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三章 李自成的故事——绝境

换源:

  在励志故事中,每当危机来临,人性总会闪耀光辉,出现以下情节:战士们慷慨激昂,宁死不降,好战邀战,“打吧,连长”“连长,打吧”“跟他们拼了”,感觉不死就难受得不行;而领导人则每逢大事有静气,老神在在安抚众人,临危不惧,从容应对,成竹在胸,气质拿捏的死死的。

现实却有些黑暗和负能量,不是故事而是事故:李自成本人垂头丧气,手足无措;身边没有了铁血兄弟,也没有袍泽情义,只有一群关键时刻掉链子的怂包二五仔,没人顾及集体和领导,只发愁自己下一下顿吃什么、在哪吃、有没有脑袋吃,一个个不太出息的样子。

一支军队就这样散失了战斗力,后人扼腕叹息,断定是李自成的个人威望、王霸之气、人格魅力不足,关键时刻镇不住场子,显然是平时工作中对下属的思想改造、核心价值观打造不力,在理论、信念方面建设不够,未能真正凝魂聚气、强基固本,这才导致部队失去了凝聚力。

这个说法很具迷惑性,不过迷惑不了聪明人。聪明人对团队凝聚力的来源早有定论: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情怀的作用是锦上添花。哪怕是对人性充满信心的学者也只敢说“十室之内,必有忠信”,认为忠义之士仅占十分之一。

社会学家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性逐利,见利忘义,趋利避害、维护道义的前提是个人利益不受损失,语言不如金银实在,PUA干不过经济规律,能长久凝聚人心的永远是利益,现实生活总能轻松碾压有情饮水饱,眼前的苟且胜过了诗与远方,公平正义可以坚持但不能当饭吃,只要诱惑足够,“我不是随便的人”可以随时改口为“我随便起来不是人”。

在单纯善良的我们像孩子般站在善恶的角度来感叹人情凉薄、批判人心险恶时,贤人们已经接受并利用人心人情,一方面以公理天道为纸张裱糊华美神圣的衣装,一边半遮半掩地表示自己很能挣钱,几乎无一例外地将自己的社团、教派、企业的目标确定为:黄金白银,琼楼玉宇,玉粒金莼,肉林酒池,良田大屋,美女骆驼……

在不同的评判标准、体系、维度中,是非善恶无绝对,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许你心中的善正是令许多人发指的恶,你所坚持的道义正是别人嘲笑和摒弃的垃圾思想。

国人有传统的是非对错观,即:大家高于小家,集体高于个人,精神高于物质,荣誉高于生命,能做到这些的都是英雄。

每个人都有是非观、正义感和英雄梦,但总在诱惑面前背信弃义,这便是天道,这便是社会,这便是人性。灭人欲而存天理是理想状态,舍生取义一定程度上是违背规律,可以提倡,但不能强求。

大家都是俗人,没必要好高鹜远,没必要自我道德绑架,没必要拿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觉悟不够就大大方方承认,关键时刻经不起利益诱惑不丢人,只要我们背叛时不标榜自己和甩锅他人便值得点赞。

李自成再能干也扭转不了人性,不是他带兵无能、御下无方,只是时移势易,外部大环境变了,大家的利益点变了,社会地位变了,但人性没变,一直是这德性,觉悟没有随着地位和财富一起提高。

风吹云动天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只要活着,必然要趋势逐利。

以势交者,势尽则疏;以利合者,利尽则散。闯军陷入绝境后,大家开始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失。

如何在一个行将死亡的集体中有效保证个人利益、或者说是利益最大化?自然是投降,散伙,你回你的流沙河,我回我的高老庄。这时少提什么情义、气节,戒了!老子没文化但不傻,少拿这些虚头八脑的东西忽悠我!

于是,闯军开始期待朝廷的招安通知,看看朝廷能给个什么说法、开出什么条件,没条件谁投降呀!至少得有个缴枪不杀的承诺,史上朝廷过河拆桥杀降杀俘的事屡见不鲜。若是朝廷能给出保证甚至是优惠,大家一定会踊跃投降的,甚至可能有人会在李自成的身后对着他的腰子捅一刀,割了他的脑袋献给朝廷作为投名状。

李自成也在观望,不是盼着朝廷招安,而是盼着上天奇迹——最好是神迹的出现,老天爷坑了他这么多年,帮上他一次也是该的。

李自成远远望向和他一起被困、一样焦头烂额的张献忠。这些年来他俩一起打天下,互为犄角,共同御敌,在此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如今一起被围,更是难兄难弟,一条蝇上俩蚂蚱,飞不了你也蹦不了我。

不过友情归友情,队友的命总是不如自己的命,死道友强于死贫道,打不过朝廷无所谓,比张献忠跑的快就行。如果张献忠忽然人品暴发、愿意吸引火力拼死杀出一条血路掩护他突围,他一定不会辜负张献忠好意的。

李自成为自己的想法感到羞愧,随后他想到张献忠也是这样想的,很快便没有了负罪感。

说实话,李自成一度很讨厌张献忠:走和他一样的路,抢了他的兵源、粮草、客户、风头,一起打野、打草谷时还会抢人头,分赃不均严重影响了双方的感情。

曾经多少次,李自成脑中一直回想着《八大盼》,其中的最后一盼好像是“死同行”什么的。现在大家都要死了,恩怨情仇一切都该消了。

属下的到来打断了李自成走神,给他报告了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坏消息是粮食吃光了,以后只能吃牛粪了,好消息是这座山里遍地牛粪,管饱。

李自成有些吃惊,一脸错愕看着下属。

下属见李自成回过神来,赶紧解释说这只是个冷笑话,用来缓和气氛的,随后才正色报告:“确实是一好一坏两条消息:好消息是朝廷忽然停止了进攻,围而不攻,退避三舍,给了大家喘息之机;坏消息是的朝廷亡我之心不死,改变了战术,由杀人转为诛心。”

李自成很厌恶下属这时候抖机灵,没点眼力价,不过当下顾不上这些,赶紧喝问下属怎么回事。

原来,朝廷忽然停止了攻打,放回一些降卒传话:自古官逼民反,错在个别干部,乱民也是民,情有可原,只要大家愿意投降,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朝廷这里网开三面既往不咎,尽快投诚前途光明,顽抗到底死路一底。

这是一记猛药,也是一招妙手,直击民军灵魂的最薄弱处。本就人心惶惶的闯军纷纷私下讨论朝廷是真心还是假意,开始时好友间悄悄商量,后来乱哄哄大面积公开讨论。

大家没有战略眼光,不懂大势大局,但懂生活原基本常识:活的总比死的贵,比如买鱼买鸡时便是如此,哪怕蔬菜瓜果也是新鲜的贵。依此类比,相对于杀死大家,朝廷肯定喜欢招安,用来补充兵源、差役苦力、种地屯田什么的,总之招安收编最符合朝廷利益。

很快大家达成了共识:朝廷是在真心招安。

这次攻心战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本来准备殊死一博闯军忽然发现并不一定要跟李自成一条道走到黑,思想一转黄金万两,康庄大道就在脚下,与李自成尽快割裂才是最佳选择。

朝廷来这么一出,闯军的心里防线终于崩溃了,意志瓦解了,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许多平时穷凶极恶、嘴硬如铁的狠角色这时也忽然怂了,嘴里咕哝着“便是我,也要投降了”,甚至有的人热泪盈眶,夜不能寐,迫不急待要投降。

李自成暗骂崇祯阴险,年纪轻轻便一肚子坏水:先将大家逼入绝境,再祭出招降大招,一软一硬,有进有退,便如掰铁丝,左一下右一下便很快能掰断。

若是朝廷想要硬干,李自成不妨见招拆招,恶劣的天气、复杂的地形、不利出兵的黑道日对朝廷也一样不利,他完全可以利用阴雨连绵和山高林密让朝廷见识一下什么叫作水火无情,什么叫作草木皆兵。

现在朝廷跟李自成玩阴的,暗中递刀子捅他的软肋,让他干着急没办法,一直提着的心总于死了。不需要想着如何化解朝廷的攻势,因为没法化解,朝廷招安是真心的,大家的理解也正确的,事情明摆着,继续洗脑不是当大家白痴,而是自己白痴,没有这么硬洗脑的。

不怪自己无能,只怪敌人狡猾,李自成含辛茹苦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队伍瞬间便要土崩瓦解。

但是,无论形势多恶劣,李自成的选项中仍然没有投降。不是他觉悟高、骨头硬、原则强,还是那个无趣的原因:屁股决定脑袋,利益决定选择。

朝廷一向优待俘虏缴枪不杀,大门常开欢迎大家进来,但绝对不允许大家像兔子一样跳来跳去进进出出,更不是什么人也能宽恕,“胁从不问,首恶必办”的基本原则一直在坚持。

李自成显然是首恶,造成的经济破坏掏空了帝国的身子,上万条性命累累血债,罄竹难书。如果这样的恶人都能加官进爵,让那些守法的公民、苦读的学子、奉献的韭菜、为国捐躯的兵士情何以堪。

即使朝廷屈法申恩吞舟中漏,也不会慷慨到让李自成继续掌握庞大的军队——那不就白招安了吗。到时必然会架空李自成,而没有了爪牙的李自成只能由人拿捏,什么结局得看崇祯的心情。

再退一步讲,即使不被朝廷拿捏,李自成也风光不再,别人投降“累官故不失州郡”,而李自成最好的情况是“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这不是李自成想要的生活,当年的窝囊生活已经过得够够的,他情愿死也不想再窝囊下去。

李自成不是轻易服输的人。匹夫被逼到墙角尚能伏尸二人、流血五步、血溅三尺、天下缟素,何况李自成还有数万大军,真要爆发出来,谁敢说他不能创造奇迹?置之死地而后生,濒临绝境才能逼出潜力。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才是困兽犹斗,这才是亡命之徒,世间没有什么必死之地和必死之局,一息尚存绝不放弃。

不过李自成只是胆大心细,而不是没心没肺,他也是人,也怕,也累,这些年他拼命打天下过程更多时候是在拼别人的命,真拼自己的命他也肝疼。有多少次,李自成也想过从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最稳妥的方法自然是俯首称臣争取宽大处理,何必太为难自己,何必总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过日子,退一步海阔天空。

不过话又说回来,李自成实在不甘心,意难平,一个曾经高高在上的人忽然间一无所在,看人脸色行事,情何以堪。打工哪有当老板爽,这辈子是不可能打工的,做生意又不会,唯一的出头之路只能是造反。

是该拼力一博、富贵险中求、还是躺平摆烂听天由命?李自成的目光看向了眉目如画、身段婀娜、在败局乱军中仍保持风姿的巧儿。

一般情况下,作为军人和领导,李自成不会和巧儿商量军国大事;作为男人,李自成不需要女人来安慰和肯定,也不想让巧儿担心,更不想让巧儿看见他脆弱无助的一面。

但是今天,李自成忍不住要跟巧儿唠叨唠叨,一方面是夫妻一体,生死大事面前应该尊重巧儿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另一方面,李自成有着强烈的倾诉欲望,再这么憋着他会分裂和爆炸的;此外还有一点,巧儿是个有主意的人,听听巧儿的建议没坏处。

当然,李自成决心已下,不是让巧儿帮他拿主意,听巧儿的建议只是想从中看到巧儿的态度,想从巧儿这里得到精神和感情上的支持。

巧儿是个聪明的女人,她明白形势,明白男人,知道李自成的压力与纠结,知道李自成想要什么,知道李自成咨询的目的。她不想成为李自成的负担,不想让李自成为她而分心,于是没有画蛇添足故出聪明卖弄才情提什么建议,只她隔着时空向林妹妹借了一首诗,莺声燕语念给李自成: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勿以妾身为念!妾身愿与你死在一起!

几句话差点让李自成感动哭了,娶妻如此,夫复何求,就一句话便值十八万!

同时这句话也点燃了李自成,不能让自己的女人比下去:一个女子尚且如此刚烈,七尺男儿又有何惧哉?崇祯小儿,老子陪你玩到底!困兽犹斗,穷寇莫追,真把老子逼上绝路了,老子死也要滋你一脸血。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