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李世民作《金镜》 论述古人得失

换源:

  内侍接着说:“古人说舜和禹不沉溺于声色,朕认为不是这样的,他们其实是有爱好的。人们说夏桀和商纣沉迷于声色,朕认为他们其实是不喜欢的。夏桀和商纣的命运没有终结于自然的寿命,享乐也没有持续一世,因此朕认为他们是不喜欢声色的。而舜和禹的寿命终结于自然,享乐也持续了一生,所以朕说他们是有爱好的。人的性格有强躁和宽弱之分,有忧愁、快乐、贪婪和欲望之心,有聪明和睿智的才能,这些都是天性所决定的,有的人天性善良,有的人则不然。由此看来,尧、舜、禹、汤等圣王,亲身践行仁义之道,国家因此达到了繁荣昌盛的境界,这是他们天性善良的表现。而幽王、厉王、桀、纣等暴君,则因为暴虐无道,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这是他们天性不善的结果。立身处世的原则在于折中平衡,而不是偏激偏执。吴起曾说:‘过去有桑氏国君,只修文德而废武功,结果国家灭亡了;有扈氏国君则仗恃人多势众,喜好勇猛,结果也丧失了国家。’孔子也说:‘用宽厚来辅助严厉,用严厉来辅助宽厚。’仁义之道尚且不能偏激,更何况是那些歪门邪道呢?

作为君主的原则,是身处至高无上的尊位,以亿万民众为念,以万国为意,治理人民必须依靠文德,防守边疆则必须依靠武威。孔子说:‘文治教化所施加的影响深远,那么武力所能征服的地方也就广阔;道德仁义所施行的范围广泛,那么威严所能制约的地方也就广大。’不能只用武力来安定民众,也不能只用文德来防备边塞。大鲸离开水面,就一定会失去它在水中的威猛;鸿鹄陷入泥沼,就一定无法再凌空翱翔。如果让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失去他们的才能,那该多好啊!古人云:‘想要建造高楼大厦,首先要选择工匠,然后挑选材料;治理国家也是如此,首先要选择辅佐之臣,然后才能安定百姓。’工匠建造房屋时,一定会用大木料做栋梁,用小木料做椽子,所有符合尺寸的木材都不会被浪费,这才是善于利用木材的人。不仅建造房屋需要栋梁,治理国家也同样需要栋梁之才。有大德之人才能担任宰相之职,他们也是国家的栋梁啊!

朕思考自三代以来,君主如果喜好仁义之道,人们就一定会追随他。君主如果留心于修建楼台亭榭,那么奇巧的工匠就一定会到来;如果热衷于游猎活动,那么擅长驰骋的人就会从远方赶来;如果沉迷于音乐管弦之中,那么郑卫之地的乐师就会大量涌入;如果贪恋女色之美,那么燕赵之地的美女就会纷至沓来。如果堵塞了正直之路,那么忠诚的人就会减少;如果开辟了谄媚之道,那么奸佞之人就会增多。古人云:‘君主就像容器一样,民众就像水一样。水的形状是由容器决定的,而不是由水本身决定的。’由此看来,这足以作为永久的鉴戒。

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孔子曾向郯子学习,文王曾向虢叔学习,圣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明智的君主渴望得到贤才,就像农夫渴望丰收一样;贤明的君主寻求人才,就像干旱的禾苗渴望雨水一样。王莽伪装成仁义之人,但却有始无终;孙皓勉强施行恩惠之政,但也是有始无终。高祖皇帝对郦生非常敬重,亲自为他整理衣服;而比干却因为直言进谏而被纣王剖心。商汤对伊尹非常器重,而龙逢却因为直言进谏而被夏桀杀害。楚庄王在闲暇之余会忧虑国家的未来,而武侯在下朝之后则会因为国家的繁荣而感到高兴。昏庸的君主会掩饰自己的过错而永远愚蠢下去,而明智的君主则会反思自己的短处并不断完善自己。朕观察汉高祖皇帝和商汤的德行,他们就像阴阳调和、四季更替一样自然有序,法令公正无私,万民安乐幸福,因此麒麟等祥瑞之兽才会出现。而观察夏桀和商纣的暴行,他们悖逆恶行到了极点,就像时令失常、寒暖失序一样,导致猛兽肆虐、害虫成灾。由此看来,这难道不是天道运行的规律吗?虽然说是天道决定的,但其实也与人事有关。成汤的时代曾经遭遇过七年的大旱,他剪断自己的指甲作为祭品来祈求降雨,结果千里之内都下起了雨;太戊的时代桑树和谷子在朝廷上生长出来,他感到恐惧并加强了防备工作,结果使得十几个国家都前来朝贡并翻译他们的语言:这些难道不是人事努力的结果吗?

有人说做君主难,有人说做君主易。君主身处尊贵的地位,掌握着赏罚的权力,可以任用人才、利用他们的才能和力量,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什么愿望实现不了呢?这样说起来做君主确实很容易,但实际上却很难。如果轻视天地神灵、无视自然规律,那么各种妖魔鬼怪就会趁机作乱;如果忽视神灵的存在、怠慢祭祀活动,那么风雨就会失去节制而引发自然灾害。因此帝乙遭遇了震雷之祸、商纣王则遭受了飞沙之灾。如果君主过度营造宫池园林、远求珍稀宝物,就会导致百姓无法耕种、织女无法纺织、田地荒芜、产业衰败、百姓凋敝残破。看到百姓饥寒交迫却不为他们感到悲哀、目睹百姓劳苦艰辛却不为他们感到同情,这样的君主是残害百姓的君主而不是治理百姓的君主。减轻赋税徭役、让百姓家给人足、朝廷没有暴虐的法令征收、民间有欢歌笑语的声音传扬开来、克制个人的欲望、让天下的百姓都快乐幸福,这样的君主才是忧虑国家大事的君主、才是让百姓快乐的君主啊!这就是做君主之所以难的原因啊!

而且用人的道理也尤其不容易掌握。自己认为贤能的人未必真的完美无缺,众人认为有缺点的人也未必全是恶人。如果有才能的人不被提拔任用那就是失去了人才;如果知道某人是恶人却不将他罢免那就是祸患的开端啊!另外人才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不必要求他们样样精通、无所不能。所以公绰适合于做大国之卿这样的高官,子产则适合于做小国之相这样的官职,周朝的绛侯虽然木讷少言但却能安定刘氏宗族,秦朝的上林令利口善辩但却不能胜任职责。因此我们应该舍弃他们的短处而取用他们的长处,这样才能够做到完美无缺啊!人们的性格有刚有柔各不相同,品性有曲有直也不一样。古往今来人们都在奔波忙碌着,身份地位也各不相同,但是作为在上位的君主所尽的孝道与作为在下位的臣民所尽的孝道怎么能一样呢?在上位的君主应该匡正国家、安定家庭、心存崇高的礼仪;而在下位的臣民则应该承欢父母、和颜悦色、尽心奉养父母而已。虞舜是大孝之人,但他的行为并不被他的父母所喜欢;曾参也是仁德之人,但他的行为却不被孔子所称赞。孔子说过:‘子女一味服从父母的命令并不能算是孝顺;臣子一味顺从君主也不能算是忠诚。’像这样的道理还有很多,我们不能不仔细考察啊!有时候违背君主的意愿而遵循道义、为了国家的安宁而诛杀亲族中的人,周公就是这样做的;有时候顺从君主的意愿以求自身安稳、为了报答私仇而谋划国事,易牙就是这样做的;有时候舍弃自己的生命来保全君主的安全、纪信就是这样做的;有时候利用国家的力量来报复个人的私仇、袁盎就是这样做的;有时候孤身一人坚守节操、孤傲耿直而自我毁灭、屈原就是这样做的;有时候表面上装出和睦的样子、内心却怀着像沸汤烈火一样的恶意、宰嚭就是这样做的;关于忠诚与谄媚的道理,从这些例子中就可以看出来,足以作为永久的鉴戒啊!”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