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天下共分十道 长孙无忌裁员

换源:

  二月,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裴世矩、杜淹等人上书李世民为减少冗官、减轻百姓负担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请求重新划分天下州县,并令御史随时到地方监督。

李世民同意,并诏令:“东距河,西抵陇坂,南据终南,北边沙漠,曰关内道;东尽海,西距函谷,南滨淮,北薄于河,曰河南道;东距常山,西据河,南抵首阳、太行,北边匈奴,曰河东道;东并海,南迫于河,西距太行、常山,北通渝关、蓟门,曰河北道;东接荆、楚,西抵陇、蜀,南控大江,北距商、华之山,曰山南道;东接秦州,西逾流沙,南连蜀及吐蕃,北界沙漠,曰陇右道;东临海,西抵汉,南据江,北距淮,曰淮南道;东临海,西抵蜀,南极岭,北带江,曰江南道;东连牂牁,西界吐蕃,南接羣蛮,北通剑阁,曰剑南道;东南际海,西极羣蛮,北据五岭,曰岭南道。”

天下共分十道后,李世民召见房玄龄、长孙无忌等,准备开始裁撤冗官。

李世民说:“国家治理的最根本地方在于审慎。官员的职位必须要与其才能相匹配,《尚书》中认为要选拔有才能、贤良的人做官,如果任用贤良,即使人数不多也能使天下大治,如果任用庸才,有再多的官员也没有用,《诗经》中又认为,如果参议朝政的太多,到了决断的时候反而难以抉择,孔子曾认为,一千只羊也比不上一只狐狸,我想这些道理都是正确的。何况,如今国家百废待兴,官员每多一个便会给百姓增加一分负担,这是我不愿看到的!”说完,李世民看向长孙无忌说:“无忌,朝廷官员有多少人?”

长孙无忌说:“启奏陛下,在册官员两千五百八十一人!”

“不行,太多了,需要裁减!”李世民说。

“裁减多少?”长孙无忌问。

“你觉得有多少官员就能够维持朝廷运转?”李世民说。

“六百四十人即可!不过如果大规模的裁撤恐怕引起朝野震动!毕竟现在在朝中,太上皇的人最多,其次是原太子的人,而我们的人最少,以少数淘汰多数,很危险。”长孙无忌担心地说。

“你怕了?”李世民问长孙无忌。

“臣没有,陛下如果说裁,臣必定裁!”长孙无忌说。

“无忌,朕也明白如果大规模裁撤官员必定引起朝局动荡,但是这件事必须做,而且朕要你做!反正我们的现在占少数,大不了再少些,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以少数换多数,我们不吃亏!”

“臣领旨!”长孙无忌说。

“先别着急领旨,朕要提前告诉你,如果朝臣激烈反对,到时候朕可能保不住你,你先想好!”

“臣明白,臣是尚书右仆射兼吏部尚书,理应做陛下的一把刀!”

“你不仅是朕的刀,还是朕设的靶子,你是朕封的一等功臣,又是皇后的哥哥,你如果出事,朕有理由保你,这件事只能让你做,希望到时候你不要怪朕!”

“臣不敢!”

“你想好如何下手了吗?”

“臣绝对以考核的名义来进行,考核合格者留任,不合格者全部裁撤,如此一来,百官也不好说什么了!”

“朕同意!你去办吧!”

长孙无忌立刻离开,着手设置官员考核办法和考核原则。

“陛下,不如把这件事交给臣来做!”房玄龄说。

“不,现在还不是你上的时候!”李世民说。

长孙无忌回到尚书省制定好政策后,立即通知众官员,众人听到消息后,纷纷找到裴寂,请求裴寂做主。

裴寂对众人说:“不要害怕,我即刻去见陛下!”

裴寂找到李世民说:“陛下,想当初您即位之前,向太上皇保证过会留下老臣,如今陛下初登大宝,怎么言而无信啊?”

“裴寂,朕又没说不留老臣,况且,官吏考核是面对所有人的,不止太上皇的人需要考核,原秦王府的人也要考核,朕今为天子,应该为天下人考虑,而不是为太上皇的考虑,你说是吧?”

李世民的话令裴寂无言以对。裴寂无奈,说:“希望陛下只是走个过场,不要太难为老臣们了!”

“这你不要和朕说,朕已将权力交给长孙无忌,他办事你还不放心吗?”

“放心、放心!”裴寂笑着说。

走出宫殿后,裴寂召集老臣们说:“大家且看长孙无忌如何裁减官员,实在不行,大家联名上书,我想陛下不会为一个人而得罪一群人的。”

长孙无忌制定严格标准选拔官员,很多人纷纷抗拒,终于,众人联名上书弹劾长孙无忌。

“既然大家都觉得长孙无忌办事严厉激进,那朕就撤了长孙无忌的尚书右仆射和吏部尚书之职,换个人进行官吏考核如何?”

裴寂见李世民服软了,于是说:“陛下处置公道,臣等心服!不知陛下想派何人再次主持考核一事?”

“陛下,臣等推荐尚书左仆射裴寂负责考核!”群臣皆请李世民让裴寂主持。

“这不公平,尚书右仆射考核,你们不同意,这次又让尚书左仆射考核,朕恐怕尚书省包庇自己人,所以,朕决定让中书令房玄龄负责此次考核。”

裴寂说:“陛下,使不得啊,房玄龄非我尚书省人,对我尚书省事务不熟悉,由他考核恐怕不妥。”

“不是一个部门的,处事就会不公正吗?裴寂,当年刘文静的事你忘了吗?”李世民死死盯着裴寂说。

“臣同意!”裴寂无奈地说。

散朝后,李世民找到长孙无忌、房玄龄等。

李世民说:“无忌,这次你立了大功,朕感谢你!”

“陛下,用我一个人换一朝人,值了!”长孙无忌眼睛噙着泪说。

“你先休息休息,有空多去看看皇后,朕整日忙碌,担心皇后寂寞,你陪她多说说话,朕向你保证,用不了多久会重新起用你!”

“是!”长孙无忌应允。

“玄龄,这次你办事谨慎些、温和些,朕给你定个原则,真正有功的官员不裁,真正有能力的官员不裁,影响朝廷正常运转的官员不裁。没有功劳的官员要裁,没有能力的官员要裁,滥竽充数的官员要裁。其中,影响朝廷运转的官员你要留心,他们现在不裁,不代表以后不裁,朕要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等他们成长起来后,慢慢替换那些人。”

“臣领旨!”房玄龄又继续说:“陛下,臣以为一些靠着卖弄技艺而获得官职的人应该予以免官!”

李世民说:“朕同意,从今以后,如果有人在音乐、杂艺等方面有一技之长也不能为官,只是赏赐些金银财帛便足够了!否则,有心之人必定通过这种途径进入朝廷,从而危害社稷。”

房玄龄又呈上官员考核办法,并说:“考绩制度应规定:有德义、清慎、公平、恪勤各一项为善,从近侍到镇防官员,都根据具体事务来评定最优。总共有二十七项最优。获得一项以上最优,并且有四项善的,为上上考;获得一项以上最优,并且有三项善或者没有获得最优但有四项善的,为上中考;获得一项以上最优,并且有两项善或者没有获得最优但有两项善的,为上下考;获得一项以上最优或者有一项善的,为中上考;没有获得最优但有一项善的,为中中考。如果职务处理得粗略合理,善和最优都没有听说过的,为中下考;如果凭个人爱憎来处理事务,判断违背事理,为下上考;如果违背公道,偏向私利,职务荒废,为下中考;如果为官欺诈以及贪污受贿有事实依据的,为下下考。

除了善和最优之外,如果有其他值得嘉奖的情况,或者罪行虽然成立但情有可原,或者虽然没有成立罪行但情况值得责备的,在考核比较的时候,都允许考官根据具体情况来评定。各州县官员如果抚育百姓有方,户口增加的,都按照现有的户数分为十分来计算,每增加一分,刺史、县令各晋升一等考绩。增加户口是指课丁,一个课丁等同于一户,增加不课口(不负担赋役的人口)的,每五人等同于一个课丁。如果有减少的情况,则相互折抵。郡的户数不满六千,县的户数不满五百的,都按照五千五百户的标准来计分。

如果抚育百姓不得法,户口减少的,都按照增加户口的标准来计算,每减少一分,降一等考绩。课丁和不课丁都按照上文的标准来计算。如果劝勉农耕,能够使农田丰收,也按照现有的土地面积分为十分来计算,每增加二分,各晋升一等考绩。这是指永业田、口分田之外,另外能够开垦公私荒田的。如果有不加以劝勉,以致农田减少的情况,每减少一分,降一等考绩。如果在多处都有功劳,都应该晋升考绩的,都允许累加。”

李世民欣然同意并下诏施行。

两个月后,裁减完成,最终保留官员六百四十三人。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