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盐铁归公

换源:

  “先生还有何策,不妨一起说出来听听!”

李世民听到李景初的策论,大感兴趣。这样的主意儿,他平时在朝堂之上,根本听不到。

屋外一声雷响,顷刻之间,大雨骤至。

这场雨来得又急又密,李景初等人望着窗外。

“大人且看这雨。”

李景初指着檐外水幕。

“百姓接雨水烹茶,可曾想过要向龙王纳捐?”

李世民一愣,皱眉道:“先生此话何意?”

“当年汉武朝后期,因为连年用兵,国库空虚,武帝无钱可用,靠卖官来增加国库收入。”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房玄龄三人都熟知史事,对于汉武帝卖官增收一事,都很熟悉。

“卖官增收,这个办法虽然能很快见效,但也有一个麻烦的结果,那就是当官的越来越多,将来国家需要供养的官员更多,消耗更大。”

“这无疑是在饮鸩止渴!”

“这个时候,有个叫桑弘羊的侍中,向他提出了‘盐铁归公’的办法。”

李世民有些犹豫地说道:“你是说,把盐铁的经营权收归国有?这……这岂非是与民争利?”

“皇上登基以来,一直开放铁山铜山,许百姓自由煮盐冶铁。若骤然收归官有……”

“大人所言差矣!盐铁归公并非是与民争利,而是与世家争利!”

李世民一脸迷惑。

李景初不慌不忙地取出一个陶罐,里面盛着粗劣的盐粒。

“请看这私盐,杂质多,味道苦,一斤要二十文。”

他又取出另一罐雪白的官盐。

“这是将作监试制的官盐,一斤成本却要三十文。但因为私盐工序少,所以价格也比官盐便宜。”

“百姓对于盐的要求,却不是那么精细,他们关注的往往是价格。所以,官盐卖不过私盐!”

李世民捻起两撮盐对比,眉头渐渐舒展。

“民间小灶煮盐,十斤海水得盐一斤。若设官营盐场,建百丈盐田,引入潮汐晒盐,十斤海水可得三斤。”

“最为关键的是,去岁刑部所破私盐案中,七成与世家大族有关。太原王氏在河东私设盐灶百处,岁入百万钱却不纳一文税。”

李世民眼中寒光一闪。

“先生是如何知道的这些?”

李世民知道这些世家大族借盐铁之利结党营私,猖獗无比,只是这些都是刑部秘密。

李景初随口说出刑部秘案,立时引起了李世民的警觉。一个算命先生,如何能知刑部秘密。

他哪里知道李景实是穿越而来,恰好对历史又特别了解。

李景初也知自己说漏了嘴,赶紧指着自己的脑袋说道:“大人别忘了,我懂占卜!”

“至于铁器……”

李景初取出把生锈的镰刀。

“这是蓝田农户家的,私坊所铸,用不过三月就废。”

接着又取出把崭新的镰刀。

“这是将作监制的,同样价钱,能用两年。”

李世民接过两把镰刀比试,新镰刀刀刃寒光凛凛,旧镰刀却已崩出缺口。

“民间小冶坊,十斤铁矿出三斤铁。官营大炉,十斤矿出五斤铁,而私坊还要逃掉的三成的税。”

李世民盯着两把镰刀问道:“可官营必生冗员,且效率低下……”

“这正是我想说的,盐户仍为民户,只是须向官府买‘牢盆’煮盐。铁匠依旧开铺,但须用官铁。”

“官府掌源头,商贾管流通,各取所需。”

李世民若有所思:“就如先生锻刀坊与将作监的关系?”

“大人明鉴:将作监定规制,民间作坊竞标承制。优者赏,劣者汰,何来冗员?”

“其实最早提出盐铁专营的,是齐国的管仲。管仲的盐铁专营就是七个字:唯官山海为可耳。”

“山上出铁矿,海里产海盐,这两样东西是百姓须臾不能离开的生活必须品。做为官府,只需把山、海的资源垄断起来,就可以有源源不断的收入。”

“盐铁之道,正如这天降甘霖。若将煮盐之权收归官有,每灶年课十贯,看似取之于商,实则是取之于民而民不觉!”

李世民头一次听到这样的论调,瞳孔微微收缩:“还请先生细说!”

“一个上千万人的国家,如果每人每月征收一文钱就会有上千万的收入。但你若在税收上增加一文,很大可能会引起百姓的不满。但如果你要把这一文加到盐铁上呢,效果就会不一样了?”

“假设每个人每天都会用掉三两盐,一个月就是九斤盐,三位想想,一文钱加到九斤盐上,每斤才分摊几厘。”

“一斤盐涨几厘钱,对百姓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吗?一定不会,就这样,政府每个月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就从百姓身上多收入了一千万的收入。”

“而生产盐的原料就是取之不尽的海水,这就相当于把海水煮沸就可以向全天下的人收税,‘煮沸水以籍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高!实在是高!”

李世民大为赞叹。

房玄龄说道:“妙啊!这‘煮沸水以籍天下’之策,简直比管仲的‘官山海’还要高明三分!”

长孙无忌向来沉稳的面容也露出惊色:“一文钱分到九斤盐里……这等精妙算法,怕是户部那群老学究都想不出来。”

“先生此策真真是解了朝廷燃眉之急!”

房玄龄说道:“若按每户年耗盐百斤计,仅关中道岁入可增百万贯!”

“不止!”

长孙无忌突然插话。

“若将铁器、茶叶也照此办理,关中道岁入最少要增三百万贯!”

李世民突然大笑,他拿起茶壶亲自为李景初斟茶,龙泉青瓷杯中的水线因手抖而微微晃动。

“先生大才!这杯茶,李某代皇上敬你!”

李景初接过杯子,一口喝尽。这些策略,只不过是在上大学时,老师每个学期都要考的内容。

他只不过是用自己的嘴再复述了一遍罢了。没想到眼前三人却如听到了天书一般的惊诧。

李景初对自己的表现很是满意。

从历史发展的情况来看,租庸调制、盐铁归公、十道巡察都被李世民所采纳,并在全国推行。

只是史书上把这些功劳都记在了李世民的身上。不过李景初并不在乎这些虚名,他要的是实惠。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