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第三个条件

换源:

  林远盯着落地窗外的黄浦江夜景,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手机边缘。大叔的电话挂断已过半小时,听筒里那句“三个月内让林氏慈善达到国际水准”仍在耳际震荡。办公桌上摊开的《林氏慈善基金会年度报告》被台灯照得发白,最新数据显示,基金会去年的国际捐赠占比不足5%,项目覆盖国家仅三个。

“叩叩”,秘书敲门的声音打断思绪。助理陈墨抱着文件夹走进来,镜片后的目光扫过报告上的红笔批注:“董事长,英国分会的威尔逊先生发来邮件,关于非洲儿童医疗项目的合作意向......”

“暂停所有现有跨境项目。”林远突然开口,惊得陈墨手指一颤,文件散落桌面,“从明天起,把资源集中到东南亚难民教育和欧洲环保基金上。”他起身拿起西装,袖口扫过报告时带起一阵风,“通知董事会,明早九点紧急会议。”

凌晨两点的书房,林远对着电脑屏幕皱眉。屏幕上并列着全球十大慈善基金会的资料: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百年传承、盖茨基金会的科技赋能、李嘉诚基金会的跨境布局......他点开“国际慈善评估体系”页面,逐项对照林氏的短板:项目透明度指数42.7(满分100)、国际志愿者占比18%、受益人跨文化覆盖度27%。

“得先解决公信力问题。”他喃喃自语,指尖在键盘上飞速敲击,调出上周收到的匿名举报信——有人质疑基金会挪用善款购买物资。当时他让法务部压下此事,但此刻看来,这颗雷必须彻底清除。

第二天董事会上,当林远提出“引入国际第三方审计”时,二叔拍着桌子站起来:“胡闹!基金会成立二十年从没让外人查账,你这是打林家人的脸!”其他董事也纷纷附和,七叔推了推老花镜:“远啊,慈善本就是锦上添花的事,犯得着这么较真吗?”

林远按住太阳穴,努力让语气保持平稳:“上个月官网留言区有37条质疑捐款去向的评论,推特上相关话题阅读量超百万。”他调出监控截图,“三天前,有记者蹲守在仓库门口拍了三个小时。”会议室瞬间安静,三叔低头喝茶的动作僵在半空。

“我知道各位担心什么。”林远翻开面前的文件夹,“这是普华永道的初步审计方案,他们承诺24小时内出具临时报告。如果没问题,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在纽约时报登整版声明——”他看向二叔,“至于成本,我个人承担。”

散会后,陈墨跟着走进办公室:“您真要自掏腰包?预估费用在八百万左右。”林远扯松领带,目光落在墙上祖父的画像上:“1998年洪水,祖父带着全家在一线搬了三天物资,临终前说‘慈善不是面子工程’。”他从保险柜里取出一份泛黄的文件,“这是基金会成立时的原始章程,第一条就是透明化运作。”

三天后,普华永道的临时报告摆在董事会桌上。当看到“未发现重大财务异常”的结论时,二叔重重哼了声:“早就说没问题,非要花这冤枉钱......”林远没接话,指着报告最后一页:“但管理漏洞有17处,包括物资采购流程不规范、受益人档案缺失......”他转向陈墨,“通知IT部,明天上线区块链捐赠系统,每笔善款流向都要可追溯。”

解决了内部问题,林远开始谋划国际合作。他飞往日内瓦,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总部外等了三个小时,终于见到项目主管凯瑟琳。“林先生,我们对贵基金会的了解仅限于官网。”凯瑟琳翻着资料,语气带着疏离,“上周收到的项目计划书,关于叙利亚难民儿童心理辅导部分,预算明细不够清晰。”

林远打开平板电脑,调出三维模型:“这是我们计划在土耳其设立的七个辅导中心,每个中心配备两名当地心理咨询师和一名国际督导。”他滑动屏幕,“建筑材料采用可回收集装箱,成本比传统营地降低40%,这些是供应商报价和环保认证。”凯瑟琳的眼神逐渐专注,当看到志愿者培训计划时,她放下笔:“这个‘跨文化沟通12讲’的课程设计,是你们自己做的?”

“我们和剑桥大学合作开发的。”林远递上名片,背面印着基金会的国际志愿者招募二维码,“目前已有23个国家的400多名志愿者报名,其中35人具备战区服务经验。”凯瑟琳挑眉,拿起手机扫了扫:“我会让项目组重新评估合作意向,林先生不妨明天来参加我们的季度招标会。”

从日内瓦回来的飞机上,林远接到陈墨的紧急电话:“董事长,东南亚分会的王主任卷走了三百万善款!”他猛地起身,撞得邻座乘客的咖啡泼在文件上。污渍渗进纸页,恰好遮住“信任”两个字。

连夜召开的视频会议上,东南亚团队的负责人声音发抖:“王主任负责的缅甸学校项目,原本下个月就要竣工......”林远盯着屏幕上的项目进度条,停在37%的位置:“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从总部账户调拨五百万过去。”财务总监插话:“但这样的话,欧洲环保基金的启动资金就不够了。”

“先救人。”林远的声音里带着血丝,“环保项目推迟一个月,我会亲自给合作方道歉。”挂断电话后,他靠在椅背上闭着眼,脑海中闪过缅甸难民营里孩子们的照片——那是他去年实地考察时拍的,一个女孩举着用树叶写的“谢谢”,笑容灿烂得让人心碎。

天亮时,陈墨送来最新消息:王主任在泰国被捕,善款追回210万。林远看着追回的转账记录,突然问:“基金会给一线员工买的保险,最高赔付是多少?”陈墨一愣:“意外身故的话,是年薪的十倍。王主任的年薪......大概八十万。”林远沉默片刻:“按最高标准赔给他家人,别说是挪用公款,就说突发疾病。”

“可是他犯了原则性错误!”陈墨提高声音,“这种人不值得同情......”“他女儿还在重症监护室。”林远打断道,扔过去一份调查报告,“而且他在任三年,让当地儿童入学率提升了23%。功是功,过是过,但别让孩子为大人的错买单。”

这件事很快被国际媒体报道,有记者在基金会官网留言:“虽然不齿贪污行为,但林氏处理方式展现了人性温度。”这条留言被置顶后,当天的捐款额突破百万美元,其中37%来自海外捐赠者。

三个月期限的最后一周,林远飞往纽约参加全球慈善峰会。当他走上讲台时,台下坐着来自143个国家的代表。“三个月前,有人问我,如何在短时间内让一家区域性基金会具备国际影响力。”他点开PPT,第一张是祖父抱着孤儿的老照片,“我的答案是:回到原点。”

屏幕切换到区块链系统的实时数据:“每一笔捐款,从捐赠者账户到受益人手中,需要经过17道验证节点。我们取消了所有行政管理费,运营成本由林氏集团承担。”台下传来低语声,有人举起手机拍照。

“上周,我们在南苏丹启动了‘星光图书馆’项目。”画面变成沙漠中白色的集装箱图书馆,“每个图书馆配备太阳能供电和卫星网络,当地孩子可以通过VR设备参观卢浮宫。”林远调出一组对比数据,“三个月前,我们的国际项目覆盖3个国家,现在是19个;捐赠透明度排名从全球第87位上升到第12位;受益人满意度达到91%......”

掌声响起时,林远看到大叔坐在后排,嘴角带着罕见的笑意。散场后,大叔递来一份文件:“国际慈善认证委员会的邀请函,他们想邀请你担任亚太区理事。”林远接过时,发现文件首页贴着张泛黄的剪报——二十年前,祖父因拒绝挪用善款被同行排挤,标题是《固执的慈善家》。

“知道我为什么选这个条件吗?”大叔看着窗外的自由女神像,“当年你祖父为了给海啸灾区修路,卖掉了自家的度假村。所有人都说他傻,可现在,那条路还在造福当地居民。”他转身拍了拍林远的肩膀,“慈善不是短跑,是马拉松。但你让我看到,林家人的骨头,还没软。”

返程的飞机上,林远收到凯瑟琳的邮件:“恭喜你通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S级合作认证,附:叙利亚项目投标书,请查收。”他望向舷窗外的云海,想起三个月前那个雨夜,自己在书房里写下的第一行计划:“或许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可以让更多人相信,世界值得改变。”

手机震动,陈墨发来基金会官网的最新数据:国际捐赠占比突破35%,志愿者人数突破两千。屏幕下方的留言区,一条新评论写道:“我捐的钱,能看到去向,能感到被尊重,这就是我选择林氏的原因。”

林远关掉手机,从公文包取出祖父的日记本。泛黄的纸页上,力透纸背的字迹写着:“慈善的本质,是把人当人。”他摸了摸胸前的基金会徽章,金属表面还带着体温。窗外,朝阳正跃出海面,将云层染成金色。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