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野餐闲聊

换源:

  一路向东,车队绕开了蓝田县和渭南,挑了个清净的时辰进了武关道,行至武关时休整了三天,王珏玉本想顺便去见见秦叔宝,怎奈当时他因事务繁忙不在,只能托驻守的军卒留下两份菜谱。也正是这一举动,引起了同行的伙伴的好奇,走出关城还没两天,他擅于烹调的事就传遍进整个团队。

“嗯!好吃!这凉拌山蕨当是本将吃过最好的了,无论是口感还是味道都是上佳,先生真是好手艺!”

时值清明时节,难得有今天这样晴朗的好天气,树荫下,李靖坐在折叠桌旁的交椅上享受着午餐。亏得有王先生赶制的桌椅,就连没有行伍经验的文人们也能好好地放松下来用饭。先生厨艺高超,每天都能变着法地拿出各种新奇菜式,竟然彻底颠覆了军士们行军时就该吃肉的认知。

“李将军过奖了,在下做的不过都是些平民饮食,实在上不得台面,这道山野蕨菜能得将军夸赞,那都是因为在下使用的是商州本地的蕨菜。这蕨菜虽然各地均有产出,但也只有这附近的品质最佳,现在又正是采摘的好时节,如此,才得有这一口的鲜美。”

“哈哈,王先生不但心灵手巧,见识也如此广博,真是妙人啊。”

军神伸筷再夹起一根蕨菜放入嘴中,生蒜泥的香辣混合着果醋中隐隐的甜味恰到好处,这美妙的滋味,甚至让人觉得比肉食还要下饭。

“王先生,我还要再来一碗,帮我多盛些。”

饭吃得正好,正有一种清净登仙的感觉的时候,一边的李德謇突如的话惹恼了父亲,李靖狠狠地瞪了儿子一眼,吓得他浑身一僵,好似被猫盯住的老鼠一般。

“好好好,年轻人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多吃些,才有精神。”

幸于木匠注意到了气氛不对,也不敢让场面闹得难看,打了个哈哈把就事掀了过去,免得之后军神亲自下场做竹笋炒肉。

王珏玉给李德謇满满地盛上了一碗,还贴心地在饭尖添了一勺豆豉,李公子谢过先生后低头干饭,眼角余光不忘时时偷瞄父亲的表情,全然顾不上细品饭菜的滋味。李靖对儿子这种糟蹋美味的吃法有些生气,但还是强压下了怒火,调整了一下心态,笑着继续聊天。

“王先生对各地物产都如此上心,细于钻研,实在是让本将佩服。不知你能懂得这么多,是因为生性如此,还是另有别的故事啊?”

“其实我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境遇,只是觉得人生在世短短数十载,放宽心逍遥活得最是舒服。不去对一些事情执着烦恼后,自然有余力能发现更多的美好,随着见闻渐多,思维愈加发散,实在妙趣横生。”

“哦?此话听起来隐有玄机禅意,难道先生也读过佛典道经吗?”

“哪有,在下一生都在俗世行走,如真有那般灵慧,早就舍身紫府终南了。”

“先生你又谦虚了,若是心无机敏,又岂能得陛下和多位大人青眼有加?本将可是都听陛下说了,你早年剃光头发扮做出家人游历天下,虽说是假扮的,但也多少接触过一些佛道经典吧?”

“哎,都是侥幸罢了。在下出身微寒,偶得贵人欢心,惶恐之至,不敢自满。至于佛道之法,实在不懂实在不懂。而且我当年为了保住自身假扮沙弥已经是对佛祖的冒犯了,现在就更不敢在将军面前妄谈佛法,罪过罪过。”

“哈哈哈哈哈,你看看你的样子,再双手合十挂一串佛珠不就是个行者了么。而且你也不用那么在意,乱世之中找到一个保命的手段不易,虽然你没有因此皈依佛门,但只要还能有命再遇机缘,想来佛祖也不会怪罪你的。”

大人的闲聊尬得旁边的李德謇脚趾直抠地,全然忘记了刚才老爹那能杀死人的视线,又不顾礼数开口插话。

“王先生你既然说不通佛道两家的经典,又为何会有如此非常的心性?先生博览群书,可是从其他书籍中悟得了什么道理?”

“住口!平时为父都是怎么教你的!你怎能对先生如此无礼!”

对于儿子说话的语气李靖很不满意,登时开口大声呵斥,这次还是要王先生出来打圆场。

“不碍事不碍事,年轻人么,就该有这种求知又无畏的心性。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人不轻狂枉少年嘛。李将军不要这么生气啦。”

“那可不行,小子犯了错不及时管教以后还不知道要闹出什么祸端呢。”

“哎呀,李将军,我都不在意,你也就莫要往心里去了。管教暂且不说,若是把公子心中的疑问堵住得不到解答,不就错失了一个学习成长的机会了么。”

军神又狠狠地瞪了儿子一眼,不过也好奇一个木匠到底有何神奇之处能得陛下青睐,眼神便不如刚才那般杀气腾腾。穿越者当然是没有真的在意,正好想趁着和对方对自己了解的还不深,又开启了卖弄模式。

“我这心性和懂得的道理就是读史书来的啊,读过那纪传世家中记载的一个个人生,犹如亲身经历万千。人们刚出生时,任谁都如那白纸一张,翻阅他们受外力影响做出不同的抉择,实在是让人感叹呐。我初时还只是抱着看戏文的心态,然而越到后面越是不禁设想若是自己身处彼境又该何去何从。”

“那先生读史书时,感觉在众多王侯将相的事迹中最有趣的是谁?”

“各种人生自有各自精彩,不过硬要说的话,我觉得作者的叙传和添加在每章最后对人物的总结点评最为有趣。须知史书也是人写的,在《史记》、《前汉书》中其作者司马迁、班固都有对他们为何要写史书的动机进行了阐述,明白了其目的后再去看他们给别人下的评语就会有全新的认识和见解。最后带着这些领悟出来的见解去应对当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时,就会感受到自身的成长和时事的运转,由此,也就可以为这短短数十年的人生寻找到前进的方向了。”

王先生的话让军神大为惊奇,传闻他不过是个专精奇技淫巧的工匠,竟还能说出如此诱人思省的话,不愧连陛下也要称其一声先生。但尚且年轻的李德謇还没有领悟到这么深的道行,并没有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奥义,甚至对他没说出什么有趣的故事而失望。

“先生的观点确是新颖,只是我也曾读过史书,为何却是没有先生那般体验?”

“公子只是读书的话当然不会有深刻的感悟,还要和自己遇到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行。譬如曹操曾注解《孙子兵法》,把这带入到《魏书武帝纪》中复盘他的人生就会明白他对军事的认知。而与其作对比,再看项羽、韩信、卫青、霍去病的传记,又会发现有所不同,去探究这之中的差异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形成的,就可以锻炼换位思考的能力。”

“王先生还读过兵书?”

“只粗浅地看过几遍,而且我在军事上也没有天分,兵法没看出个所以然,仅对孙子这个人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

“只有一些也好,先生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嗯。从《孙子兵法》中可以知道孙武此人对军事持谨慎的态度:所谓兵者,国之大事。需经五事七计,日费千金;因此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最下攻城。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也就是说战争只是手段,通过战争使局势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改变才是目的。一军统帅上承将令、下遣士卒,去的是生死之地,走的是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在具体操作上,还要明白各方的实际情况: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如何最才能达到目的是知己;知道敌人想要什么、为了达成其目的会采取何种手段是知彼。这样才能做到百战不殆、战无不胜。”

“那要怎样做到知己知彼呢?先生可有办法?”

“还是多读史书就能练出来了啊:秦灭赵时王翦还能用计间杀李牧,然灭楚时却言非用兵六十万不可;曹操亲帅奇兵火烧乌巢使官渡之战终以少胜多,赤壁之战时竟中火计致百万雄军灰飞烟灭;远的不说,就说那李密吧,跟虽杨玄感时说围攻洛阳是下策,到他自己领兵后却也死磕洛阳。知己知彼中的己和彼并非一定要是实际对阵的敌人,先从古人处吸取经验教训,日后自己应对各种事情时就会更加从容。”

王珏玉侃侃而谈,虽身份低微却在高官显贵面前镇定自若,面对小辈语气也平易近人。看着儿子求知若渴、细听先生妙语的模样,李靖开怀,不禁拊掌大笑。

“哈哈,先生高论,实在是诲人良言。謇儿,你幸得此机缘,还不快快拜谢先生。”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