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李世民改元 燕郡王反唐

换源:

  “陛下,大理寺少卿胡演求见!”内侍说。

“宣!”李世民说。

“陛下,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发现宫人偷盗财宝,依法应将宫人斩首,然而他却私受贿赂,替宫人隐瞒罪行,请陛下责罚!”大理寺少卿胡演说。

李世民说:“长孙顺德有功于社稷,朕不忍心责罚,既然他贪财,那朕就送他一些布帛。”胡演说:“陛下,长孙顺德触犯律法,应受到严惩,怎能因是功臣而徇私呢?”

李世民说:“如果他还有人性,得到朕的赏赐定然会感到羞愧,如果他不知羞耻,即使杀了他又有何用呢?”

之后李世民担心还有贪污受贿、徇私枉法之事存在,于是派身边人故意用财物去试探各部官员,结果,刑部一位官员接受了财物,李世民大怒,决定杀了他。

裴世矩听说后,进谏说:“这个人受贿,确实应该严惩;但陛下是用财物去试探他,随即就对他施以极刑,您这是钓鱼执法啊,恐怕不符合道德和礼仪的标准。”

李世民接纳了他的意见,并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朕想要杀掉他,并不是因为朕有私人的怨恨,只是想要通过这件事来整肃风气,希望你们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裴世矩能够直言不讳,不肯随声附和,如果所有大臣都像他一样,国家怎能不治理得好呢?”

然后,李世民当着群臣的面给予了裴世矩赏赐。

不久,李世民又听到有不少人假冒资历和门荫来获取官职。李世民大怒,说:“凡弄虚作假者,立即自首,否则处以死刑!”

没过几天,有假冒被发觉者,李世民说:“立即处死!”

大理少卿戴胄说:“陛下,根据律法,这些人罪不至死,应判流刑!”

李世民说:“朕若不杀他们,岂不是要失信于天下人吗?”

戴胄说:“陛下,国家有律令,陛下因一时气愤而枉顾律法,这恐怕是最大的失信吧!”李世民听后龙颜大悦,说:“有你执法,朕有何忧啊!”

时在泾州防范突厥的李艺听闻朝中封德彝提出削减王爵的建议后,惶惶不可终日,又得知宗室王李幼良造反被诛,自己曾是李建成的人,加上和李世民在征讨刘黑闼时合作不愉快而生了嫌隙,李世民又封自己为开府仪同三司,种种因素交织之下,李艺渐渐萌生了反意。

一日,一名巫婆李氏来到李艺府上为李艺妻子孟氏看病,一见孟氏,巫婆慌忙下跪,高呼:“草民参见皇后娘娘!”

孟氏见巫婆称自己为皇后娘娘,诧异不已,问道:“何出此言?”

巫婆说:“草民观娘娘面相,贵为皇后之容!”

孟氏大喜,带领巫婆给李艺相面,见到李艺,巫婆立即跪地,说:“草民见过皇上!”

李艺听到巫婆称自己皇上,立刻捂住她的嘴巴,防止她乱说。

巫婆却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说:“草民并非胡言乱语,您真有帝王之姿啊!”

听完巫婆的话,李艺内心暗自窃喜,于是,下定了决心,起兵反唐。

十二月,李世民找到裴寂说:“近来有人上书奏事,条目很多,我都把它们粘在屋壁上,出入时观看省察,之所以孜孜不倦,是想了解臣下的全部心意。每当思考治理之道,有时直到二更才睡觉,也希望你们用心不倦,来符合我的心意。”

裴寂说:“臣定当尽心竭力辅佐陛下!”

贞观元年正月初一,李世民下《改元贞观诏》说:“朕广泛阅读古籍,历数前代帝王,自大道隐匿、至公之道改变之后,没有谁不想树立良好风气,以此尊崇帝王的命数。太上皇承受天命、获得图谶,功业成就、国家治理安定,他认为称帝称王是圣人的余事,对世俗之事不屑一顾,超然物外。他考虑到世俗的牵累,高居于众人之上。于是,将帝位传授给朕。自从朕恭敬地继承皇位以来,时光迅速流逝,正值岁首正月初一,万国来朝。《易经·系辞下》中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后汉书·党锢传·李膺》记载‘以为天子当贞观二五,利见大人,不谓夷之初旦,明而未融,虹蜺扬辉,弃和取同。’长久治世的策略已经宏大,革故鼎新的使命刚刚开始,现在正是遵循天道、居于正位的时机。因此,朕决定将武德十年改为贞观元年。”

同日,李世民又要求今后谏议大夫随侍皇帝,早晚咨询,确保自己决策的公正和明智。?

初二,李世民和魏征、封德彝等人谈论从古至今治理国家的得失。

李世民说:“自古以来,帝王不能独自治理国家,必须依靠辅佐大臣来共同安定天下。古人以君主不如尧舜为耻,各位大臣也应该勉励自己,时刻牢记这一道理。”

众人听完皆点头称是。

初三,李世民与魏征等人谈论诸王。

魏征说:“敬慕贤士,不因自己的地位权势而凌压他人这一点上,江夏王李道宗和赵郡王李孝恭做得最好;举止文雅端庄,性格谨慎厚道,好学且多武艺这一点,淮阳王李道玄做得最好;注重闺门修整,生活简朴、友爱兄弟、孝顺父母、修身洁己、内外如一这一点上,徐王李元嘉做得最好;谦慎自守、与人和睦、通晓律典、熟读经义方面,吴王李元轨做得最好。”

魏征又说:“臣听闻吴王与处士刘元平为布衣之交。有人问刘元平李元轨的长处,刘元平说:‘他没有长处。’问者感到奇怪,又追问了一遍,刘元平说:‘人有短处,才能显出长处来。至于吴王李元轨,他没有什么短处,我还有什么可称道他的呢!’臣又听闻吴王曾派国令去征收封地的租税,国令说:‘请允许我依照其他封国的做法,用封地的物品进行贸易,以获取利润。’吴王说:‘你作为国令,应当纠正我的过失,怎么能对我说有利可图之事呢?’于是,他拒绝了国令的建议。”

李世民说:“看来你对元轨评价颇高啊!”

魏征回答说:“臣不过是凭借自己的所闻来评价。”

李世民笑着说:“朕将你的女儿许配给元轨,你可愿意?”

魏征听后立即跪地说:“臣谢陛下赐婚!”

李世民命魏征起身,然后说:“元轨还年幼,等长大些朕再下旨迎娶你的女儿。”

魏征再次拜谢。

后来,在贞观七年时,李元轨正式迎娶魏征之女。

初四,民部尚书、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皇甫无逸母亲病重,李世民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骑快马去益州召回皇甫无逸。

初九,皇甫无逸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回长安,一路上不吃不喝、忧心忡忡,同日,因忧虑而病逝于半路。

消息传回长安,李世民追赠其为礼部尚书,谥号为“孝”。

王珪劝阻说:“陛下,皇甫无逸去益州任职,却不带上自己的母亲,这是孝吗?”

李世民思忖了一会儿说:“你说得有道理。”于是下令改谥号为“良”。

初十,朝会时,李世民说:“朕自理政以来,感慨颇多,遂作《金镜》以自勉,众卿听之,如有错误请众卿指出!”

说罢,李世民拿出自己所作《金镜》,着内侍宣读:“朕在繁忙的政务之余,浏览历史书籍,敬仰古代圣王的高尚品德,观察历代王朝的兴衰遗迹,对于国家的兴亡之道,有所感慨。每当朕读到轩辕、昊天的无为而治,以及唐尧、虞舜的至善之治时,都忍不住流连忘返,赞不绝口,无法自已。而当朕读到夏、殷末代以及秦、汉暴君的统治时,又感到恐惧战栗,好像走在腐朽薄弱的地方一样。然而,身为一国之君,都希望永远保持自己的万乘之尊,将基业传给后世子孙,但为何有的国家兴盛,有的国家灭亡,命运各不相同呢?朕观察到,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君主能否明辨忠贤与不肖,能否正确任用人才。任用忠贤之臣,国家就能享福;任用不肖之徒,国家就会遭殃。面临危亡的君主,都是各自听信他们的臣子,如果君主能明察秋毫,关注国家的安危,又怎么会有危亡的覆灭呢?这主要是因为君主不留心于人才的任用,反而沉迷于游乐,这难道不令人悲哀吗?”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