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工业博物馆

换源:

  清晨的阳光穿过柳江上未散的薄雾,在工业博物馆锈迹斑斑的老火车头上投下斑驳光影。林笑笑站在馆前广场上,仰头望着这座由旧纺织厂改造的建筑——红砖外墙保留着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标语,钢架玻璃结构却又现代感十足。

九点才开馆。周默看了眼手表,先去旁边吃早餐?

博物馆隔壁是家不起眼的早点铺,门口蒸汽缭绕。老板娘正从木甑里取出刚蒸好的芋头糕,切成厚片装盘。糕体呈淡紫色,表面点缀着腊肠丁和虾米,散发着诱人的咸香。

要两碗粥。林笑笑举起相机,对准老板娘切糕的动作。

粥是生滚鱼片粥,老板现杀现切,雪白的鱼片在滚粥里烫熟,撒上姜丝和葱花。芋头糕外脆内糯,腊肠的油脂渗入糕体,每一口都咸香满溢。林笑笑注意到墙上挂着的老照片——同样的店铺,同样的木甑,只是人影更迭。

开了三十八年啦。老板娘顺着她的目光解释,最早是给我婆婆打下手,现在轮到儿媳妇接班了。

博物馆准时开馆。走进大厅,迎面是一幅巨大的柳州工业史年表,从1937年的柳州机械厂建厂,到如今的汽车城崛起,八十年的工业记忆浓缩在十米长的铜板上。

这边请。讲解员小梁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我们先看重工业展区。

巨大的车间里,陈列着各个年代的工业设备——五十年代的蒸汽锤,六十年代的龙门吊,七十年代的冲床...锈蚀的表面记录着流逝的时光。林笑笑换上广角镜头,捕捉这些钢铁巨兽的沧桑质感。

这些机器都还能运转。小梁骄傲地说,每周六下午我们会开动几台演示。

角落里,几位老工人正在擦拭一台老式车床。看到镜头,其中一位白发老师傅笑着招招手:来,小姑娘,给你看个好东西。

他从工具箱里拿出一个铜制零件,表面打磨得锃亮:这是我1962年在沈阳第一机床厂车的第一件合格品,跟着我辗转了大半个中国。

零件在阳光下闪着温暖的光泽,与周围冰冷的钢铁形成鲜明对比。林笑笑注意到老师傅的双手——粗糙有力,指节突出,每道皱纹里似乎都藏着机油和金属屑。

我爷爷也是钳工。周默突然说,在南京汽车厂干了四十年。

老师傅眼睛一亮:南汽啊!我们厂还给他们供过零部件呢!他拍了拍身旁的老车床,说不定就是这台家伙做的。

两人很快热络地聊起来,从车刀材质聊到齿轮公差,专业术语听得林笑笑一头雾水,却感受到了某种跨越年代的共鸣。

重工业展区尽头是汽车城专题。从第一辆柳江牌卡车,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柳州作为西南工业重镇的历程清晰可见。互动屏幕上播放着生产线视频,工人们专注的神情与几十年前的老照片如出一辙。

去轻工业馆看看。小梁引着他们穿过连廊,那里有你们女孩子喜欢的。

轻工业馆由旧纺织车间改造,保留了原始的锯齿形屋顶。阳光透过高窗洒进来,照在一排排老式纺织机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那台巨大的提花机,足有三米高,复杂的机械结构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1952年上海制造的,小梁拍拍机器,能织出200多种图案。

正说着,一位白发老奶奶走过来,熟练地检查机器状态。她是博物馆特聘的技术顾问,年轻时就是这台机器的挡车工。

那时候我十八岁,老奶奶抚摸着控制杆,像在抚摸老朋友的肩膀,三班倒,一站就是八小时。

她突然弯下腰,从机器底部取出一个小布包:看,这是我藏的。

布包里是一团彩色棉线和几张小纸片,上面记着各种参数和图案。老奶奶解释说,这是当年工人们私下交流的秘籍,谁发现了新织法就记下来分享。

现在给你们演示一下?她眼睛突然亮起来。

在工作人员协助下,老奶奶启动了机器。随着咔嗒咔嗒的节奏,梭子来回穿梭,渐渐织出一幅简单的花鸟图案。林笑笑屏息拍摄,这古老的机械韵律比任何现代科技都更令人着迷。

午饭在博物馆的大食堂解决——复原了七十年代工厂食堂的样式。铝制饭盒、长条木凳,菜式也是当年的老三样:红烧肉、炒青菜、番茄蛋汤。味道朴实却温暖,让人想起集体主义的岁月。

下午有场特别展览。小梁神秘地说,关于工业与艺术的结合。

特别展厅里,当代艺术家们用废旧工业零件创作了各种装置艺术。最震撼的是一组用齿轮组成的山水画,远看是传统水墨,近看才发现每个笔触都是精密的金属零件。

这个创意太棒了!林笑笑绕着作品转圈,从不同角度拍摄。

周默则被一件声音装置吸引——十几个不同大小的钢管悬挂着,观众可以用橡胶锤敲击,奏出奇特的音乐。他试着敲了一曲简单的《东方红》,音色空灵悠远,像是从时光隧道另一端传来。

傍晚时分,他们来到博物馆顶层的露天平台。这里原是工厂的水塔,现在改造成了观景台。俯瞰整个柳州城,夕阳将柳江染成金色,远处的工业园区灯火渐亮,与老厂房的剪影形成时空对话。

我爷爷有个工具箱,周默突然说,里面全是手工打磨的工具,连游标卡尺都是铜制的。

林笑笑握住他的手:那些工具还在吗?

应该还在老宅里。周默望着远处的工业区,他说过,好钳工要像对待艺术品一样对待工具。

档案室里,管理员帮他们调出了1960年代的工业期刊。泛黄的纸页上,记载着全国各地工厂的技术革新。周默仔细翻阅着,突然在一篇关于南京汽车厂的报道前停下——配图是一群工人围着新下线的卡车,角落里一个模糊的身影正在操作台前工作。

看这姿势...周默轻声说,很像爷爷的工作照。

虽然无法确定,但这个发现让他久久凝视。林笑笑悄悄按下快门,记录下周默专注的侧脸。阳光透过档案室的百叶窗,在他身上投下条纹状的光影,像是时光的刻度。

离开博物馆时,华灯已上。门口的旧火车头亮起了装饰灯,铁锈在灯光下呈现出温暖的橙红色。林笑笑回望这座承载着记忆的建筑,突然理解了工业遗产的魅力——不仅是冰冷的机器,更是几代人的青春与汗水。

去吃螺蛳粉吧。周默提议,爷爷说他六十年代出差来柳州,最爱这口味道。

他们去了老韦推荐的老字号。当热辣的汤汁滑过喉咙时,林笑笑仿佛尝到了时光的味道——从当年工人下班后的一碗慰藉,到今天游客必尝的特色美食,这酸辣鲜香中,藏着柳州城的灵魂。

回到客栈,林笑笑迫不及待地导出今天的照片。屏幕上,老工人的皱纹、运转的纺织机、齿轮组成的山水...每一张都诉说着工业与人文交织的故事。她决定做一个专题,就叫《钢铁与柔情》。

窗外,柳江上的货船鸣着汽笛缓缓驶过。这声音与几十年前一样,载着不同的货物,却延续着同样的工业血脉。周默泡了杯茶坐在她身边,两人静静看着屏幕上的光影流转,无需言语。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