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二十四监

换源:

  锦衣卫正在进行内部整顿,暂时无法执行任务。但朱由检并没有停下脚步,他手中还掌握着整个内廷的力量。这套独立于外朝的系统,让他可以不受文官集团的掣肘。正是内廷的存在,才让明朝的皇帝能够随心所欲地行事——想炼丹就炼丹,想不理朝政就不理朝政。

即便文官权臣掌控了朝廷,皇帝也还有另一套机构可用。这就像清朝的军机处,只是明朝的内廷还没有军机处那样彻底垄断权力。朱由检登基后,很快就摸清了这套系统的底细。明朝的内廷机构共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

这些衙门的首领大多是太监,但下面办事的人却不全是。比如兵仗局、银作局等八局,就有大量工匠在做事。清朝时有人说紫禁城内有十万太监,这明显是把这些工匠也算进去了。朱由检掌握的数据显示,宫里的太监宫女加起来只有五万左右。经过两次清洗后,现在只剩不到三万人了。为此,他还下旨今后不再招收新太监。

在朱由检看来,宫里根本不需要这么多太监。既然八局有工匠在做事,很多工作完全可以让正常人来做。就算有些地方不方便用男人,民间能干的妇女也多的是,不比太监差。太监这种存在,纯粹是多余的。朱由检决心要在他手上终结太监干政的传统。

不过,内廷二十四衙门这套机构他是不会放弃的。这是皇权对抗相权最重要的筹码。虽然朱由检看过这些衙门的账目,但还没实地考察过。他的一些计划需要依靠这些衙门来实现,所以必须亲自去看看。

若愚,你带路,朕要去看看二十四衙门。朱由检对刘若愚吩咐道。

刘若愚立即通知各衙门准备,然后安排仪仗迎接皇帝。因为是在宫里,仪仗很简单,只有一辆马车和一些侍卫、宫女、太监。朱由检也没计较这些,皇帝该有的排场还是要有的。

上了马车后,朱由检却在想:什么时候能把欧洲的四轮马车引进中国?现在的两轮马车太小了,坐两三个人就满了。他以后要做的事,两轮马车根本不够用。不过眼下最重要的还是先解决财政问题。先弄钱要紧,马车的事可以往后放。朱由检很清楚轻重缓急。

第一站是十二监中的司礼监。朱由检对这里很熟悉,但还没实地看过。司礼监规模很大,有很多秉笔太监,位于皇宫东北角。二十四衙门大部分都设在那里,因为地方宽敞。

明朝的奏章流程是这样的:内阁的奏章先经过通政司,然后送到司礼监,由司礼监转呈皇帝。皇帝批阅后,会对内阁提出的处理意见做出最终决定。但以前的皇帝常常偷懒,这个权力就落到了司礼监手里。

朱由检虽然厌恶太监干政,但现在不打算改变这个制度。他很清楚权力平衡的重要性。如今文官势力太大,不能再给他们更多权力了。司礼监的权力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皇帝勤快,司礼监权力就小;皇帝懒惰,司礼监权力就大。这个设计很巧妙,确保皇权不会旁落。在没有更好的制度前,朱由检决定维持现状。

十二监中最重要的两个是司礼监和御马监,其他都是具体办事的部门,地位不高。御马监离宫城更近,南面有个大草料场,平时用来储存草料,有时也当练兵场用。

御马监的职责很多:管理宫里的马匹牲畜、采购草料、管理皇家牧场、经营皇庄和皇店,还掌管四卫营和勇士营两支禁卫军。因此规模很大,人员也最多。刘若愚以前在这里当过佥书,对这里很熟悉,一边带路一边讲解。

皇帝突然驾到,御马监顿时乱作一团。太监们慌忙出来跪迎,值守的禁军也列队接受检阅。这是朱由检特意要求的,他想看看这支禁军的真实水平。

除了值班的,所有在宫里的禁军都被掌印太监涂文辅召集到草料场操练。通过刘若愚的介绍,朱由检了解到:禁军最初是由从草原逃回来的汉人组成的。这些人身体强壮、意志坚定,又无牵无挂,是最理想的兵源,所以叫勇士营。

但后来逃回来的人越来越少,兵源不足,只能从京城良家子弟和周边卫所余丁中招募。在之前的中宫案和王体乾清理宫中的行动中,这里也是重点整顿对象。不少士兵被发现给各方势力传递消息,被抓的被杀的都有。

三千人的操练场面看起来很壮观。在将领的指挥下,士兵们不断变换阵型。但朱由检一眼就看出这些都是花架子。虽然他不懂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军事知识耳濡目染。这些阵型在实战中能有多大用处?他很怀疑。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