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二章 崇祯的故事——失踪

换源:

  面对事业失败人情冷暖,祟祯心痛到无法呼吸,最终用自杀来彻底解脱。

经常自杀的朋友们都知道,上吊始终是古今中外最流行的自我了结选项,占比始终保持在一半以上。哪怕是在高楼林立、药物发达、汽车遍地的现在,上吊仍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方便快捷,对周围环境和道具要求不高,横木一根、麻绳一条即可,物美价廉,性价比高;

二是致死率高,基本无伤残或生还可能,消费者放心;

三是实施难度较低,不需专业培训;

四是走的安详,不排除个别人还有快感;

五是可留全尸,方便转世投胎;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视觉效果好,适合对形象气质要求较高的朋友,不像其它死法般血乎拉碴七窍流血面目狰狞。特别是自缢身亡会吐着舌头瞪着眼睛,虽然有点小恐怖,但总有一种莫名奇妙一小丢丢的调皮感和萌萌达。

全球最大帝国的一把手死了,搁平时这样爆炸性新闻肯定是头条推荐置顶关注,代表了无法想象的流量和巨大的点击量。

但这次很反常,崇祯之死竟然没有掀起任何波澜:没有轰轰烈烈奔走相告,没有天下震荡山崩海啸,没有举国同悲万民哭号,没有慧星袭月白虹贯日,甚至没有个像样的追悼会,崇祯就这样悄悄地走了,没带走一片彩。

之所以反常有四个原因:

第一,崇祯这事做的低调,不求名不求利只求死,没有刻意宣传,没有通知下属,没有呼天抢地,带了个太监,两个人悄迷迷地就办了这么大的事。

第二,唯一知情的太监紧跟着崇祯上了吊,也死的透透的,自己把自己给灭口了——再次证明了上吊自杀的可靠性。

第三,崇祯上吊的地点太反常。除了个别人会选择自挂东南枝,绝大多数上吊者会选择主屋的房梁,这便是“悬梁”一的由来。皇帝们为了追求视觉效果,往往会选择在办公室靠近中间位置的横梁上吊,这地方非常显眼甚至是打眼,一进门便能看见,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试想一下,一群人兴致冲冲闯进阴森冷清空旷无人的大殿准备作威作福,猛地发现头顶有人披头散发脸色惨白冲你瞪眼吐舌,胆子再大也得吓得头皮发麻——若是发生在傍晚或晚上效果更佳,这也算是对闯入寝宫者一个小小的报复。

崇祯不走寻常路,脑洞大开,创新思维,也不知想调皮一下、任性一回还是最后玩一次躲猫猫,最终选择了距离天安门约2000米、距故宫1000米煤山。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此时此刻,没人愿意搭理崇祯。

前面讲过,皇帝是一个相对性概念,与臣子相互依存而生。当一群人愿意伏低做小、卑躬屈膝、把皇帝当成活爹供着皇帝时,皇帝便高高在上;当世人不再愿意俯首称臣时,皇帝便自动下岗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平时臣子时刻关注着皇帝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思考其意义并琢磨其话外之音,并不是因为皇帝这个职务本身值得尊敬,也不是因为皇帝都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更不是情之所之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只是因为大家想从皇帝身上得到好处——比如一群小孩给慕容复磕头只是因为想得到糖果。

也就是说,大家对皇帝关注、点赞、投币的根本原因还是关心自己。有利可图时,大家视皇帝为珍宝,尊其为神明,如蜜蜂对花朵、老鼠对大米;没好处、甚至会被连累时,大家视之皇帝如草芥,弃之如敝履,如躲避瘟神,如远离翔怕被粘上。

在北京城破、大明将亡、闯军入京、兵荒马乱之际,大家忙于身家性命,作鸟兽散,自顾不暇,没人会顾及过期的老领导,也没有人带着闲情逸致去关注一座刚死了上百人的宫殿中一座无人后花园里的一座没什么景色的假山。

就这样,崇祯悄悄死了。

亡国之君,败军之将,离乱之人,丧家之犬。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崇祯图痛快一了百了,其它活着的人还得继续吃饭睡觉打豆豆,因物喜以已悲,因碎银几两而跑断腿、愁断肠。

关于崇祯之死,世人的站位不同,感受各异,悲欢相左:有人认为这是喜事,有人认为是悲事,有人则认为是无关痛痒的屁事。

有人高兴是因为看到了机会。这类人在崇祯年间混得不如意,有的饿肚子,有的当乞丐,有的做囚犯,谁当皇帝他们的情况也不可能更糟糕,崇祯之死也许是王八翻身改变命运的大好机会,自然巴不得崇祯早点死。此外还有一些人虽然并不是社会的最底层,但他们认为自己付出太多而得到太少,有的辛苦一生却老来贫穷,有的空有一身才华被埋没,有的占着道理却受了天大的冤屈,有的长得很帅却找不到老婆,这类人将生活的不幸归咎于社会的不公和官吏的残暴,出于强烈的报复心理而盼着朝廷倒台,大家一起死,早死早转生。

有人伤心是因为担心前程。这类人或有钱或有权,害怕崇祯死亡后的改朝换代有损他们的利益。他们或适应了规则如鱼得水,或者利用规则来事半功倍,有的甚至还可以制定和操作规则用来不公平竞争、甚至是不劳而获。一想到以后需要通过劳动来获得报酬、想到马上会变成自己一直嘲弄的韭菜,大家感到难受甚至是恐惧,充满了对造反派的刻骨仇恨。这类人是既得利益者,也是崇祯政权的撼卫者和死忠粉,也是我们常说的忠臣。

第三类人是吃瓜群众。无所谓,我无所谓,谁当皇帝都得继续做好本职工作,从来没有受到朝廷福利,一天不干活就一天没收入,没多拿过朝廷一分钱,帝力于我何及!老婆、孩子、地里的庄稼、圈里的牲口还照顾不过来,更别说是去为皇帝哭丧。对他们来讲,皇帝远没有自己、家人、甚至自家养的牲口重要,皇帝死了日子一样过,而自家牲口死了还得自己耕地,自然会撕心裂肺伤心难过好一段时间。

这种人群分类的方式有普遍性,如伟人格言所述:“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

鲁迅先生也曾对社会变革时期的人群进行过分类: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未曾阔气的要革命,正在阔气的要维持现状,而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鲁迅先生太过现实,或者说是太过悲观,也可以说是太过极端,更准确说是“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他认为绝大多数人总是站在个人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那些讲风格情怀、格局觉悟、集体团体、忠诚奉献、致谢感恩者都是在忽悠,既不能觉得对方高尚伟大,也不能自惭形秽,更不能热血沸腾,那些教你奉献忠诚感恩的人,实际上是在侮辱你的智商,榨取你的剩余价值,割你的韭菜,薅你的羊毛,是在鼓励你向他奉献。

每个人都有家国情怀,每个人都希望皇王有道政局清明国泰民安,但当个人利益大局相左时,总会有太多人舍大而顾小,这也说明了教化的必要性。

李自成是最乐见崇祯死透的那一个,因为他将是最大的受益者,猴急接受崇祯的遗产;同时也是最关心崇祯死活的那一个,一国不容二主,这关乎他掌权的合法性。

当发现崇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时,李自成一下子炸毛了,第一反应是“这老小子逃跑了!”,破口大骂崇祯不厚道、不规矩、不按常理出牌,二十四史都读到狗肚子里了,见过胆子小投降的,见过胆子大拼命的,见过脸皮薄死国的,没见过、也没想过世上还会有胆子小且不要脸而玩消失的。

愿意拼命的皇帝是不甘不服,愿意死国的皇帝是伤痛绝望,愿意投降怕则是为了表达死心塌底的臣服,把自己和老婆孩子的小命交给继认者,用屈辱和尊严来让对方觉得自己是个软蛋,构不成什么威胁,从而留下狗命一条。

因此,亡国皇帝要么死硬,要么认怂,基本没有逃跑这种中间选项。且皇帝一旦逃跑,说明形势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大势已去,树倒狐狲散,国家想不亡都难。

逃跑的同时不但失去了希望,也失去了尊严钉上历史耻辱柱,更会随时被抓被杀。因此,历史上的皇帝有各种花样百出富有创意的死法,但逃跑的真没几个,悄悄裸奔更不可能。

当然也不排除个别逃跑的,不过他们从来不认为是逃跑,而是大张旗鼓,带着家属佣人下属财富搬家,对外公开宣称是战略撤退纵深转移以退为进,不管你信不信,他自己是信的。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使失业的皇帝也一样光芒耀眼,可以落山,可以爆炸,唯一不能做的是莫名其妙消失。

而崇祯却在李自成眼皮子底下消失了,打了李自成一个措手不及,昨天还在大喊与大明共存亡,早上还试图组织开朝会,下午便找不见人影了,这让李自成极度郁闷。

崇祯是大明王朝的一面旗帜,是大明王朝存亡的标志,看不到崇祯的尸体没有人敢说大明亡了,没准他在哪个角落里藏着,哪天会忽然冒出来成立了临时朝廷,一呼百应另立山头又是一条好汉。

时移势易,当初的李自成是大明最大的安全隐患,如今崇祯已是大顺王朝最大的安不稳定因素,是颗随时可能引爆的巨型定时炸弹。

李自成大骂崇祯人品差,是死是活你倒是跟大家说一声啊,交待明白了,死了的话大家都消停,活着的话站出来明刀明枪干,这样鬼鬼祟祟藏头露尾不像个男人。

除了李自成,也有一部分大明的官员在骂崇祯,觉得崇祯不负责任,有什么安排也不通个气。

如果崇祯死了的话,从臣另谋新路顺理成章,叛徒卖国适逢其会,投靠大顺正当其时。投降不彻底便是彻底不投降,投降迟了便是首鼠两端两头下注,这会让李自成心里有个小疙瘩,迟早要打击报复穿小鞋的。

特别是投降得趁早,关键岗位就那么几个,而投降的高官漫山遍野,道路太挤,卷得厉害。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你以为你叛变得够快够无耻了,总有人比你投得快、投得彻底。吃亏的永远是好人,不突破道德藩篱和人品束缚的人会被社会遗弃的,现在也没法顾及什么崇祯尸骨未寒,因为有太多的人已经不顾及,这时再端着装着、顾着脸皮和道义,显然会失去很多机会。

但如果崇祯还活着的话,大家投靠李自成显然不合适,都是读书人,都是体面人,底线得有,吃相不能太难看。崇祯死了大家背叛说得过去,崇祯如果活蹦乱跳活灵活现,大家跟李自成混又算是怎么回事?

好女不侍二夫,忠臣不侍二主,多少年来一直对崇祯磕头表忠心,大骂李自成无情无义无理取闹要跟李自成死拼了,如今用屁股对着前主,对着曾经的打骂对象磕头捣蒜,表示要跟李自成一条道走到黑、跟大明划清界线。新欢胜旧爱,搞得大家一个个跟奸臣似的。

退一步讲,大家早就不想跟崇祯混了。能把好牌打的稀烂者又有什么脸谈东山再起?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耳其来?还是跟着李自成混有前途。

因此,现在最盼望崇祯死的不是李自成,而是身处黑暗、心向光明、急俗洗心革面、投奔李自成的曾经的大明股肱之臣。

生前个个说恩深,死后人人欲扇坟。

情到深处情转薄,多情却被无情恼。

早知道手下都是这么个德性,崇祯也早就死去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