪恶之人会使国家灭亡’,说得都是这个道理。”
李世民又见张蕴古一份奏折,其名为《大宝箴》,文中说:“对于过去和未来,我们应保持平视的心态,努力创造幸福,为君者确实面临诸多挑战。身为君主,居于天下之中,凌驾于王公之上,需管理广袤土地,安排官员职责,因此需警惕邪念,消散恶绪。世事难料,祸患常生,故圣人受命于世,拯救困厄,归咎于己,施惠于民。
臣以为,君主应如大明无私照耀,至公无偏,治理天下非为侍奉个人,而应通过礼仪约束奢侈,通过音乐防止放纵。言行需谨慎,四季调节情感,日月星共鉴得失。故需自律有标,言语有范;君主应虚心纳谏,勿以无知自居;防微杜渐,勿以无害轻视。快乐勿极,极则生悲;欲望勿纵,纵则致灾。内心强大胜于外表,居所不必奢华,昏庸者忘本于奢;饮食不必侈糜,适口即可,沉迷享乐者忘责于欢;君主应戒色欲,勿迷狩猎;勿求难得之财,勿听亡国之音。色欲败性,狩猎扰心;难得之财致奢,亡国之音致淫。勿以高贵傲贤辱士,勿以聪明拒谏自负。历史上有夏后氏频繁馈赠,魏帝任人唯亲之鉴。君主应如春日秋露,庄严宽广;又如汉高之恢弘,周文之谨慎。对待国事,应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以保国家长治久安。
《诗经》说:‘不识不知’,《书经》言:‘无偏无党’,皆在告诫为政者应心怀公正,摒弃好恶偏见。需待众人共弃恶行后施刑罚,众人同喜后再予奖赏。治乱需削弱强者,纠枉需伸张正义。正如天平与石,不以数目衡轻重,悬挂之下,轻重自显;水与镜亦然,不显物形,而映本质,美丑自明。为政之道,忌模糊不清,亦忌过于明晰,需把握适度。即便目障冠冕,亦能预见未来;耳塞棉絮,亦能聆听无声。需放松心灵,深入探究至善之道,得其精髓。敲击则回响洪亮,倾倒则深浅充盈。故言:天空清澈,大地宁静,君王正直,则四季更迭无需多言,万物生长无需费力。帝王自有其力量,方能致天下和平。
我们的君主凭借智慧与力量平息了世间的纷扰,他以威严的姿态统治,令民众心生敬畏,然而,人们对于他内藏的仁德却未能充分领悟;我们的皇帝以宽容和谐著称,他倡导纯洁的社会风气,令人民怀念其初心之纯,遗憾的是,这份怀念并未能持久。
在此,我借金镜之喻,深入探究神灵的本质与人的天性。我们期望人们能以心灵去感知言语背后的深意,以行动去践行那些美好的理念。理性应被包容,言辞则需抑扬得当,既不过分张扬,也不失其力度。我们坚信天下乃公众之天下,当以公共利益为重,而当治理得当,个人亦能因此欢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同在开罗的舞池中翩翩起舞,又如弹琴吟诗般享受着和谐与美好。这些珍贵的记忆,将伴随着我们度过一日又一日。我们深知,唯有顺应民心、秉持正义,方能得到上天的庇佑。因此,我们努力成为忠贞不渝、正直无私的司法官,勇于质疑不公,敢于为正义发声。”
李世民深许之。随后,李世民派人去传吏部尚书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到来之前,李世民对魏征说:“身为君主,首要之务是让百姓安居乐业。倘若以伤害百姓为代价来满足自身私欲,就如同割大腿上的肉来充饥,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隋炀帝因贪图享乐、放纵私欲而伤害百姓,最终国破家亡。朕时常以隋炀帝为鉴,提醒自己不可放纵私欲,以免众叛亲离。”
魏征回应道:“古代贤明的君主皆从自身做起,推己及人。楚庄王任用詹何并询问治国之道,詹何回答说要加强自身修养。从未听说君主治理好自己却导致国家动乱的。陛下今日所言,正是古代圣人的智慧啊!”
李世民接着对魏征、王珪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大兴土木往往动用大量人力。大禹凿开九山,虽然用人极多,但百姓毫无怨言;秦始皇修筑宫殿,同样动用大量人力,却怨声载道,引发民变。由此可见,若君主心系百姓,始终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反之,则会走向灭亡。”
魏征等人齐声说:“陛下圣明!”
李世民随即下令宫中、王府、官府一切事物务必从简。
长孙无忌得知召见,急忙入宫,至东上阁门口时,忘记了解下配刀,此时正好被封德彝和戴胄看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说:“监门校尉失职,依律当斩;长孙无忌误带佩刀入宫,罚铜二十斤。”
戴胄反驳说:“校尉和长孙无忌都是因为疏忽而犯下大错,应该从轻处罚,况且您作为尚书右仆射,似乎这不在你的责权范围内,至于如何处罚,应该交付有司按律处置。”
封德彝于戴胄争执不下,于是二人随长孙无忌一起进入东上阁,请李世民裁决。
李世民说:“长孙无忌是无心之过,况且他有功于社稷,朕免除他的罪过!”
戴胄说:“陛下,二人都是因疏忽导致的犯错,责任应该是相同的,既然长孙大人因为是无心之过,可以免除他的罪过,那么,请陛下也免除校尉的罪过。”
李世民认为戴胄言之有理,于是也赦免了校尉。
李世民问长孙无忌:“无忌,我叫你来是想问问你目前哪些职位有缺呢?”
长孙无忌答:“大理少卿、大理少丞都有缺!”
“好!那就让戴胄做大理少卿,张玄素做大理少丞。”
“臣遵旨!”长孙无忌说。
戴胄、张玄素也说:“臣谢陛下隆恩!”
随后,李世民拿出一份奏章,说:“有人上书教我一个辨别忠臣的办法,他让我假装发怒,如果有人敢犯颜直谏,就是贤良的人,而如果有人阿谀奉承,他就是奸佞,你们觉得他的办法如何?”
封德彝表示赞同,其他人不敢答话。
李世民对封德彝说:“水的清澈与浑浊,根源在于源头。君主就像是水的源头,如果君主对臣下采用欺骗手段,那么久而久之,臣下也会用同样的手段欺瞒君主。魏武帝曹操为人狡诈,朕无意效仿他,因为这不是推行教化应有的方式。我一向以诚信待人,因为今天失去了诚信,明天可能就失去了天下。你们认为朕说得对吗?”
众人皆赞同。
李世民又说:“如今天下刚刚一统,朕实在担心百姓不容易教化。”
魏征回答说:“不对。长期安定的百姓骄横奢侈,骄横奢侈就难以教化;经历战乱的百姓愁苦,愁苦就容易教化。这好比饥饿的人不择食物,口渴的人不择饮料。”
唐李世民非常赞同他的话。
然而,封德彝却持反对意见,他说:“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百姓的性情逐渐变得浮薄奸诈,因此秦朝采用严刑峻法来治理,汉朝则杂用霸道和王道。这是想要教化而不能做到,并非能做而不愿做。魏征不过是个书生,不了解时事,倘若听信他的空谈,必定会败坏国家。”
魏征反驳道:“三皇五帝能够不改变百姓的本性而教化他们。从前黄帝征伐蚩尤,颛顼诛杀九黎,商汤放逐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他们都能亲自统一天下,享受太平,难道这些不是在大乱之后吗?如果认为古人淳朴,而后来逐渐变得浮薄奸诈,那么到了今天,百姓岂不是都要变成鬼怪了?君主又怎能统治他们呢!”
李世民闻此,深以为然,遂下定决心,力行教化,勤勉不辍。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