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马肉米粉

换源:

  清晨五点半,林笑笑站在青云菜市的入口,看着摊贩们陆续支起摊位。空气中飘来酸笋特有的发酵香气,混合着新鲜蔬菜的泥土味,唤醒沉睡的味蕾。

先来碗马肉米粉?周默指了指角落里冒着热气的小摊。

摊主是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正用长筷搅动大锅里的高汤。案板上摆着切得薄如蝉翼的马肉片,呈现出漂亮的粉红色。见到客人,她麻利地抓了一把米粉放入竹漏勺,在滚水中烫了十秒便捞起装碗。

马肉现烫才嫩。老太太说着将肉片铺在粉上,浇上一勺滚汤。

肉片在热汤中瞬间变成灰白色,边缘微微卷曲。汤底清澈见底,撒上葱花和花生米,简朴却诱人。林笑笑先喝了一口汤,鲜甜中带着一丝马肉特有的野性香气。米粉爽滑,马肉嫩得不可思议,与她在北方吃过的马肉完全不同。

这是德保矮马,周默解释道,肉质特别细嫩。

老太太听到他们的对话,笑着补充:我们柳州马肉米粉有上百年历史啦,以前是码头工人的早餐。

离开米粉摊,菜市已经热闹起来。林笑笑被一阵咚咚声吸引,循声找到一个制作芋头糕的摊位。老板正在石臼里捶打蒸熟的荔浦芋头,每一下都力道十足。

要加腊肠还是虾米?老板抬头问道。

各要一块。林笑笑举起相机,记录下这手工制作的场景。

刚出锅的芋头糕冒着热气,表面煎得金黄酥脆。咬开后,芋泥绵密细腻,腊肠的油脂渗入其中,咸香可口。虾米版本则多了海鲜的鲜味,配上老板自制的辣椒酱,风味更加立体。

穿过水产区时,林笑笑突然停下脚步。一个不起眼的摊位上摆着几盆灰褐色的块茎,看起来其貌不扬。

淮山?她好奇地问。

淮山,摊主老大爷拿起一根,炖汤最补了。

见林笑笑有兴趣,老大爷从身后的炭炉上端出一个小碗:尝尝我老伴炖的淮山排骨汤。

汤色乳白,淮山已经炖化,喝起来浓稠滑腻,带着淡淡的土腥味和甘甜。老大爷解释说,这是柳州人秋冬必吃的滋补品,能健脾养胃。

我们柳州有三宝,他掰着手指,螺蛳粉、马肉米粉,还有就是这金秀大瑶山的淮山。

上午十点,他们来到谷埠街寻找传说中的灯泡厂螺蛳粉。这家藏在老厂区的小店没有招牌,但排队的人群就是最好的指路牌。排队时,前面的阿姨热情地介绍:

他家汤底用三十多种香料,老板每天四点起来熬汤。

终于排到时,林笑笑被制作间的阵势震撼——三口大锅同时工作,分别烫粉、熬汤、炒配料。老板手持长柄勺,动作行云流水,不到一分钟就完成一碗。红油鲜亮,酸笋脆嫩,最特别的是加入了炒香的螺蛳肉,让整体风味更加浓郁。

这才是正宗的柳州味!林笑笑被辣得额头冒汗,却停不下筷子。

下午,他们探访了柳北区的一家油茶店。不同于桂林的甜油茶,柳州油茶是咸口的,加入葱花、米花、花生,甚至还有脆哨。老板娘一边打茶一边解释:

我们侗族的传统,一天不喝浑身没劲。

木槌击打茶叶和姜蒜的声音清脆有力,茶汤在搅拌中渐渐变得浓稠。喝起来咸香微辣,各种配料带来丰富的口感,确实提神醒脑。

傍晚时分,他们来到江滨公园附近寻找水上美食。几艘改装过的渔船停在岸边,船家正在准备晚餐。其中一艘船的老板娘招呼他们:

来尝尝柳江鱼?刚捞上来的青竹鱼。

鱼是清蒸做法,足有三斤重,仅用姜丝和盐调味。肉质细嫩得几乎不用咀嚼,带着柳江特有的清甜。老板娘又炒了一盘河虾,虾壳酥脆,可以直接连壳吃下。

我们柳州人吃河鲜讲究原味,她夹起一块鱼腹肉放在林笑笑碗里,好水才能出好鱼。

夜幕降临,他们来到五星步行街的夜市。这里的小吃更加多样化,但林笑笑还是一眼相中了炒螺蛳粉的摊位。老板将煮好的螺蛳粉与鸡蛋、豆芽、酸笋一起爆炒,最后淋上一勺特制酱料。

这是柳州年轻人的夜宵最爱,老板颠勺的动作潇洒利落,比汤的更香更够味。

确实,炒制的螺蛳粉更加干香,每一根米粉都裹满酱料,酸辣过瘾。林笑笑又要了一碗木薯羹解辣,清甜滑腻的羹汤完美中和了刺激的辣味。

回酒店的路上,林笑笑数着今天尝过的美食——马肉米粉的鲜,芋头糕的糯,油茶的咸香,河鲜的清甜...每一样都带着柳州这座工业城市特有的烟火气。

明天去哪?周默问。

去柳工机械厂门口,林笑笑早有打算,听说那里的工人早餐摊有全柳州最好吃的卷粉。

夜色中的柳江波光粼粼,倒映着两岸的灯火。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