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李自成一直打打杀杀,在生死边缘横跳,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创业,有了今天没明天,早已心力交瘁,身心疲惫,想着哪天放下一切,过过商纣王、隋炀帝等昏君那种腐败的日子,体验一下人生得意须尽欢。
这种想法在李自成占领北京时一度达到了极致,他认为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该歇歇了,只想躺平,不想成长,不想学习,不想悟道,不想动脑子、玩心眼,他不擅长、也不喜欢这些事。
但李自成不敢摆烂,不愿意为了一顿饱而失去顿顿饱。开弓没有回头箭,从造反的那天开始他便失去了寿终正寝的机会,摆烂意味着惨死,他只能一条道走到黑,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李自成奋斗的动力一直是贫穷。作为一名彻头彻尾的**,李自成没有余粮,没有土地,没有银子,没有工作,没有家庭,没有将来,没有理想,没有情之所系,没有音乐和啤酒,没有任何害怕失去的东西,只有朝廷不断增加悬赏金额的通辑令和随时可能丢掉的烂命一条。
由于贫穷,李自成几乎与人间的一切美好绝缘,世界在他的眼里是丛林,是地狱,是毒瘤,是恶果,是处在乱纪元的三体世界。
随着形势恶化和心态变化,李自成越来越穷,穷到对这个世界没有善意,没有留恋,没有敬畏,没有羁绊,没有底线。
但凡能摆脱贫穷,李自成什么事也愿做、也敢做,完全是光着屁股打老虎——胆大不害羞。
现时移势易,李自成王八翻身,成为万里华夏的新主,心态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是反转。没有了以前的恬淡从容,他患得患失、多忧多怖,功名放不下,金银放不下,美人如玉放不下,江山如画放不下。一想到现在拥有的一切可能为人作嫁,一想到刚刚到手的陈圆圆不知会便宜了哪个王八蛋,李自成发自灵魂深处地恐惧。
恐惧成了李自成目前工作的最大动力,他不敢稍有懈怠,不需扬鞭自奋蹄,在新的岗位、新的赛道继续猛卷,一路火花带闪电。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加深了李自成的恐惧:他对新的岗位不自信。
在以前的造反时期,大家比的是心黑手毒、发动群众和战争艺术,对此李自成比较擅长,他是个生性凉薄、对这个世界没有善意的军事奇才。
在现在的建国时期,大家比的是智商、情商、知识储备等软实力。这是李自成的短板,是新赛道,而这条赛道没有战友,满眼皆仇,只能他一个人去战斗。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李自成必须尽快成熟。他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如饥似渴既学且思,想了很多事,翻了很多书,问了很多人,恶补了《资治通鉴》、四大名著、郭某某相声集等著作,接触了大量的尔虞我诈波谲云诡,眼界急剧开阔,知识迅速积累。
学然后知不足,经过这段时间集中脱产学习,李自成终于发现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文盲,知识太贫乏,经验太稀缺,目光太短浅,做事太毛躁,这些共同导致了他当下的处境太危险。
这是一种进步,学者认为无知者无畏,社会人认为江湖越老胆子越小,聪明人才知道居安思危。快速充电后的李自成耳聪目明,CPU运行速度变快,他破天荒发现历史上有太多的新政权貌似不可战胜、明明天下我有,却忽然土崩瓦解,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倒下,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比如秦、隋皆二世而亡;陈胜吴广、项羽、黄巢等帝位还没坐稳、玉玺还没捂热便被人弄死了,一阵操作猛如虎,回头一看原地杵。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李自成害怕这种事发生在他的头上,思考着原因并琢磨着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很快李自成找到了答案,谜底就在谜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细节决定成败,这些吃过水面的临时帝王并不是犯了太大的战略错误,只是在一些小事的处理上毛手毛脚,出现了明显缺陷;那些建立百世基业的帝王大都是优秀演员,不称帝也饿不死,他们上台前凶神恶煞,上台后迅速变脸,换上一副委屈求全的面孔,收着性子、厚着脸皮、夹起尾巴做人,礼贤下士,亲民爱民,极力收拢上任遗留的政治势力,力求尽快做强做大,实现利益最大化。
想到这里,李自成立即三省已身,对照检查,红红脸出出汗,认真反思入京后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
这一想不由闹心,当前便横着一件:暴尸崇祯。
几天前他觉得这样做虽然很LOW但是很爽,现在爽没了,只感觉LOW。若不是手里的刀还滴答着鲜血,若不那种快感未消,若不是崇祯的尸体还晒着,李自成真想不到一周前的自己竟然能做出这种手段残忍、性质恶劣、影响严重、社会危害极大的事来。
记得当时好像李岩等人劝阻过他,不过他坚持要这样做,甚至还对李岩起了杀心,这些天杂事太多没顾上,否则早就把李岩弄死了。
李自成这是在干什么?他在反智、反祖、反历史、反人类,在作死的道路上狂飙,不遗余力将一些可能争取到的中间派和右派变成敌人,完全是嫌自己势力大、名声好和死的迟。
没文化真可怕,史实摆在那里,他竟然茫然无知。这不是小漏洞,这是大缺陷,是在给敌对势力递刀把,有心人完全可以见缝下蛆,大作文章。
想到这里,李自成诚惶诚恐,如坐针毡,感觉这件事已经败坏了他的名声、影响了民心民意,动摇了他的统治基础,很可能会给他刚出蛋壳的政权带来灭顶之灾。
事情已经做了,如何才能少丢些人、悄悄地、不失体面地收拾烂摊子、甚至还能挽回些颜面和损失?
——继续暴尸显然不行,这是继续丢人现眼,他的名声会比崇祯的尸体臭得更快。
——下令收葬更不行,这是朝令夕改,是欲盖弥彰,是在承认了错误,是在打自己的脸、损自己的威望。
——什么也不做更不行,崇祯的尸体是大顺王朝的伤疤,不尽快处理会迅速感染的,红肿胀痛会迅速发展成为血液感染,等到疾入骨髓时,火齐亦不能及,中道崩殂是他的唯一下场。
崇祯的尸体成了鸡肋,李自成一根筋成了两头堵,当初有多嚣张,现在便有多难受。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完美的解决办法,并不是所有错误都能挽回损失,并不是所有坏事都能化危为机,最多只是亡羊补牢及时止损。错了便要承担后果接受处罚,这才是天理。
就在李自成进退唯谷时,新上任的顺天府尹前来汇报刘处长的事,征询他的处理意见。
正常情况下,此事不用征求李自成的意见。根据李自成的一惯的火爆脾气和不留退路的做法,刘处长必然是在劫难逃。
并且这件事很没品,而这种没品的事不需要请示领导,领导提都不想提。
府尹大从清楚,根据官场规则,领导不会做没品的事,下属应该主动揣摸领导的心思,默默地做些脏活累活然后一脸惭愧地接受领导批评,把神圣、光辉、宽容、慷慨留给领导去做,这样才能得到领导欣赏。如果领导做了没品的事,那一定是下属的失职。
府尹大人不是一般人,能随身跟从李自成多年并被委以重任,他自然够聪明,敏感地发现此事或许不像表面看到的那般简单,隐约感觉到了李自成的变化。
府尹大人认为,不能以常理来推测领导,领导的高明之处在与思路新奇,与众不同,世人皆欲杀,我独怜其才,其行为总是出人意表,否则何以从众人中脱颖而出。
因此,府尹大人多留了个心眼子,没有自作主张,没有阻止和逮捕,静静地看着由刘处长收尸、埋尸,然后找了个机会,刻意将这件事漫不经心地向李自成进行了专门汇报。
李自成静静听着府尹的汇报,没有任何反应,仿佛没听见;听完后也没有表态,好像是睡着了。
这不符合李自成的的设。自打出道以来,李自成向来不惮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下属与他意见相同时,他拍着对方肩膀眉开眼笑夸对方聪明英雄所见略同;意见相左时,他吹胡子瞪眼,连打带骂,有时还会踢对方屁股一脚,用各种语言、表情、动作来快速、准确、明确表达意见,粗鲁但充满真情,完全符合他的“粗人”“真人”“普通人”的人设。
如今身份地位不一样了,玩法也不一样的,以前玩狠活,现在玩心眼,需要层级感、距离感、神秘感,皮里阳秋,喜怒不形于色,越是生气越要表现淡然,越是猴急越要表现冷漠,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
这便是真正的李自成:勤学,善变,适应性强。以前造反时需要凶残,他是其中最凶残的一个;现在称帝需要城府,他马上转型开始玩深沉,并且玩的一板一眼,有模有样。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面对李自成一动不动,一言不发,府尹大人顿时感到了压力山大,暗骂李自成还真能装,一起工作这么多年,谁不知道谁是什么变的,玩装聋作哑这一套有意思吗?真想过去吐李自成一脸口水。
这么多年侍候了不少领导,府尹大人深知领导们一个个不仅不聋不瞎,并且耳聪目明,想听、想看的一个字也落不下、甚至比汇报者还多知道几个版本。领导不知道某事往往只是因为不想知道或不方便知道;不表态只是不想表态或不方便表态,这便是冷处理或不处理,需要下属自己去琢磨领会。
作为一名合格的下属,如果三番五次汇报并提醒领导采取措施,那便落了下乘;如果不能准确领会便领导的意图便是智商不足;如果逼着领导明示便是情商不够,永远不可能成为领导的心腹。
府尹大人看出来了,李自成表面上睡着了,实在上比谁也清醒;表面上被刘处长架住了下不来,实际上却是有了台阶下,估计此时正在内心伸出双手大拇指给刘处长狂点赞双击666,又哪会追究什么责任。
猜测被证实了,府尹大人暗自庆幸这已这回猜对了和赌对了,没有自作主张处理了刘处长。
同时,府尹大人也暗暗松了口气,看来李自成是认识到了什么。当初他和李岩一样,也是反对李自成表现的太过残暴,只是面对李自成不善的目光他缩了头。
府尹大人认为,暴尸崇祯已是败笔,杀了刘处长更是缘木求鱼。若刘处长是个大人物,不介意让他知道一下什么是生杀予夺、什么叫任意拿捏,顺便杀允骇猴震慑霄小。而像刘处长只是个卑微的小卡拉米,无论折腾的再欢实也无非是只个小卡拉米,实在不值得搭理,处理这么一个小人物更会让人鄙视李自成。
李自成是什么,是真龙!哪有真龙跟穴中蝼蚁和草里虫豸计较的道理?跟显影和虫豸计较的不是真龙,是变色龙。
看着玩深沉装睡的李自成,聪明的府尹大人于无声处听到了惊雷,将其心事狂了个七七八八:不表态便是一种明确的态度不能让领导自己打自己的脸,也不能让领导食言,严格按领导的意思自作主张便可以了。
府尹大人悄悄退了出去,轻轻带上了门,小声吩咐门卫大爷别把李自成吵醒。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李自成没睡,水汪汪的大眼睛一直睁着,并且还贼溜溜地转着,他正在体会着快乐:一是心病去除的快乐,二是找到知己的快乐。专家们认为这不是一加一的双倍快乐,而是一乘一的快乐,他们认为一乘一远比一加一要大的多。
李自成还有一点值得高兴:他正在试验的新管理模式和御下手段成功了,不阴不阳不搭不理不发一言,下属仍能如蛔虫一样了解他的心思,这种高人一等和有人理解的感觉真好。
知我者智。
知我者稀。
知我者,君也。
知我者,二三子!
知我者,谓我心忧。
这种干部得好好培养和重用。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