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与阿芳有了不寻常的一顿酒后,高云看在当年有亏于同学张胡军的面子上,确定要帮阿芳一把,也就真的将杨智勇的事当了真,帮助引荐了一些关系,至于成不成,那得靠杨智勇自己的本事了。“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杨智勇岂能错过这样的机遇,使尽百般手腕顺利的打进了商业大厦的工地。“智勇建材”的牌子一下子窜红了,正如杨智勇所预料的那样,一夜之间腰缠万贯成了名人。也是他经济头脑发达,在建材上掘得第一桶金后,看中房地产业是个暴利的新兴行业,马上投资到开发商品房和沿街店铺。短短几年,房价大涨,杨智勇赚了缸满钵满。这中间,哪条街要改造,哪个地块要拆迁,杨智勇总比别人消息要灵通一些,所以出手要比别人要早要快。
现在杨智勇是财大气粗,小的项目已不入他的眼了,一动就是大手笔,在临县城三公里的地方圈了几百亩土地准备建别墅群。阿芳则随兄弟的发迹也抖了起来,承包了“山海大酒店”,当上了真正的老板娘。你道一家在平海县城数一数二的大酒店,怎么就说倒就倒了呢?原来“山海大酒店”的宋总做事精明、做人高调,店内的卡拉ok生意兴隆,难免出现一些“捣糨糊”的人和事,宋总只顾赚钱,听这任之,以致出了格被查处,还好宋总没有进去算是幸运的,但这店是玩不下去了,真的“送终”了。酒店又重新改造装修过,也改了名,现在叫“港澳宾馆。”这里现在白天宾客如云,晚上更是灯红酒绿,成了县城里最齐全、最豪华的餐饮、休闲、娱乐场所。
高云发福了许多,挺胸凸肚,一副老总的模样。
万物欣欣,花团锦绣,又一个蜂飞蝶舞良辰美景。
这天高云办公室来了个不速之客。双方见了面都很惊讶对方的变化。这是一直没怎么联系的陈亚东来了,要不他先自我介绍,高云是无论如何想不出这个有点面熟的人是谁。陈亚东也是同样,要不是有思想准备,即使对面相遇,也决不相信这就是当年的高云。岁月的风霜改变了人的容颜,步入中年的都胖多了,尤其是陈亚东,原来瘦得像猴精的人现在已大腹便便,西装革履,活脱一个上海滩上小开的模样。
陈亚东现在自己有了家公司,号称“东亚贸易总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他自己说,除了军火不卖、毒品不贩,什么生意都做。他从苏志超那里知道了原来一起下乡的老伙伴高云,现在在平海已算是个人物了,就想把生意再扩展开来,这次特意过来联络感情,同时想看看有什么商机可以利用。
见到曾一起同甘共苦过的老下乡学生,高云十分感慨,热情的沏茶递烟,聊起往事,又把一班好友召集起来共进晚餐。
席间,陈亚东询问起城建上的工程,高云不解的问:“老兄不是做贸易生意的吗?怎么也关心起工程来了?”
陈亚东解释说:“这几年生意场上打了几个滚,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认识的朋友中有不少人说,这几年城建上动作大,城建工程中尤其是行道彩砖、绿化苗木用量较大,我也专门请了这方面的人才,想转行。所以特意过来,请老兄帮看看有没有适当的项目。”
“这几年的城建工程量是大,只是许多项目都有老客户在做,现在又是要招标的。不是我不帮老战友,这事不好办嘛。”这些年陈亚东听多了这种推诿言词,对这些商场上的人的心思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这次前来只是打个前站探探虚实,头一次见面所以也不再多说,转而聊起了风花雪月。
过了半个月,陈亚东邀请高云去上海他的公司考察并小聚,七转八拐的在一个小弄堂里才找到了上海“东亚总公司”。已近中午,陈亚东请高云一起去饭店吃饭。陈亚东乘的是辆“奔驰”车,要说陈亚东也并无实力买奔驰的,但上海人门槛就是精,看车不看人,见到开奔驰的都当成大老板,陈亚深喑此道,花了普桑的钱买了辆二手奔驰,在外充大老板。高云乘的是“桑塔那2000”,高云的驾驶员是小徐,小徐不认识去饭店的路,陈亚东却非要让高云他们走在前面,宁可自己用手机指挥。见高云他们前面走了,陈亚东才对自己的驾驶员说,晦气,开了个桑车还想跟在阿拉后面!原来上海人叫桑塔那为桑车,跟这个“丧”字说出来是同音的,前面奔驰后面桑塔那,二车头一个字合起,正好是个非常不吉利的词。说实话,许多字号、名称甚至人的名字取得确实也真的不像话,说出来叫人好难堪。
酒足饭饱之后又活动了一下,领略了大上海十里洋场的繁华,享受了一番大上海娱乐业的高挡服务,让高云这个“乡下人”着实开了把洋荤后,看看时间不早了,高云起身告辞。想自己还有那么长的一段路要赶,就过来跟陈亚东打个招呼,说你慢慢休息吧,我就先走了。陈亚东见高云执意要走,也不坚留。送走了高云,陈亚东回头想想总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想了半天猛然想起,原来是高云临走的那句话“我先走了”,陈亚东吐了口唾沫,想今天真晦气。在上海人口中,人死了就说是“走了”,台湾老板更讲究这一套,陈亚东生意做多了,交往的酒肉朋友也多,什么风水、忌讳也多了。还好,这是高云说的,与自己无关,陈亚东这样想着,也就把这事放在一边。
高云考察完毕后不久,县里城建绿化工程要发包了,高云把消息告知陈亚东,“上海东亚贸易总公司”顺利成了中标人之一,打开了平海县工程的第一个口子,继而在以前呆过的蒋庙镇、县经济开发区的道路绿化工程也逐步纳入了陈亚东的囊中,陈亚东的生意也就越发红火了。
人们常说什么“官场得意,情场失意”或者“官场失意,情场得意”这样的话,似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高云自打从回到平海起,一路上都是顺风顺水,所有的机会都给了他,他呢,也抓住了所有机会。不是他特聪明,也不是他如何的才华出众,这不得不让人相信“命运”二字,运气来时推也推不掉。简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只是高云在外风光无限,可家里也不知怎么的总是不太平。杨莉莉总是缺钱花,整天向高云要钱。这女人,什么都贪得无厌,总有买不完的首饰、衣服、鞋子;总有种种推不掉的理由去花钱,什么美容、旅游等等,烧钱像流水似的毫不心痛。高云几次和她吵翻想离婚,但以前是在接工程、做工程的忙碌中,有所顾忌而搁着。现在拖了那么多年更是离不了了。高云几次试探杨莉莉的口风,说这样二人只有夫妻的名没有夫妻的实,还不如分手吧,可杨莉莉就是吃定了高云,说什么也不肯离婚。杨莉莉可有自己的打算,背靠高云这棵大树,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生活自由,衣食无忧,真的离了婚,那来钱养活自己?就知道高云不敢提出来跟自己离婚,乐得潇洒一番。“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杨莉莉看来及时行乐才是硬道理,不要到了背驼眼花时再后悔白活了一生,那就来不及了。二人的关系就这样一来僵持着,高云也想不出好办法,有时想想还是封建社会好,没有孩子是犯了“七出”的头一条,一封休书就可把杨莉莉打发回娘家,可现在是新社会了,高云对此竟束手无策,也不知别人是怎么处理这种事的?问又不好问,网上也查不到,只好自己给自己安慰,“船到桥头自会直”,走一步看一步吧。
杨莉莉的父亲终于灯油枯尽了,料理好后事,志英见杨莉莉还是有点落落寡欢,以为她还未从伤心中走出来,就提议一起去香港旅游。
从香港回来了,回到家,依然是冷冷清清的孤家寡人,整理梳洗再美美地睡够了,看看天色已渐渐暗下来了,此时正昼夜交替,朦胧时分,杨莉莉百般无聊,走出家门,到街上闲逛,一边走一边想着心事,正想着去哪儿消磨时间,和一个撞了个满怀,杨莉莉被吓的不轻,正要拉下脸骂人,谁知竟是熟人,原来撞上的是小姐妹、老同学张素英。已很长时间未见面了,张素英也很惊讶,把要找儿子的事也忘了,说真的巧了,热情的拉住杨莉莉说长道短的。杨莉莉显得有点心不在焉,随口敷衍了几句;见杨莉莉冷漠的神情,张素英到了嘴边的话只能收了回去,心里直觉得杨莉莉当了老总太太高傲得紧,飚劲十足,也就识趣的道了声再见。杨莉莉一则心里有事,二来确实对张素英有看法,读书时是好朋友,现在毕竟地位相差太大,早已没了共同语言;又想起当年同住一个楼梯间,她们发生的事直接影响到了自己。人呢,都是一样,往往从不想自己做错的事自己有什么责任,反而认定都是别人害的。因而,杨莉莉对张素英也就没好脸色了。
儿子没找着,还受了一肚子气;江建民出去了也还没回来,看看天已黑了,张素英只好打发伙计先回去,自己守在店门口等他们爷儿俩回来。
自打农机厂破产后,张素英就跟着江建民租房开了个修车铺。当初依张素英的意思,该开个小吃店,人活着都要吃的,开个小吃店本又小又稳当,只要价廉物美就不愁没生意。但江建民不肯,他是搞技术出身的,不肯放弃专业,开厂没本钱也没业务,就决定先开个修车铺,好歹也算是个技术活。开始修修自行车,后来助动车、摩托车多了,就改行修机动车了,虽说风风雨雨、满身油渍的人挺辛苦,但几年下来,江建民手艺不错,收费公平,倒也信誉很好,生意兴隆。扩大了店面,先后收了不少徒弟,他自己早就不动手了,每日在店里承揽业务,跑跑配件,修车的活全交给了徒弟们在做;连张素英也只是负责收收钱,照看店面,俨然是个老板娘了。只是儿子太淘气,放了学瞅着父亲不在老是溜出去玩,张素英也管不住。眼见现在汽车多起来了,江建民又动脑筋想修汽车,学也学过了,就是还没落实资金、场地和客户,没能动起手来。
今天江建民是骑着一位顾客的摩托车出去的。那客户说这车上次在江建民这修过,原来的问题解决了,但又出新问题了,现在四十码后再加油门速度上不去不说还老熄灭。江建民的二个徒弟检查了半天也没找出毛病,二年没亲自动手的他只好自己上阵,重新给拆了开来整修,又更换了空气滤清器和油管。再重新装好,这不,天已有点晚了,客户说好明天要来取的,江建民急急地开着试车。城里的道路窄小人多,速度不能上去,一直到郊外才能拉起速度来,试了几圈,感觉满好,问题应该解决了,这才轻松的开回来。追逐着越显越深的暮色,裹着初冬阵阵的寒意,穿过华灯初上的街市,一阵香味扑鼻而来,多么熟悉的烤红薯的香味,从路边拐角的一辆人力三轮车上飘来,一个外地民工打扮的中年人,迎着瑟瑟的寒风,在大油桶改装成的炉子边,大声吆喝着“红薯,烤红薯了,一块钱一个——”。江建民不由自主的在摊位边停了下来。红薯,烤红薯!多么香甜而苦涩的回忆,宛如这暮霭中的薄雾,层层叠叠又丝丝缕缕的连绵,那首儿时的童谣“人吃山薯狗吃屎,想想滋味差不多”,清脆的童声,香甜的记忆,反衬出当年百姓的艰辛,无奈的生活,曾伴随江建民度过了无数个日夜。
红薯,在本地被称作是“山薯”,记得曾看到有介绍,忘了不知是明朝还是清代,是广东率先从番邦(海外)引进,故又称番薯,进入中国后,因其产量高、适应性强、可作蔬菜又可当主食而受到了当时政府的大力推广,以至于全国各地都有它的影子,也确实解决了不少平民百姓的粮荒,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才逐渐退出粮食行列。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