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柳江画卷

换源:

  清晨五点半,林笑笑推开窗户,湿润的江风带着淡淡的水腥味扑面而来。昨夜一场小雨,将岸边的紫荆花打落了不少,粉紫色的花瓣漂浮在江面上,像是一幅随水流变幻的画卷。

船家说六点准时开船。周默递给她一杯冒着热气的茉莉花茶,杯底沉着几朵完整的白花。

林笑笑小口啜饮,温热的茶汤带着清雅的香气滑过喉咙。远处的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几艘渔船已经亮起了昏黄的灯光,在雾中若隐若现。她抓起相机和三脚架,随手将一件薄外套塞进背包:走,拍晨雾去。

码头就在客栈后方三百米处,青石板台阶被露水打得湿滑。船家老韦是个六十多岁的柳州本地人,古铜色的脸上刻满皱纹,正蹲在船头抽烟。看到他们,他利索地掐灭烟头,用脚碾了碾:来得正好,雾刚要散。

这是一艘改装过的渔船,船身漆成靛蓝色,船篷上晾晒着几张渔网。老韦掀开舱板,露出两把折叠椅:专门给拍照的客人准备的,坐这儿视野最好。

发动机突突响起,小船缓缓离岸。林笑笑架好三脚架,镜头对准逐渐远去的江岸。晨雾中的柳州城宛如海市蜃楼,高楼大厦只剩下模糊的轮廓,唯有文惠桥的红色拱形结构清晰可辨。

今天带你们走水上公交的路线。老韦操着浓重的柳州口音,指了指前方,过了萝卜洲,风景最好。

船行至江心,雾气突然变得稀薄。阳光穿透云层,将水面染成金色。林笑笑调整相机参数,捕捉这转瞬即逝的光影——波光粼粼的江面,雾气中若隐若现的城市天际线,偶尔掠过水面的白鹭

看那边!周默突然指向右岸。

一座形似卧佛的山峰赫然出现在视野中。山体轮廓柔和,特别是佛头部位,甚至能看到眉眼的凹陷。更神奇的是,随着船只前行,卧佛的形态不断变化,时而像仰卧,时而像侧卧。

这是蟠龙山,老韦放慢船速,我们柳州人的守护神。

林笑笑换上长焦镜头,仔细端详山体细节。镜头里,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几处裸露的岩壁形成奇特的纹理,宛如袈裟的褶皱。她突然发现山顶有座小亭子:能上去吗?

能是能,老韦笑了,不过你们得下午自己去爬,我们现在要赶鱼市。

小船拐进一条支流,两岸逐渐热闹起来。运沙船、渔船、观光艇来来往往,鸣笛声此起彼伏。老韦熟练地穿梭其间,不时用柳州话和别的船家打招呼。

到了。他突然熄火,让船随波漂向岸边。

眼前是个浮动码头,几十艘渔船紧挨着停泊,形成一条水上街道。船与船之间搭着木板,商贩和顾客在上面灵活走动。叫卖声、讨价还价声、鱼跃出水声交织在一起,充满市井活力。

柳州最地道的早市。老韦骄傲地说,比陆上的菜市新鲜十倍。

林笑笑小心地踏上摇晃的木板,镜头立刻对准了这鲜活的场景——渔妇从活水舱里捞出活蹦乱跳的鲩鱼;老翁用特制的长钩翻检着河蚌;孩童蹲在船边刷洗刚挖的螺蛳...每艘船都是一个摊位,货物直接来自柳江。

尝尝?一个扎着头巾的大婶递来一小碗透明的羹状物。

这是...

鱼生粥,大婶解释道,现杀的草鱼,取最嫩的部位剁茸,用滚粥烫熟。

粥底绵密,鱼茸鲜甜,撒上的胡椒粉和葱花更添风味。林笑笑吃得眼睛发亮,立刻买了两碗。周默则被旁边摊位的酿田螺吸引——螺肉挖出剁碎,与猪肉末混合调味,再塞回壳中蒸制。

柳州人吃螺蛳的花样多着呢。老韦得意地说,晚上带你们去谷埠街,那儿有家做了四十年的炒螺摊。

离开鱼市,小船驶向江心岛。阳光已经变得强烈,老韦支起了遮阳篷。林笑笑整理着刚才拍摄的素材,发现每一帧都充满生命力——鱼贩布满老茧的手,水中跳跃的银鳞,顾客挑选时专注的表情...

前面是东门城楼,老韦指着岸边一座古建筑,柳州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城门。

砖红色的城楼巍然矗立,与背后的现代大厦形成鲜明对比。老韦讲起柳州的往事——这里曾经是桂中商贸重镇,码头日夜不息,各地商贾云集。他的祖父就是靠跑船发家,最远到过广州。

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撑船了。老韦叹了口气,手上的舵却转得稳健。

正午时分,小船停靠在一个僻静的回水湾。老韦从舱里拿出三个竹筒饭:我老伴早上现做的,趁热吃。

竹筒劈开的瞬间,糯米的香气混合着竹膜的清香扑面而来。饭里埋着腊肠、香菇和咸蛋黄,每一口都有惊喜。林笑笑吃得满嘴油光,老韦笑着递给她一把竹勺:用这个挖,不烫手。

饭后休息时,林笑笑注意到船尾挂着几个奇怪的笼子。老韦解释说那是捕虾笼,用猪肝做饵,一晚上能捞十来斤。

现在污染少了,他欣慰地说,柳江的虾又回来了,个头虽小但特别甜。

下午的行程是沿柳江支流探访几个古村落。小船驶入都乐河,两岸景色骤变——茂密的竹林取代了城市建筑,水色也从浑黄变成碧绿。偶尔能看到几栋老旧的吊脚楼,妇女在河边浣衣,孩童在浅滩摸螺。

这是牛车坪村,老韦在一座石拱桥前停下,有四百多年历史了。

村落依山而建,青石板路蜿蜒向上。老韦带他们拜访了村中的制陶艺人阿公。老人正在院子里拉坯,脚下的辘轳发出吱呀声响,双手却稳如磐石。一团普通的黏土在他手中渐渐变成精美的水罐。

柳江边的红泥,阿公拍了拍成品,烧出来特别结实。

回程时,夕阳将柳江染成金红色。老韦关掉发动机,让船随波漂流。林笑笑靠在船头,看着两岸灯火渐次亮起,城市的倒影在水中摇曳。

晚上带你们去看音乐喷泉,老韦神秘地说,八点开始。

夜幕降临后,他们来到柳江边的亲水平台。随着音乐响起,数百个喷头同时工作,水柱随着旋律起舞,配合着灯光变幻。最震撼的是《刘三姐》旋律响起时,水幕上竟然投影出山歌对唱的动画。

柳州人把现代和传统结合得很好。周默评价道。

林笑笑却把镜头对准了围观的人群——老人怀里的孩子瞪大眼睛,情侣依偎着自拍,农民工蹲在台阶上看得入神...这些真实的反应,比喷泉本身更打动她。

夜市自然少不了螺蛳粉。老韦带他们去了本地人最爱的老字号,老板是个光头大叔,炒螺蛳的手法如同杂技——铁锅翻飞,火苗窜起半米高,最后撒上一把紫苏,香气扑鼻。

这才是正宗的柳州味!老韦吸溜着米粉,额头渗出细汗。

回客栈的路上,林笑笑一直回味着这一天的见闻。柳江的晨雾、鱼市的喧嚣、古村的宁静、喷泉的绚丽...这条江承载了太多故事。她摸了摸包里装满素材的存储卡,突然有了新的创作灵感。

明天去哪?周默问。

林笑笑摇摇头:我想去工业博物馆,听说那里有柳州的另一面。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