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赏赐

换源:

  虽然口中如是说,但孙贵妃仍欣然喝下了这碗凝聚着孝心的粥。

朱橚见母亲将粥饮完后,这才彻底放了心下来。

孙贵妃饮粥过后,又温柔注视着儿子进行嘱咐:“今日的事迹,我已然听说。

你的做法值得称道,相信陛下亦会感到欣慰。

只是切记,万不可因此得意忘形。

你还年少,人生路尚长,应当明白藏锋示弱之道,过度耀眼对你是无益的。”

朱橚闻言表现得沉稳持重地点头应道:“母妃的教导,孩儿铭记于心,低调实则为王之大道。”

孙贵妃看着朱橚此刻的模样,不由得好气又好笑,伸手轻拍了下他的头,语重心长地说道:

“你学什么世故稳重?我不是让你装低调,你这种性格,能对谁低调呢?谁又不清楚你的脾性?”

“我只是希望你能做好自己,凡事不要总是抢在前头。

就说你四哥这次的事,你能告诉我完全没有你的影子在里面?”

“这件事太子已经帮你除去了麻烦,但你得明白,你是皇子,一举一动都会被人关注。”

“父皇和大哥现在已经够操心了,你就别再让他们总为你担心。”

朱橚挠了挠头,嘿嘿一笑:

“看来还真是什么事都瞒不过母妃。”

“可是对于四哥这事,儿子实在身不由己,毕竟他是我的亲哥哥啊。”

孙贵妃摇了摇头,无奈地说:

“罢了,你从小就是个聪慧的孩子,很多事情我也无需多提醒你。”

“明天父皇估计会赏赐你,可你身为皇子,即便立下了大功,也不像大臣那样可以获得加官进爵的机会。

所以父皇很可能会问你想要什么样的赏赐。”

“你可想清楚了吗,到底要什么样的奖赏?”

听闻此话,朱橚陷入了沉思。

孙贵妃并未打扰他,静待他自己思考清楚。

过了一会儿,朱橚抬起头来,郑重地看着孙贵妃,小声问道:

“母妃,要是我说我想随军北伐,您答应吗?”

“什么?随军北伐?”

孙贵妃本是平和的性子,此时却也忍不住惊讶失色。

这孩子居然想上战场?

“不可以!你今年才多大,就想跟随军队征战了?难道刚才是左耳进右耳出,没把我的话听进去?”

“该不会真惦记上徐家那三位千金了吧?要是你因为之前与徐达开的一句玩笑话就冲动提出要随军北伐,那可真是让母妃失望透顶了。”

见朱橚询问,孙贵妃毫不犹豫便给予了拒绝。

朱橚露出一丝苦笑,早就预料到母妃会有这样的反应。

但实际上,他想随军北伐并不是一时冲动的决定,

也并非真的迷恋徐家三位姑娘。

如果是因为徐达一句玩笑他就信以为真,那只能说明脑子进了水。

他之所以有此想法,其实有两个原因。

其一便是获取名声值。

他身上这个人生模拟系统,开启一次就需要一千名声值。

先前获取的名声值几乎所剩无几,仅因孙贵妃的病消耗殆尽,只剩下两百多分了。

如不尽快积累新的名声值,那么所谓的系统便毫无意义。

虽然这一次为朝廷献上土豆与红薯,想必也会给他带来些许回报,

但效果可能并不明显。

毕竟深宫之内就这么大,朝廷中的官员就这么些人,知道他事迹的早就熟知了。

即便父皇会有所嘉奖,也不会大力宣传他的贡献。

如此举措,不过是保护他的一种手段。

终归,他不过是个皇子,而非太子,过大的声名于现今而言并无好处。

而在军中情况便大相径庭。

既然父皇早已流露日后他们这些兄弟将各自就藩统兵的意思,

那他只不过是在提早熟悉以后必然会面对的生活。

若能在军中扬名立威,父皇应该非但不会介意,甚至还会十分欣慰。

这是目前增加名声值最为理想的办法。

其次则是出于好奇之心。

他确实想要走出深宫高墙。

领略一下大明的风土人情,

体验一番大明的军旅生活。

要知道,自打他穿越来到这里,

除了皇宫,唯一的一次出宫便是前几天拜访魏国公府。

实在是有些憋闷,整日里见来见去都是这些人,全无新鲜之处可言。

毕竟表面上看他只是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可实际上,他却是有着三十多岁心智的成年人啊。

眼前摆着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他为何不去努力争取呢?只是,首要任务是他必须取得孙贵妃的认同。

自古以来,都有“儿行千里母担忧”的道理。

在孙贵妃心中,朱橚早已是她视如己出的儿子。

让自己的儿子冒险,哪个母亲愿意去做呢?

只见朱橚轻轻握住母亲的手,语气温柔地开解道:“母妃,您怎么把儿臣想得如此不堪呢?儿臣岂会将徐叔的一句玩笑话放在心上?”

“儿臣想跟随军队北上征伐,这是经过反复思考的决定。”

“母妃您之前不是也常教导我,父皇和大哥为了大明江山操碎了心吗?”

“儿臣也渴望为父皇和大哥尽一份心力。

可是,自己年龄尚小,本事也不够,无法帮他们太多。”

“但这绝不妨碍儿臣一心为国的决心啊。”

“儿臣知道,父皇一直期望从我们几个兄弟当中挑出有能力的人,去边疆镇守,守护大明基业。”

“眼下我们毕竟年少,所以父皇尚未放心让我们前往。”

“可儿臣明白,边疆的使命必然是儿臣未来需要担当的责任。”

“即便今日不去,迟早也是要去的,但儿臣觉得这样的事情越早越好。”

“我们的大明,不可能永远依靠父皇和大哥支撑,我们也正在逐渐长大,应该学会承担起一部分责任了。”

“儿臣虽然年幼,可志向不小。

即使是在边关,儿臣也希望能成为为大明拓土开疆的一员藩将。”

“因此这次,儿臣以学习的心态参加,绝不是冲在前线拼杀,请母妃相信,儿臣一定确保自己的安全不轻易涉足险境。”

“恳请母妃赐予儿臣一个机会!”

朱橚这番话使得孙贵妃愣在那里许久,说不出一个字。

望着几乎与自己平齐的儿子身姿,孙贵妃忽然意识到:儿子真的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

这一认知让她内心莫名生出一种既喜悦又有些失落的情绪。

好半天后,孙贵妃才轻声道:

“看来你真是长大了,知道为父皇分担重担了,这让母妃甚感欣慰。”

“既然如此,母妃这次就不阻止你。

能不能说动你父皇,全凭你自己了。

这件事上,母妃绝不会为你多说一句话。”

“并且如果你父皇答应下来,那你一定要实现对母妃的承诺,绝对不能置身险境!”

看着儿子喜形于色的神情,孙贵妃无可奈何的笑了一下。

对于这样聪明的儿子,她真的是束手无策。

无论做什么样的决定,此刻的孙贵妃心里也没个准数。

次日,在皇宫奉天殿内。

"什么?你要跟着部队一同北征?"朱元璋难以置信地瞪着眼前这个最近刚刚立功的大儿子中的老五,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不过很快他就像头一天孙贵妃一样断然拒绝:"不行!朕决不许!"

开什么玩笑,这孩子明明还不到十岁,今年虚岁仅十二,就让他参军北伐,这根本就是痴人说梦吧?

难道真以为打仗像小孩玩游戏那么简单么?

面对老爷子意料之中的否决态度,朱橚一点也不显得惊慌失措。

就算普通的家庭父母听闻孩子要去冒风险做事,第一反应也肯定是反对嘛。

更何况面前这位疼爱子女的皇上父亲又怎能容忍让亲生子身处险境呢?

朱橚冷静地说:"然而父皇刚才不正是说过,可以给儿臣任何奖赏吗?儿臣唯一的愿望便是随军北伐,难道父皇要收回承诺?君无戏言啊,父皇!"

一听这话,朱元璋立刻瞪大了眼睛:“嘿,别的没学到,倒学了老四那套嘴皮子功夫了吧?现在也会拿话堵你老子了是吗?信不信朕打断你的腿!”

但见对方依然稳若泰山毫无惧意,并且回答得更加滴水不漏:"学问高低不重要,关键是儿臣所求合情合理。”

终究是无法通融,此处不论君臣尊卑,只存父子之情。”我堂堂做老子的,还治不了你这兔崽子了?”

殿内此刻只有朱橚与朱元璋二人相对。

故此朱元璋讲话也全然没了分寸顾忌。

瞧着那略带耍赖模样的父皇,朱橚一时竟觉得有些好气又好笑,赶忙拱手道:

“父亲且慢拒绝,何不先听孩儿把话说完,再下定论如何?”

朱元璋冷哼一声:“纵使你磨破嘴皮,老子也照样不会答应。”

“不过既然你想讲,那便说说看吧,看你还能玩出什么花样来。”随之又警告一句:“可别瞎扯跟徐家三位小姐有关的借口糊弄为父,要是让老子发现你在胡闹,非打得你屁股开花不可!”

毕竟是亲生骨肉,朱元璋虽恼,也还是好奇这个年龄不大却整日嚷嚷着要去参与北伐的小儿子到底打着什么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