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路途

换源:

  “啊?你还真有想法啊?”

“是啊,有什么好奇怪的吗?”

面对长孙冲的反应穿越者一脸不爽地回答,半年不见,这小子怎么变得这么没礼貌了?

“不是……那个……我的话的意思不是……哎呀,王先生,你刚才所说的并不是你会拿出什么新奇的器具或是策略使得大唐军队更容易地攻灭突厥,而是说你对突厥灭亡后大唐朝廷该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来治理亡国后的突厥人有想法。我没理解错吧?”

“就是这样,你没理解错。不过你要是想听的话还是等以后有机会的吧,我现在着急去坊州,必须要走了。”

之前长孙无忌听过李世民的话后总觉得皇帝最后有暗示他去找王珏玉谈谈,无奈自己工作实在太忙,就想着让儿子先去探探口风,结果才这说了不过几句话,长孙冲就发现此行的收获他可能根本就兜不住。现在他呆站在城门前,宿国公的车队已经走远,再不快点作出决定这天大的机遇说不定就会落到别人手上了。

“先生莫急,学生这就去雇一辆马车送您去坊州,只求在路上先生能将您的想法细细地为学生讲解。还请您在此稍候,很快,学生很快就会回来。”

长孙冲特意雇了一驾内有横板的马车,同时还买了全套的笔墨纸砚,最后把身上剩下的钱币连同荷包一起送到了穿越者手中。

“王先生,重阳节快到了,学生雇车时本想买些喜庆的礼物,却又觉得市场上的凡品够不上先生的巧思。些许心意,还请千万不要客气。”

他突然变得这么恭敬直让王珏玉觉得可乐,不过自己的财物都在年初时为准备赈济雪灾的物资变卖掉了,身上确实缺钱,也就没有推辞。

“好,那就上车吧。”

坐进车厢,王先生等长孙冲磨完了墨,摆好了记录的架势,就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讲解了。

“首先,要知道不管是唐人还是突厥人都是人,出生时是没有差别的,正如《论语·阳货》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说的那样,人的差别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才形成的。而这环境又如《晏子春秋》中‘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由地方水土等自然条件决定的”

“先生,学生想听的是你自己想到的具体政策。”

“别急呀,反正先说了政策之后还要解释其后的源由和道理,不如一开始就说清楚。去坊州的路还长,且听我从头给你讲。”

把王先生的话就这样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不知道父亲和陛下看了后会不会烦躁,不过自己本来就是以学生请教先生的方式开启话题的,只要交上去时说明好也就没有问题了吧。

“是学生心急了,先生教训的是。那么就请先生继续吧。”

“好。嗯……刚才讲到哪了?哦,对,自然条件。这自然条件么,决定了地方的物产,从而决定了生活在那里的人的生活方式。好比岭南靠海多雨,当地人就多食鱼米,慢慢地就发展出偏重鱼米的文化习俗,若是朝廷下令禁止天下种植水稻或是下海捕鱼,岭南等依靠鱼米生存的地方就会先出现动乱。反观突厥人生活的塞外草原种不出粮食,需要逐水草牧牛羊而居,朝廷就要针对当地的情况,制定有利于当地人民生活的政策。”

“具体要怎么做呢?”

“确保水源、设立路标、划定草场,还有改以牛羊代替粮食来征税。”

“这样做就行了吗?”

“还不够,这些还只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是治理当地的官员要熟悉当地的文化习俗,要先避免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发生冲突才能更好的施政。”

“那岂不是还要用回突厥人来充作官员吗?灭突厥前就是他们这群人管事,灭突厥后还是让他们来管事,这突厥不是白灭了吗?”

“但也必须这么做才行能得通啊!如果官民之间先有了矛盾和仇恨,无论官员说什么民众都不会听的。在战争结束后必须尽快建立官府开始对民众进行管理,而这些民众在之前还是与大唐刀兵相向的敌人,除了继续让之前在他们中已经有了威信的老人来担任官员外别无他法。”

“但是……”

“没什么好但是的,这就是人心,没办法硬来的。当年秦始皇十年之内一匡六合是何等的威风,结果之后尽收关东贵族并向全国强推秦法也不过十数年,便就有了天下苦秦久矣的说法了。”

“但是,那样做直到能让突厥人归心要耗费多少时间啊!实在是太漫长了。”

“那也要做。‘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皇祖《道德经》上有的话。就算再难,该做的也要去做,还有刚才的话的上一句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所说的道理就更是贴合我们现在进行的话题了。”

“所以,先生的意思是用黄老之术来治理突厥故地吗?”

“可以这么说。总之,目前突厥人的习惯和中原人的文化差异太大,需要用一些更古老的方法来应对。正如《道德经》里还有‘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现在我们听起来这些说法好像很奇怪,但这是在上千年前社会还不成熟时得出的道理,放在物产还不丰富又经历大战之后的塞外草原该是可行。不过当然,等时机到来时还是要改成和大唐相同的制度的。”

“那要是由先生您来治理塞外的话,您具体会怎么做呢?”

“我么,我做事的风格一直都很取巧,刚开始应该会试着先和几个当地人交好吧。就像是你父亲和尉迟将军,在一起吃过几次饭洗过几次澡后他们不是就变得很要好吗?之后再一起做事也就默契了许多。”

脑海中浮现出当日看到老爹和尉迟老黑坦胸露背的画面,长孙冲只觉胃里突然一阵难受,赶紧喝了一口水,再努力跟上先生的速度。

“但也不能总是一个人一个人地慢慢结交吧,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那就如汉高祖故事,当年刘邦带兵入关中废除了秦律并约法三章而得民心,等他建立大汉后再逐步增加完善了汉律。按说关中久用秦法百姓早该习惯了,但要想安定疲敝的人心就需要创造一个和缓的环境,这道理放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先是只保留下必要的规矩,然后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慢慢改变人们的风俗,最终使得全天下的人都认可并使用同一套法律。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分清先后主次,越是受到当地人重视的事情越要排到后面去改,改了后会引发动乱的要小心处理,如果遇到有利于安定发展的习俗甚至还要大力提倡并加以推广。”

“那要如何对这些风俗进行分辨,再给它们排出一个先后主次呢?”

“也没有太明确的方法,这样吧,还是回到我最开始说的道理:自然决定了各地的环境和资源,环境和资源决定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风俗习惯,接着这些风俗习惯进一步形成了当地的文化制度。比如说中原能种粮,中原人靠种粮生活,这使得安土重迁成为了中原人的习惯,在此之上形成了严谨的祭祀礼仪和户籍制度。而塞外草原种不出粮,草原各族靠游牧生活,迁徙流浪就成了草原人的习惯,这促使他们选择了火葬和部落聚居。再如吐蕃,那里的地势都很高,就发展出天葬的风俗,就是当地习惯将遗体放在空旷的地上任由飞鸟啄食,认为故人的灵魂会与被鸟吃下的血肉一起飞升。”

不知是不是穿越者描述的太过惊悚,长孙冲面色惨白,几颗豆大的汗珠也从额角滚落了下来。

“长孙公子,你没事吧?”

“我没事,先生请继续。”

“唔……好吧。总之,这些文化习俗都是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展形成的,要想改变和同化生活在那里的人一个是改变当地的环境,再来就是疏通道路,使得各地的物产资源得到充分交换。如果能让大唐各地的百姓身边的物品都差不太多,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渐渐趋于相同,朝廷也这就可以慢慢地把统一的制度和律法推行下去了。”

“也就是说……要想将现在突厥人生活的塞外草原……变为大唐的疆土……在攻灭突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要不停地……向那里输送钱粮财物……”

“是的,想真正地占稳一块土地,便要在理解并尊重当地风俗的基础上让那里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否则就不能让他们归心。如果只知强硬蛮干还会结下仇怨,得到的土地和人民也会失去,到头来只是落得一场空。”

“那么……先生之前和……家父制造的……器物中可有……”

话还没说完,长孙冲突然就吐了出来。王珏玉吓了一跳,赶紧朝外面的车夫大声呼喊。

“停车!快把车停下来!长孙公子晕车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