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恢复二王三恪制 李世民再释宫女

换源:

  十四日,辰州百姓举报辰州刺史裴虔通贪赃枉法、鱼肉百姓。

房玄龄对李世民说:“陛下,不知派何人前去调查。”

长孙无忌说:“依我看,不用调查了!”

李世民也说:“不用调查了,直接将他流放岭南吧!”

房玄龄说:“不调查就定罪,那陛下如何给百姓交代啊!”

李世民当即命房玄龄拟诏说:“朕闻天地之间,万物萌生,皆遵循自然之理,定位有常,秩序井然。而君臣之义,恰如天地经纬,交织于世间,成为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坚固基石。尊卑贵贱由此而定,社会秩序得以维系,国家安宁有保障,百姓方能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盛世。

朕观历史长河,朝代更迭,兴衰交替,皆是天道循环,自然之理。然君臣之道,始终为国家之根本,治国安邦之要义。其间虽有明暗之分,忠奸之别,但那些忠贞之士,为守君臣大义,不惜肝脑涂地,赴汤蹈火,其英勇无畏之精神,忠诚可鉴之品质,犹如璀璨星辰,照亮历史长河,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彼等忠臣义士,深知生命之宝贵,七尺之躯难复得,百年光阴转瞬即逝。然则,君臣之义,重于泰山,名教所倡,舍生取义,乃士人之本分。故能于当时彰显大节,流芳百世;于后世留下清风,激励后人。此乃我民族之精神,国家之魂魄,当世代传承,发扬光大。

反观赵高弑杀秦二世、董卓毒害汉弘农之事,此等凶顽之徒,悖逆天道,人神共愤。彼等以奸邪之心,颠覆朝纲,扰乱社稷,其恶行昭彰,史册所载,遗臭万年。此等行径,实乃国家之耻,民族之辱。

朕今以此诏书,告诫天下臣民,当以此为鉴,恪守君臣之道,共谋国家发展。勿忘先贤之志,勿负国家之托,勿背百姓之望。愿吾辈共筑大唐之辉煌,开创万世之基业,让华夏民族之精神,永载史册,光耀千秋。

此外,对于辰州刺史、长蛇县男裴虔通,其在隋朝时投身藩王僚属,曾侍奉隋炀帝于旧邸,蒙受殊宠。然其忘恩负义,暗中图谋弑君叛逆,窥伺神器,勾结党羽,其罪当诛。虽一时得逞,然天下之人岂能容忍?本应夷其族,焚其首,然念及年代久远,且其归心大唐,朕特宽贷其死,将其流放到岭南,以明逆顺之理,存君臣之义。同时,剥夺其爵位,以示惩戒。

愿此诏书颁布天下,使臣民共知朕意,恪尽职守,共谋国家大计,共创大唐盛世。”

从此,李世民开始对前朝造反叛变弑君的乱党陆续进行打压。

李世民对房玄龄等人说:“大唐立国之初,为了笼络人心,很多人无才无德也得到了荣耀,但是,你们要记住,这种人不是我贞观朝需要的!”

房玄龄等人立刻点头称是。

七月初四,李世民继续清理隋朝叛臣,下诏说:“莱州刺史牛方裕、绛州刺史薛世良、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隋武牙郎将高元礼等人,在隋朝时都曾受到任用。然而,他们却与宇文化及勾结,共同参与了弑君的叛逆行为。因此,应依照处理裴虔通的先例,将他们除名并流放到岭表以南。”

初五,李世民登临终南山,赋诗《望终南山》,诗中说:“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

八月初一,日食出现在翼宿的五度位置,太卜认为这是干旱、大霜的预兆。

果然,不久之后,河南、河北大霜。

二十八日,房玄龄等一众重臣说:“陛下,臣等今日斗胆,欲引经据典,以古鉴今。《礼记·郊特牲》有云:‘天子存二代之后,犹尊贤也。尊贤不过二代。’此言道出了古代圣王对于前朝贤能之后裔的尊崇与礼遇,其深意在于维系天下秩序,彰显正统之道。

昔日,周武王荡平商纣暴政,一统天下后,并未忘却前朝之德,而是将夏朝、商朝的后裔分别分封于杞国、宋国及祝等地,此等举措,不仅是对前贤的缅怀与尊崇,更是向天下宣告周朝之正统地位,由此而赢得了四海归心,天下安定。

反观我大唐,自开国以来,虽已历数载,然真正平定天下,扫清寰宇,仿佛就在昨日。彼时,战乱频仍,前朝余孽或隐或现,其心难测,或有不甘雌伏者,企图颠覆我大唐之基业,此诚为心腹之患。

臣等以为,欲安天下,必先安人心。前朝后裔之中,不乏贤能之士,其影响力亦不可小觑。若我朝能继续效法周武王,施行‘二王三恪’之制,一来可彰显我朝对于礼制的尊崇,以礼治国,以德服人,使天下归心;二来能够安抚前朝后裔之心,消除其疑虑与不满,从而维护统治之稳定;三来前朝后裔多为勋贵,其本身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善待他们,就等于收复了他们及其势力的心,这对于巩固我朝统治,扩大统治基础,实有莫大之益。

再者,我朝勋贵与前朝勋贵之间,本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施行‘二王三恪’之制,可以进一步加强这种联系,形成更为稳固的统治联盟,这对于我朝之长远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因此,臣等恳请陛下,能够采纳臣等之建议,以彰显陛下之英明睿智,以及我朝对于礼制与前贤的尊崇与缅怀。”

言罢,房玄龄与其他重臣一同躬身行礼,静待李世民的决断。

李世民听后,深感房玄龄等人所言极是,当即下令让房玄龄着手拟写诏书。诏书中写道:“朕闻古之王者,皆以尊崇前贤、礼遇国宾为治世之要。介国公宇文氏、邬国公杨行恭,乃前朝两位贤王之后裔,其德行之高,功勋之著,为世人所敬仰。然朕闻其寝庙尚未修缮,粮仓储备亦显不足,此实非追崇先代、礼敬国宾之道也。

鉴于此,朕特命有关部门,即刻着手,酌情设置国官,以司其职;并着力修缮庙宇,使其恢复往昔之辉煌,以彰显朕对于前贤后裔之尊崇与礼遇。同时,亦需充实粮仓储备,确保他们的生活无忧,以体现朕之仁德与关怀。

望有关部门务必尽心尽力,早日完成此任,以慰前贤之灵,亦以显朕之治世之志。”

九月,很多地方大旱。

李世民恐政令有失、冤狱丛生,于是亲查死刑卷宗,并将部分罪犯由死刑减为流刑,以显皇恩浩荡。

中书舍人李百药说:“陛下,微臣近日得知,虽之前已有开恩释放宫女之善举,然太上皇宫于掖庭宫中,仍囚禁着众多无辜的宫女。她们或因家族变故,或因战乱流离,被迫远离亲人,身陷深宫,虚度青春。此等状况,非但白白浪费了国家之衣食,更是对这些无辜女子生命与自由的极大不尊重。更为严重者,女子久居深宫,远离天日,阴气郁结,按古之说法,恐会干扰天地阴阳平衡,引发干旱等自然灾害,于国于民皆非幸事。臣斗胆进言,望陛下体恤民情,怜悯这些无辜宫女,施以恩泽,使她们得以重获自由,回归人间烟火。”

李世民听后说:“妇女被幽禁深宫,远离亲人,饱受孤独与寂寞之苦,此情此景,确实令人痛心。除洒扫等日常劳作外,她们亦无他用,与其让她们在深宫中虚度年华,不如将其放出宫去,任其自由选择配偶,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此举既彰显朕之仁德,亦是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于是,李世民当即下令,派遣尚书左丞戴胄与给事中杜正伦前往掖庭宫西门,负责精心挑选并妥善安排宫女的释放事宜。在戴胄与杜正伦的精心安排下,前后又共放出了三千余名宫女。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