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偏良更衣也是个傻的,以为太后关心自己吃不下,特意把糕点送给自己。
很快绣盏将摆放可人的糕点送来,良更衣娇滴滴的谢恩,“婢妾谢过太后娘娘。”接着拿起糕点送入嘴巴。
太后看了眼皇帝,心道这是谁家的女儿?
夜晚,林疏绾拿出那只签左看右看,不知如何销毁,或是放回竹筒中。
外头传来一阵声响,林疏绾警惕的心突起,“谁?!”
原来是敲门声,“林姑娘!是我。”
郑有朝她挥挥手,“林姑娘,陛下要写书信,你随我去磨墨。”
林疏绾诧异,都在寺庙了,还要研磨?
谁让他是皇帝,林疏绾认命的跟着郑有去了皇帝房中。
然而,前脚她随郑有离开,后脚就有人偷溜进她房中拿走了那只竹签,接着便往白日寺内主殿过去。
晚上,方丈睡着觉突然醒来,等来了重中之重的贵客。
“陛下请进。”
皇帝拧着眉踏入房中,他直言,“方丈为何知道朕要来?”
皇帝看不透这个方丈,也不知他为何能得先帝看重。
方丈一脸高深莫测,“在下还能知道,陛下来找我解签。”
皇帝拿着竹签的手紧了紧,看着方丈的脸好生警醒,他不会还知道自己是偷来的竹签?
“劳方丈解签。”
方丈拿起竹签,一言道出,“这是今日那位姑娘摇出来的的竹签。”
“陛下应当已经看过,何苦再来找贫僧。”
皇帝拂袖而坐,“既知便解。”
“凤凰降临,陛下,贫僧只能说,林姑娘来到你身边是有因果的,陛下善之待之,对整个大盛,以及陛下您自己,都会福泽万年。”
方丈语气平静,可说出来的话足以要掉林疏绾半条命。
她苦心钻研图书馆典籍回来,不是为了让方丈这般说大话的。
林疏绾跟随郑有到达皇帝房间已经一刻钟,就这么站在外头,也没有人说话。
“郑总管,陛下呢?”
郑有心中着急,面上却笑着,“哎呦,林姑娘,你在这等等,我进去问问?”
“好吧,若是陛下睡了就别打扰。”
郑有一听,要完蛋,陛下再不回来,林姑娘可要走了!
方丈屋内,皇帝将竹签伸手拿走,“多谢,告辞。”
“阿弥陀佛,陛下,若有疑惑,可在来找贫僧。”
皇帝转头动作一顿,“朕知道了。”
在郑有窸窸窣窣准备进皇帝房门时,传出皇帝说话的声音,“郑有,什么时辰了?”
郑有松了口气,连忙回答:“陛下,距方才过去了两刻钟。”
殿内,皇帝似打了了哈欠,他声音倦乏,“让她进来吧。”
林疏绾进入房中,看见的就是皇帝正在写着什么,旁边是放好的研磨,已经又很干的痕迹。
林疏绾惊诧,难道等她很久了?
她看了皇帝眼双眸灰暗的模样,主动上前给她揉眼睛。
皇帝有过片刻的心虚,但很好奇,她当真有方丈说的那么玄乎?
同样的两刻钟后,林疏绾站着站着感觉有些晕眩,还没晕就被皇帝一把抱住,“去那儿坐下。”
“是,陛下。”
皇帝不知写了些什么,写了一夜,烛火熄灭后再次点上,林疏绾困得头晕眼花,她有点儿佩服皇帝了。
清晨,已经到了不需要烛火的时候。
皇帝吩咐启程回宫,在永福寺众僧人的远送下,皇帝和太后等人踏上了回宫的路程。
这一次,皇帝和林疏绾以及郑有,得益于皇帝厚爱,在同一马车上。
锦妃则是和良更衣同一马车。
因这次接太后回宫,安排的车马并不多,因此只能挤一挤。
林疏绾在快睡着的时候,头往郑有那儿靠去,皇帝见状将她拉到自己身边,瞪了郑有一眼。
郑有眯的迷迷糊糊,好像看见了皇帝吓人的眼神,瞬间就不太困了。
他站起身,小心的和驾车的马夫坐在一块,可怜了马夫,既要平稳的驾马车,又要扶着眯眼的郑公公,实在累。
好在半天的时间很快过去,在文武大臣的带领下,所有后宫嫔妃佳丽也一同恭迎太后回宫。
林疏绾昨夜太困乏了,什么时候睡过去了都不知道,甚至她整个人还以十分妖娆的身姿,躺在皇帝身上。
“陛下,到了。”
好巧不巧,此时外头的郑有掀开帘子看见了这一幕,而其他人也围着皇帝和太后的马车,亲眼目睹了一切。
林疏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起身,迅速的扶起皇帝,她自认为很平静,可她的耳后还是微微泛起阵阵红晕。
“恭迎太后回宫!”
“大家都起来吧,辛苦了。”
太后是先帝的皇后,帝后情深,自先帝崩逝,太后一直在永福寺祈福,这还是她第一次回宫。
朝臣不宜入后宫,因此早早地便退下了。
剩下的则是后宫嫔妃,都跟着太后皇帝身后,“臣妾/嫔妾/婢妾等见过太后娘娘!”
“母后,慈宁宫日日有宫人打扫,随儿子去看看吧?”
“是啊太后,陛下一片孝心,臣妾等是一样的。”锦妃素来管理后宫,说出这番话合情合理。
“好,你们都是孝顺的,皇帝随哀家去吧。”
太后刚回宫有些疲乏,并没有太多精力应对众人。
“你们都回宫去吧,太后要歇息。”
“是,陛下。”
有些嫔妃特意打扮漂亮,送了礼过来,现在就被打发走,有些不愿,但圣旨就是圣旨,没有愿不愿意。
好在太后礼多人不怪,她留下了绣盏收礼,身为太后,收点儿礼一点也不奇怪。
“各位娘娘主子,奴婢奉太后旨意,诸多主子有话可对奴婢说。”
留下来的嫔妃大多是低位分,萧德妃和锦妃早已跟随皇帝一同去了慈宁宫。
其他嫔妃见状连忙上前搭话,“绣姑姑,这是婢妾恭迎太后回宫的贺礼,祝太后福寿康健。”
“好,奴婢会转告太后娘娘,”绣盏姑姑一一收下,来者不拒。
用太后自己的话来说,什么都不如腰包鼓来的实在。
很快太后将人都打发走,只剩下母子二人,太后瞬间放松下来,“儿子,让你纳妾,你竟然纳了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