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换源:

  2012年7月16日星期一晴

早上醒来,我发现自己又梦见了《奇术色医》中的场景。梦里我成了王洋的徒弟,正在学习他的绝世医术。这个梦境如此真实,以至于我醒来时,手指还在下意识地模仿小说中描述的针法动作。我忍不住笑了笑,这本小说对我的影响实在太深了。

打开手机,果然又有更新。现在的情节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王洋开始收徒弟,创建自己的医术流派。这一情节让我想起林教授说过的中医流派,不禁产生了好奇心。我一边看小说,一边在笔记本上记下王洋传授徒弟的几种基本手法,准备待会儿查阅林教授给我的书,看看现实中是否有类似的针法。

早餐时,妈妈发现我眼圈又黑了,叹了口气:又熬夜看小说了?我点点头,但随即补充道:不过我也在学习中医知识。我给她看了我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从林教授那里学来的基础知识和对小说中医术的分析比较。妈妈有些惊讶,但看上去很欣慰:至少你不是在浪费时间。

吃完早饭,我接到了林晓的电话。她兴奋地说:我昨晚看了你推荐的《奇术色医》,真的很有意思!虽然有些情节太夸张了,但基本的中医理念还是挺准确的。这让我感到莫名的自豪,仿佛小说里的主角就是我的朋友一样。

林晓接着说:对了,我爸今天要去给一个老朋友做针灸治疗,问你要不要一起去观摩学习。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能亲眼看到真正的针灸治疗,这正是我想要的实践机会。

中午,我来到林家。林教授正在准备针灸工具。他看到我来了,笑着指了指桌上的银针:看过书了吧?今天可以看看实际操作了。我点点头,紧张又兴奋。

我们一起去了林教授朋友家,那是位退休的老教师,因为腰痛已经好几个月了。林教授先是详细询问了症状,然后让老人家躺在床上,开始进行针灸治疗。我站在旁边,专注地观察每一个细节——从选针、消毒到定位、进针,林教授的动作行云流水,和小说中描述的有相似之处,但更加精准和专业。

在院子里等候的时候,我和林晓聊起了《奇术色医》。她说:那个王洋的角色塑造得挺有魅力的,不过他用的一些手法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我好奇地问哪些不可能,林晓列举了几个明显夸张的情节,比如隔空取物般的远距离针刺和一针定生死的神奇效果。

不过,她接着说,小说中提到的循经取穴和气至而有效的理念其实是正确的。这正是爸爸常说的临床经验。我们聊得很投机,共同分析小说中哪些情节有科学依据,哪些纯属虚构。这种讨论让我对中医的认识更加清晰,也让我对《奇术色医》的理解更加全面。

针灸结束后,那位老教师感觉好多了,能够缓慢但轻松地起身活动。林教授给他留下了一些养生建议,我们便离开了。回去的路上,林教授问我观察到了什么。我努力回忆着刚才的细节,提到了几个穴位的选择和针的角度。林教授点点头,似乎对我的观察力感到满意。

晚上回到家,我第一件事还是查看《奇术色医》的更新。王洋开始教导他的首席弟子一种特殊的针法,用来治疗顽固性头痛。阅读的同时,我翻开林教授给的书,找到了关于头痛针灸治疗的章节。对比之下,我惊讶地发现,小说中描述的穴位选择竟然和书中推荐的很接近,只是手法上夸张了不少。

一个想法在我脑海中形成:如果把小说中的医术和现实中的理论结合起来,或许我能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精髓?我找来一个橘子,尝试按照书中的经络图和小说中描述的手法进行实验。虽然橘子不是人体模型,但总比什么都没有好。

专注于实验的过程中,我忘记了时间。直到妈妈敲门提醒我该休息了,我才发现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我收起橘子和书籍,躺在床上继续看小说。王洋的情节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他即将参加一场中医大赛,与各路高手一决高下。

看着这个情节,我突然想到:林教授提到过下个月市里有个青少年中医知识竞赛,他鼓励我参加。当时我没太在意,但现在,在《奇术色医》的影响下,这个想法变得有吸引力了。或许我可以尝试参加?虽然我的知识还很浅薄,但至少可以借此机会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我给林晓发了条短信,询问那个比赛的详情。她很快回复:爸爸说你有天赋,建议你试试。比赛不难,主要考基础知识。我可以帮你准备。

放下手机,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从一开始只是沉迷于小说的虚构世界,到现在准备参加现实中的中医知识竞赛,这种转变令我自己都感到惊讶。《奇术色医》仿佛成了我通往真实知识的一座桥梁,而我正沿着这座桥,走向未知但充满可能的未来。

睡前,我又看了一章新更新的内容。王洋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也在反思自己的医道之路。这个情节仿佛是对我当前状态的映照,让我不禁思考:小说和现实,虚构与真实,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影响、彼此映照的两个维度?

带着这个思考,我在手机屏幕的蓝光中缓缓睡去,梦中的我和王洋一起,站在了中医知识竞赛的舞台上......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