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六章 刘处长的故事——善报

换源: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就在李自成咂摸权力滋味的同时,同城而居的刘处长正躲在被窝里瑟瑟发抖。

与草菅人命的李自成和厌世轻生的崇祯不同,刘处长很怕死,想苟且偷生,否则依他的暴脾气和荣辱观早就去陪崇祯殉国或跟李自成拼命了。如果有人愿意出面给崇祯收尸,他情愿当缩头乌龟,悄悄给那些暴脾气的义士加油,真心为那些勇赴国难的爱国者流泪。

父母埋怨刘处长太实心眼,怀疑对刘处长儿时的教育出了问题,是不是把这孩子给打傻了。并不是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当英雄,面对英勇就义,父母的选项往往是宝贝平安回家;面对慷慨赴死,父母往往希望孩子狡猾些、虚伪些、市侩些并长寿些。

老婆也骂刘处长脑子进开水了:“京都百万民众就你头铁?就你正直?就你跟崇祯亲?崇祯是你失散多年的亲爹?你置明朝的满朝文武于何地?你这不但在打李自成的脸,也在打大明全体官员的脸。看你怎么死吧!把老娘娶回了家却要扔在半路上,老娘不想跟你做苦命鸳鸯!你陪你的崇祯去吧,老娘明天就找个脑子够数的改嫁了。”

孩子们也埋怨刘处长不懂事,这么大的人了竟然比孩子们更天真,一大把年纪真是活到狗肚子里了。别人的家长只是把理想信念挂在嘴边,把朝廷的教育当作秋风过驴耳,人前做做样子,混口饭吃,人后吃拿卡要,百无禁忌。而他们的家长明明正直、聪明、博学,却始终起不了个山,要么在吃亏,要么走在吃亏的路上,且死性不改,反以为荣。别家的孩子在当官二代富二代作威作福,他们沾不上光还得跟着吃挂落。

面对家人的责骂,刘处长没有还嘴,他理亏在先,虽然对得起良心、道义、大明和崇祯,但他对不起家人。忠孝不能两全,他知道这些埋怨他的人才是真正关心和担心他的人,那些为他点赞的所谓同志、知己都是看热闹不怕事大的主!

刘处长后悔了,也怕了,他曾以为自己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真正直面时才知道死亡是这么可怕。临死方知一死难,千古艰难唯一死。

不过该做的都做了,现在后悔也晚了,即使现在把崇祯挖出来扔大街鞭尸也没什么意义。

刘处长写好了遗书,吩咐家人别忘了给自己收尸,静等李自成宣判:怕不怕死是我的事,杀不杀头是朝廷的事,我该做的都做了,李自成,现在轮到你决策了。

这种把小命交给别人的感觉很不好,刘处长现在的生活如一根点着的更香,朝朝煎心,暮暮焦首,度日如年。至于万一李自成良心发现让他逃过一劫什么的不用想,这比中大奖更难。

好几次,刘处长实在受不了了,想着长痛不如短痛,与其等待一个悲伤的结果,不如自己来个痛快,找条麻绳脖子里一套跟着崇祯走得了。

然而等了好几天,大顺的公安人员一直没有出现,收尸事件就像湖里扔了个石头,溅了个水花,泛了点涟漪,然后又恢复了平静,仿佛什么事也没发生一般。

这个结果比刘处长最好的预想——迟死一段时间还要好。李自成是大人物,起心动念便影响了无数人的命运,一滴水酒向人间,可以是甘霖,也可以是巨浪;一口气吹身尘世,可能是春风,也可以是狂飙。

这样的大人物想弄死刘处长太容易了,现世现报,没必要抽出时间蓄力憋大招,如果有报应的话早就该到了。

刘处长忽然之间知道了,自己有幸逃过了一劫。

准备好死了却没死,这种大难不死的感觉实在太美妙了,刘处长感觉身轻体健,甚至觉得能借着风力飞起来,去空中追逐衔春泥新筑巢的燕子和作漫天作雪飞的柳絮。

刘处长对李自成的恶劣印象忽然之间改观了。以前人云亦云,帮腔图嘴痛快痛骂李自成,现在忽然觉得李自成这个人还怪好的,能处,今生头一次发自肺腑地感谢不杀之恩。

李自成欣赏刘处长吗?当然不,他对刘处长没有任何善意,当然也没什么恶意,准确说是没有留意,无视了——这便是大人物对小人物最正常的态度。

大人物考虑的是大局,李自成驾驶着历史大车轮一路横冲直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碰着即死擦着即伤,不会因为任何小人物、小动物而转弯或停留,你可以选择搭顺风车,也可以选择螳臂挡车,无所谓,是福自己享,是苦自己受,对此李自成不在意。他不知道自己拯救了谁,也不知道自己杀了谁,并且也不在意个别人的生死,只在乎他的大车下一站是哪里。

刘处长其实是一只向大车挥动前肢的螳螂,在他的眼里自己拼命挥动的是四十米长的大刀,想要证明自己的存在,最好能在车轮上留个划痕,没想到大车因为其它和他没有任何关系的原因转向了,他侥幸逃到一劫。

刘处长之类的凡人不敢奢望胜利,面对强敌时敢亮出刀锋便超过了无数人。他凭借与李自成隔空交手的勇气而吸引了流量,因祸得福,成功度劫。

此劫之后刘处长头生金光,体蕴舍利,鬼神辟易,百毒不侵,金刚不坏:大顺臣子对他敬而远之;大明遗老遗少矮他半头;世人被他的人性光辉亮瞎了眼睛;儿孙拿他的事迹去吹牛;老婆看他的眼神也比以前温柔了很多。

这便是好人有好报,这便是善因结善果,这便是心存善念天必佑之——虽然大家越来越不太相信此类话。

人红是非多,刘处长的善举仍无法避免非议,个别人或善意或恶意或有意或无意,对他为崇祯收尸的动机进行了各种猜测。

其中最不友好的一种说法是:当时投降的人太多了、内卷太厉害,聪明的刘处长以退为进,曲线救国,为了在一众投降的臣子中脱颖而出,他别出心裁,另辟蹊径,希望通过表现品德和刚烈而惊动李自成、从而受到重用。

这种看法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在我们朴素而美好的愿望中,忠臣孝子人人爱,愿意牺牲生命前途维护旧主、拒绝新欢的人总会受到新主的赏识,那些卖主求荣者则会被新主鄙视和惩罚,如陈琳、张郃、徐晃、黄忠、姜维等都受到了重用,如“哀降吕布无人救,骂贼张辽反得生”。

事实上,这种情况往往只是传说、是美谈、是故事,现实中坚持气节、拒不投降、斥责新主的大多数是死路一条。

一是不要高估受降者的智商和情商。败军之将不可言勇,失败就要有失败的觉悟,仗打的稀松就嘴就别再臭,怒怼新主是技术活,尺度不好掌握会玩脱,弄假成真,求锤得锤。

二是不要高估受降者的度量。感情总会胜过理智,态度总是胜过能力,情绪价值也经常超过实际利益,这是基本人性。对领导讲,奴才比人才重要;对女性讲,油嘴滑舌比老实巴脚重要;对我们来讲,夸奖比批评更容易接受。因此,那些祖安人、耿直男在职场、官场、情场都吃不开。闻过则喜的品德属于圣人,正常人不会发贱去迎合手下败将。

三是不要高估自己的重要性。别以为受降者求贤若渴莫你不可,别玩什么恃才傲物站着把钱挣了,两条腿的人远比三条腿的蛤蟆要多,庞德、祢衡、骆宾王、陈宫、关羽等虽然让人“怜其才”,结果全是“忍痛杀之而厚葬。

因此可以说,用忤逆新主的方式表现忠义、从而让新主赐福的方式太过冒险了。

若说玩这招是九死一生,而在李自成面前玩这招则是十死无生。大家没亲身接触过李自成,但都知道李自成什么个德性,更了解李自成的心态,知道李自成造反以来杀人如麻,死在他手上的师级干部数不过来,不在意再加上一个刘处长,便是活剐了也不意外。

面对李自成政权这样的庞然大物,刘处长不但没有还手之力和没有逃跑之力,便是连选择个舒服点的死法都办不到。

从这个角度讲,刘处长无论求名还是求利,都没有必要冒此巨大的风险。

因此,当大家想着“人无横财不富”“富贵险中求”准备孤注一掷时,最好看看古人的原话:

富贵险中求,也在险中丢。

求时十之一,丢时十之九。

我们可以因为各种原因去死,但因为因为没文化瞎喝鸡汤被毒死了会被嘲笑的。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