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旧灶玄机,身世初显

换源:

  “昭哥儿,喝碗莲子羹败败火。”隔壁王婆婆端着青瓷碗进来,碗里的莲子炖得酥烂,飘着桂花香,“你爹在时,最喜秋日里喝这个。”

林昭接过碗,指尖触到温热的瓷壁,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反复摩挲灶台砖石的模样。这灶台是林家三代人守着的根本,用钟山黏土混合糯米浆砌成,灶膛里的火光是他童年最深的记忆。

他低头吹着莲子羹,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落在灶台左侧那道细微的裂缝上——昨日换药时,他不慎将药棉掉入缝中,竟听见空洞的回响。

“婆婆,我想把灶台拾掇拾掇。”林昭放下瓷碗,取过墙角的凿子,“这裂缝看着碍眼。”

王婆婆叹了口气:“你这孩子,伤还没好就闲不住。当心别碰着伤口。”说罢,摇着蒲扇去了前堂。

午后的阳光渐渐西斜,林昭握着凿子的手微微用力,裂缝两侧的黏土簌簌落下。当凿子探入三寸深时,“咔哒”一声轻响,竟触到一块硬物。

他心中一动,小心翼翼地掏出碎土,只见灶台内壁竟有个巴掌大的暗格,里面用蜡油封着个油纸包。

油纸包触手温润,拆开后露出一块羊脂白玉佩,玉佩双面刻着古朴的“林氏”二字,边缘还缠着半封烧毁的信笺。

林昭的手指微微颤抖,借着从窗棂透入的光线细看——信笺残片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唯余“粮船沉冤”“天机盟庇护”“吾儿昭儿”几处尚可辨认。

“粮船沉冤?天机盟?”林昭喃喃自语,忽觉肩头伤口一阵刺痛。

他想起父亲生前从不提家世,只说祖辈是寻常灶户,可这玉佩与信笺,分明藏着不寻常的过往。

恰在此时,绣庄的苏婉提着食盒进来,鬓边的桂花绢花随着步伐轻轻晃动:“林大哥,我炖了乌鸡汤,补补身子。”她话音未落,便看见林昭手中的玉佩与信笺,脸色骤然变了。

林昭抬眸,见苏婉眼中闪过一丝惊愕,随即是深深的复杂:“苏姑娘认得这玉佩?”

苏婉将食盒放在灶台边,指尖无意识地绞着裙角,半晌才轻声道:“这‘林氏’纹……与天机盟密档里记载的粮道转运使林文谦大人的佩玉纹样,分毫不差。”

“粮道转运使?”林昭只觉脑中轰然一响,“家父只是个灶户……”

“林大哥,”苏婉的声音低了下去,带着不易察觉的歉意,“其实我并非寻常绣娘,而是天机盟安插在金陵的暗桩。三年前,盟中接到密报,说二十年前沉了粮船的林转运使尚有遗孤流落在金陵,便命我设法接近,一为护佑,二为追查当年沉冤。”

窗外的秋风卷起落叶,打在窗棂上沙沙作响。林昭望着手中的玉佩,只觉掌心一片冰凉:“所以你接近我,并非为学做面?”

苏婉垂眸,长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投下阴影:“初时是为任务,可后来……”

她顿了顿,抬眸时眼中已含了水光,“我见你守着这老灶台,待街坊如亲人,便忘了自己的身份。漕帮与陆家要夺这面馆,看似为利,实则恐与当年粮案有关——陆家如今的皇商身份,来得并不干净。”

林昭想起陆家千金陆明玥近日来的欲言又止,想起她每次来吃面时,总盯着灶台出神的模样,心中忽然有了计较:“陆明玥……她是不是知道些什么?”

“陆小姐虽为陆家女,却性情正直,”苏婉沉吟道,“我曾见她暗中烧毁过漕帮送来的密信,信上似乎提到‘旧灶灭口’四字。林大哥,你父亲当年押运的那批官粮,据说藏着惊天秘密,而这灶台……恐怕就是解开秘密的钥匙。”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将灶台照得一片金黄。林昭将玉佩紧紧握在掌心,那温润的玉质仿佛带着故人的温度。

他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叮嘱:“守住灶台,便是守住林家的根。”此刻才明白,这灶台守住的,何止是一碗面的滋味,更是一段被掩埋的沉冤。

“苏姑娘,”林昭的声音忽然坚定起来,“多谢你告知真相。无论家父是何身份,这老灶台我守定了。只是天机盟……”

“你放心,”苏婉从袖中取出一枚绣着天机纹样的银哨,“我已将这里的情形飞鸽传书,盟中很快会有回应。只是陆家与漕帮恐怕不会善罢甘休,尤其是你发现了这个……”她指了指玉佩与信笺。

林昭点点头,将信笺重新用油纸包好,藏回灶台暗格,又用黏土封好裂缝:“既然他们想夺这灶台,那我便用这灶台做饵,看看究竟是谁在背后操纵。”

他转身看向苏婉,目光清澈,“苏姑娘,无论你是绣娘还是暗桩,在我心里,始终是那个教我绣荷包的姑娘。往后,还请多指教。”

苏婉望着他坦诚的目光,心中一暖,盈盈福身:“林大哥言重了。往后,苏婉定当全力相助。”

暮色渐浓,前堂传来王婆婆招呼客人的声音,空气中弥漫着面条出锅的香气。林昭走到灶台前,点燃灶膛里的柴火,跳动的火光映着他年轻却坚毅的脸庞。

他知道,从发现玉佩的这一刻起,他守的不再只是一家面馆,更是一段被时光掩埋的金陵旧梦,而这旧梦里,藏着的不仅是身世之谜,还有无数人的烟火与侠义。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