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复习班

换源:

  其实不同于去年空前绝后考试的措手不及,此时已经可以觉察到回城后的知青们中有一种异样的激情在骚动着。

知青们一反过去那种乡下的懒散缓慢的生活节奏,沸沸扬扬地到处都在流传各种关于高考的消息。

遇到熟人生人,第一句话就是,“今年你考大学吗?”

过去那种懒散缓慢的生活节奏已悄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蓬勃向上的热烈氛围。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句简单而又充满力量的话语,如同一场燎原之火,点燃了每个人心中的梦想。

高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考试,而是成为了人们改变命运、追求梦想的希望之光。

沈长安到区教委办好了高考手续,听到了一个好消息:

他们北新桥片区的知青可以参加户籍所在的东直门中学开办的各类课程复习班,全部免费。

据说,这是建国以来高考历史上唯一的提供全社会免费复习的一年。

这样的举措,不仅体现了学校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无私奉献,更反映了时代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在经历了多年的文化断层后,国家急需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来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而高考,正是选拔这些人才的重要途径。

免费复习班,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承载着无数年轻人的梦想,也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期望。

这一消息一经传出,全国各地立刻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奔走相告,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无论是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还是那些曾经因为种种原因与大学失之交臂的年轻人,都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各自所在区域的各个中学。

他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在那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代,免费复习班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圣地,吸引着无数人投身其中,为实现自己的大学梦而努力拼搏。

沈长安在去东直门中学上复习班的路上,看到了这条路一时间成为了梦想的通道。

一大早天还蒙蒙亮,路上便已出现了年轻人的身影。

伴随着逐渐亮起的天光,火车站楼顶传来的《东方红》音乐声,或三两结伴,或独自前行,行色匆匆,却又充满了朝气。有的骑着自行车,车铃声清脆悦耳。

各式各样的机动车也终于出现了,伏尔加、大解放、吉普、三蹦子……一下这条大街变得生动起来。

每个人都带着书包,或夹着书本,那些书本,就像是他们手中的武器,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沈长安一进校园,发现了一个奇观:比他早到的人们早已经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热烈地交流着今年高考的各种小道消息。

有人在分享着自己刚刚收集到的高考资讯,有人在交流着去年参加考试折戟沉沙的难得的经验和心得。

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期待和兴奋,仿佛高考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盛大狂欢。

沈长安也夹杂在这人群之中,他被周围年轻人的热情所感染,心中的热血也在开始沸腾。

他看到不少年轻的小伙子,真是分秒必争,一边走一边嘴里念念有词,手中还拿着一本英语单词书,不时地停下来,认真地背诵着单词,脸上的专注神情让人动容。

还有几位穿着粗布工装、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虽然背着沉重的书包,但仍显得脚步轻盈,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她们聚在一起,与身旁的同伴交流着学习心得。

这些年轻人深知,高考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而复习班,则是他们实现梦想的阶梯。

大家都是刚返城的知青,凑一块闲聊的时候,很容易就接上了头。

“您打哪儿回来的?”

“西双版纳。”戴眼镜的青年笑咪咪地说道。

“哎,我有一哥们也从版纳回来的,他在普洱地区,您打哪回的?”另一个知青热情地搭话又问沈长安。

“我哥们在勐腊县,那咱们可是一南一北。”

沈长安说道:“我是从北大荒回来的。”

“东北?哎呦,那儿冰天雪地的日子可不容易吧。”那两人问道。

“还行吧,东北毕竟物产丰富。你们西双版纳应该还可以?”

“嗐,别提了,老难捱了,咱也是太老实,其实刚下乡的第一个冬天,就有人开始走了。特么的孙子装病、自残什么花样百出!”

“哪儿都一样!”

尽管沈长安拥有后世的十八线大学的学历,然而,置身于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却发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陌生的世界。

当下的教材内容,与他记忆中的知识体系有着巨大的差异,许多知识点都发生了变化,甚至一些概念和理论也是他从未接触过的。

日常用语也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这是必须慎之又慎的,稍不注意就可能引来大祸!

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让他感到十分陌生,交流起来常常会出现误解和障碍。

面对这些挑战,沈长安深知,过去的学历和经验在这里并不能成为他的依仗,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

他只能暗下决心,无论多么困难,都要将这些差异逐一克服。

他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

拿到课表后,沈长安选了一节史地复习班。

校园里熙熙攘攘的,还未走到教室门口,便远远地听到了嘈杂的人声,那声音如同汹涌澎湃的海浪,一波接着一波,不断冲击着他的耳膜。

当沈长安按时来到教室门口时,发现里面早已挤得水泄不通,人头簇动,连过道和门口都坐得满满的。

终于来到教室门口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彻底惊呆了。教室里早已被挤得水泄不通,人头攒动,密密麻麻的人群就像一群忙碌的蚂蚁,在有限的空间里来回穿梭。

沈长安站在门口,试图寻找一个可以进入教室的空隙,但他的努力似乎都是徒劳的。

他的身体被人群紧紧地挤压着,他的脚也被人踩了好几下,但他根本无暇顾及这些疼痛,此刻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进入教室,找到一个学习的位置。

“长安!”

“沈长安,这边!给你留了座!”

沈长安胡同名人是身份还是挺好使,不少认识的、熟悉的,好几人跟他打起了招呼。

“哎,哎,我就这里了,挤不过去!谢谢了!”

桌椅被紧紧地挤在一起,几乎没有一丝缝隙,同学们的身体也紧紧地贴在一起,仿佛已经融为一体。

沈长安找了一个就近的座位挤过去。

过道上也坐满了人,他们有的坐在自带的小板凳上,有的干脆直接坐在地上,膝盖上放着书本,专注地看着。

门口更是被围得水泄不通,人们挤成一团,就好像罐头里紧贴的沙丁鱼,找不到一丝缝隙。

在这拥挤的人群中,他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面孔。

这时一位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中年男子走上了讲台,他看了看讲台下乌央乌央的人头,不禁咋舌,推了推眼镜:“好了,废话不多说,我们开始语文基础复习……”

教室里瞬间安静了下来。

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他们在这狭小的空间里,争分夺秒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有人在认真地做着笔记,手中的笔不停地在纸上舞动,发出沙沙的声音;有人在小声地背诵着知识点,嘴唇微微蠕动,仿佛在与知识进行一场亲密的对话;还有人在与身边的同学热烈地讨论着问题,他们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在空气中不断碰撞。

这是自打十年浩-劫以后,沈长安第一次看到社会上出现这种如火如荼的学习文化的热情。

在过去的几年中,人们从来不敢拿着书在街上走,得把书卷起来塞在袖子里面。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社会文化学习氛围陷入了一片死寂。知识越多越反动,学习仿佛成了一种罪过。人们走在街上,若是手中拿着一本书,那简直是一种冒险的行为。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人们不得不把书卷起来,小心翼翼地塞在袖子里面,仿佛那不是一本知识的宝库,而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东西。

在那个时代,公开读书被认为是一种危险的行为,会被贴上各种标签。人们的思想被禁锢,对知识的渴望被压抑。学校停课,图书馆关闭,知识的传播被无情地阻断。

年轻人失去了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他们的青春在迷茫和困惑中度过。

然而,即便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仍有一些知青怀揣着对知识的热爱,偷偷地读书、学习。他们在黑暗中寻找着光明,在困境中坚守着对知识的信仰。

如今,眼前这热火朝天的学习场景,与过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曾经被压抑的学习热情,如今如火山喷发般爆发出来。

人们不再惧怕追求知识,反而以学习为荣,以知识为傲。这种巨大的转变,让沈长安深刻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