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5日星期日雨
凌晨,我被窗外的雷声惊醒。借着闪电的光亮,我看到放在床头的手机屏幕亮了一下——《奇术色医》又更新了。我迫不及待地点开,发现作者竟然在这个雨夜连更了七章!王洋与恩师的最终对决终于有了结果。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恩师原来是被迫加入神秘组织的,他暗中一直在保护王洋,而最终的大BOSS是另有其人。王洋凭借着自己独特的医术和恩师的帮助,终于击败了真正的幕后黑手。这个反转让我兴奋不已,完全无视了窗外的暴雨和雷电,一口气读完了所有更新。当我终于放下手机时,已经是早上六点,天蒙蒙亮。
雨还在下,敲打着窗户,形成了一种奇特的节奏,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我揉揉酸涩的眼睛,脑海中还回荡着小说中的场景。王洋与恩师联手对抗大BOSS的那一幕特别精彩,他们用的正是寒热相济的针法,恰巧是林教授昨天提到过的一种古老针灸技巧。
这个巧合让我有些惊讶:《奇术色医》的作者对中医的理解似乎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我拿起昨天林教授给我的《针灸入门》,翻到相关章节,想对比一下小说中的描述与真实理论的差异。没想到越研究越入迷,我发现小说中许多看似神奇的医术,其实都有现实中的理论基础,只是被艺术化和夸张了。
上午十点,林晓发来短信,问我有没有时间去看一场中医讲座。我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答应了。虽然很想继续沉浸在王洋的世界里,但理性告诉我,真实的知识可能更有价值。何况,在这个暴雨天,出门走走也好。
讲座在市图书馆举行,主讲人正是林教授。他讲的主题是中医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我认真地做着笔记,时不时想到《奇术色医》中的相关情节。讲座中,林教授提到了望闻问切四诊法,我立刻想起王洋那双能看透人体的眼睛——原来这是对望诊的艺术化表达。
林晓坐在我旁边,看我记笔记很认真,低声问:你真的对中医这么感兴趣?我点点头,没好意思说自己最初的动机。实际上,我发现自己确实开始对真正的中医知识产生了兴趣,不仅仅是因为小说了。
讲座结束后,天已经放晴。林教授邀请我和几位同样感兴趣的学生一起去茶馆交流。我本想拒绝——《奇术色医》肯定又更新了,我很想立刻回家看看王洋的新冒险。但看到林晓期待的眼神,我还是点头同意了。
茶馆里,大家围着林教授讨论各种中医问题。其中有个大学生问了一个关于经络与现代解剖学关系的问题,正是我心中的疑惑。林教授耐心解答,讲到精彩处,我完全忘记了还想回家看小说的事。
下午三点多,大家散去。林晓送我一段路,闲聊中问我近况。我提到最近沉迷一本小说,讲的是中医题材。林晓笑了:所以你对中医感兴趣是因为一本小说?
我有些尴尬地点头,坦白了《奇术色医》对我的影响。没想到林晓并不惊讶:很多人最初对中医的兴趣都是从武侠小说或影视剧开始的,我爸就说过,只要入门方式是健康的,为什么不呢?
回到家,我第一件事还是掏出手机查看小说更新。果然,作者又更新了两章。王洋战胜大BOSS后,开始走上了重建门派的道路,收了几个有天赋的徒弟。读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我现在阅读的心态有些不同了——我不再单纯被那些神奇的医术吸引,而是开始思考它们与真实中医理论的联系和区别。
晚饭后,我一边看小说,一边翻阅林教授给的书籍,时不时做些笔记。妈妈走进房间,看到我这副模样,惊讶地说:你这是在学习?我笑着点头,却没解释我正在比对小说中的医术与真实理论的差异。
临睡前,我收到林晓的短信:她父亲下周要开一个小型中医工作坊,教授一些基本的中药知识和简单的针灸技巧,问我有没有兴趣参加。我毫不犹豫地回复有,然后想起一个问题:需不需要带些什么?
她回复:带上你的好奇心就够了。对了,你说的那本小说叫什么?我也想看看。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把《奇术色医》的名字发了过去,并推荐她从头看起。不知为何,我既期待又有点担忧她的反应。如果她觉得这本小说很幼稚怎么办?如果她笑话我因为这样一本小说才对中医感兴趣怎么办?
雨又开始下了,敲打在窗户上的声音让我想起早晨阅读的感觉。我躺在床上,思绪在《奇术色医》的虚构世界和真实的中医知识之间游移。我发现,小说带给我的不仅是消遣和娱乐,还无意中打开了一扇通往真实知识的大门。
这样想着,我又打开手机,重新阅读了王洋击败大BOSS的那几章。这一次,我不仅关注故事情节,还留意着其中涉及的中医知识,在笔记本上记下疑问,准备下次去林家时向教授请教。
躺在床上,听着雨声,我思考着:也许沉迷小说本身并不是坏事,关键是如何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引导自己向更有价值的方向发展。有了这个认识,我心中的矛盾似乎缓解了不少,带着平和的心情渐渐睡去......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