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换源:

  感谢凡兄的月票

“沈老三?”

听到窗外一阵喊,沈长安一抬头,瞥见是住同院儿的王大妈和边家、陈家的几个老太太站在院中扯闲篇呢。

翻译并不是一件轻松地活。

这对沈长安来说是一件彻头彻尾的体力活,在这一刻沈长安愈发想去体制内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那样的生活。

难怪说宇宙的尽头是体制内,扶着自己酸痛的手腕,秉着良心得承认——

“沈老三你怎么还在家?没去工厂报道吗?”

“嗯,我报道的那家工厂都停产了。”

“那不就是待业了?别人待业可都上街道劳动服务站抢活儿了。”

“我不用去,我有其他的安排。”

王大妈是街道积极分子,看沈长安不积极争取上进,有些生气地说道:“你这孩子,现在正是全国人民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时期,你正是干革-命的大好青年,怎么这么被动!”

“嗐,我这也是有正事儿,这在家学习写东西呢。”

“吹吧,有那能耐,还能是无业游民?”

苏佩兰神色不悦地从外院走了进来:“你说谁是无业游民呐?”

王大妈和边家、陈家的几个老太太连忙说道:“这不是让你家老三抓紧上街道劳动服务站抢活儿嘛。”

“街道劳动服务站每天都派活,胡同里的几个大小子都被派去拆城墙,一天能挣两块呢。”

“哎呦,那可不老少……”

1978年,知青返城大潮已经达到高峰,成千上万壮劳力蜂拥回城市,导致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就拿帝都来说,待业青年数量达到40万人,平均每2.7户,就有1人没工作。

苏佩兰说道:“我家长安不用去上街道劳动服务站抢活儿了,他已经有活了,再说了,他还要去东直门中学上复习班呢。”

“长安今年要高考?”

“是啊。”

“高考好啊,我弟弟今年也考,长安在东直门中学复习吗?可我弟弟他们怎么在17中啊?”

“都一样的……”

另一个邻居也有孩子要参加考试的说道:“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啊,谁知道能不能考的上呢?”

也有老知青在一旁叹气:“你弟弟年龄不大,就算是一时考不上也不要紧,机会还是有的,那些老三届的知青们就惨了,以后超龄都不允许考了。”

“老三,要努力啊!我知道的,好多在知青下乡就兼着乡下中学老师的职位,他们高考就占了很大优势,哪像我们,学习完全是靠自觉,你们就更难了,全靠临时抱佛脚……哈哈哈哈!”

沈长安知道住自己隔壁的邻居没那么多奇葩,也许最奇葩的反而是原身这个小混混,是自己的锅,得背。

但是这一切不妨碍苏佩兰生气。

几个碎嘴的老太太打招呼说了一声才拖着扫帚拿着菜篮子离开了,有些意外。

她们也是听说过沈长安的一些事,想到自从下乡插队回来后,沈长安现在似乎也有些改变。

不禁有些唏嘘“连这小混混都要考大学了,时代真是变了”。

“也许人家死要面子呢?那高考是这么容易的?去年咱们这一片多少孩子报考,一个都没考上!”

“还真是。”

沈长安前几天就已经告诉老爸老妈,在边境插队时认了一个干妈,是外文出版局的专家,在边境小村时大家相处的很好。

他在东北的期间和干妈学会了英语,现在的手头上翻译的活计也是干妈帮助找的。

他现在就是翻一些通用技术资料,拿回来做基础翻译,这能帮忙解决沈长安的生活费。

苏佩兰非常感念沈长安认的这位干妈。

特意抓了只大公鸡,和沈长安一起去看望了老太太。

苏佩兰和闻谨渝老太太倆人一见如故,从沈长安小时候光屁股炸茅坑的黑料说起,说的是不亦乐乎。

两家至此就常来常往了。

苏佩兰这以后做了什么好吃的,过节什么的,都会想着沈长安的干妈。

小妹见三哥抓紧时间在房间里翻译技术资料,就问:“三哥,你不去上班,就做的这个吗?你这个挣不挣钱啊?”

沈长安笑着放下笔,揉了揉手腕:“你问挣不挣钱?翻译家钱春棋先生知道不?”

沈佳雯瞪着清澈而愚蠢的大眼睛摇摇头:“没听过。”

沈长安说道:“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大家。”

“钱春棋先生在二十多年前,翻译了海涅诗集,共得了两万多的稿费。”

“两……,两万?”沈佳雯惊呼一声,那得是多少糖葫芦啊,两毛一串够吃几辈子了!

“对,两万。钱春棋在五十年代时,用翻译的稿费买下了帝都东四头条胡同的一套三进的四合院。”

“那哥,我看到百货商店新到了一套裙子,白色小碎花可漂亮了,你给买不。”

“新裙子呐?”

“嗯!”

“买!毕竟妹妹的需求就是我写作翻译的动力啊!”

“三哥万岁!”佳雯抱着三哥都要跳起来了。

“哦,那三哥你翻译这本书有多少钱?”锦春又问道,她不禁幻想到万一有个百八十串糖葫芦,要怎么分配的问题。

“10块!”

“啊?才这么点?”沈佳雯瞪大了双眼。

二姐沈佳阳在一旁笑着说道:“嗯,不少了,二姐的工资每个月才28元呢。”

老妈苏佩兰说:“可不得积少成多吗。”

“嗯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那三哥,新裙子还是以后再买吧。”沈佳雯有些小小失望。

“咋啦?”

“挺贵的,要16块。”锦春点着头有如小鸡啄米。

“这有啥啊,买!”

老妈苏佩兰说道:“你就宠着吧!以后宠的无法无天我看你怎么收场!”

其实新中国成立初期,作家与翻译家靠一本书的稿酬便能买下京城的一座四合院确有其事儿。

后来那个特殊敏感的时期,稿酬一降再降,到后面直接取消稿费制度。

70—78年,日报和一般刊物,稿费一度就每篇1元或1.5元,相当部分几乎全靠作家对文学的热爱和情怀勉力支撑。

一直到现在,文学才刚刚开始迎来繁荣的迹象,但真正说起来稿酬标准偏低,甚至低于1957年前的水准。

……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