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年号崇祯

换源:

  新皇即将登基!

华夏自古以来皆是政治至上,此刻先帝骤然驾崩,重中之重无疑是新皇的登基大典,其余诸事皆需置于其后。

然而,在这盛大的登基大典举行之前,皇位继承人需与群臣会面,并举行一场至关重要的会议。

此会意义非凡,所涉主题众多,例如庄重宣读先帝遗诏,精心确定新的年号,严谨敲定登基的具体时间以及详细的程序流程等等。

朱由检轻轻揉了揉略显疲惫的脸庞,努力振作起精神,他深知自己必须在即将到来的群臣面前留下良好的印象,绝不能让群臣轻视。

只是当他起身之时,却一个踉跄,原来是久坐于此,双腿已然麻木。

王承恩见状,赶忙过来蹲下,悉心为他揉腿,同时不住地叮嘱道:“殿下马上就要登基了,务必时刻注意自身形象,万不可让朝臣们耻笑。”

“大伴,我知道了。”朱由检微微一笑。

“殿下可不能再自称我了,登基之后要称朕。”

“嗯。”

两人缓缓前行,轻言细语地交流着,那殷切的叮嘱声在耳边回荡,让朱由检不禁深深感慨,明朝皇帝重用太监实非毫无缘由,就连自己这二世为人,都忍不住对贴身太监心生好感,更何况那些自幼长于深宫之中的小皇帝。

很快,巍峨壮观的皇极门映入眼帘,朱由检稳步走了进去。在另一位太监的引领下,他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金台,安然坐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上。

“你叫什么名字?”朱由检好奇地询问道,只见对方身着一身高品太监服饰,其品级甚至比王承恩还要高,显然在这皇宫之内的地位颇高,说不定便是某个监的得力搭档。

“臣叫王体乾,添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中年太监谄媚地笑着答道:“皇爷爷的登基大典便是由臣负责。”

听到这,朱由检不禁多看了对方一眼,竟是司礼监掌印,而且负责登基大典,显然此人深谙诸多事宜,否则难以担当此任。只是这个名字于他而言极为陌生,他对于明末的太监并非了如指掌,仅仅知晓一个魏忠贤,还有眼前这位忠诚的王承恩。

之所以对这段历史略知一二,也是因为其充满了诡谲神秘且饶有趣味,公众号时常推送相关文章,故而看多了多少能知晓一些,但诸多人名却是难以牢记,记也只是记住几个声名显赫的,显然,王体乾不在其列。

想了想,他微微低下头,向对方仔细交待了几句。王体乾听后,先是面露惊讶之色,随后便拼命点头,满口答应下来。

对他来说,具体去干什么压根就不重要,唯有新皇帝需要自己那才是最为关键的。

这一波,王体乾稳了!

朱由检并不知晓的是,在历史上的崇祯,由于其内心对太监极为厌恶,所以在登基之时,直接就将王体乾给驱逐了出去,最终致使登基大典无人指挥调度,根本没人清楚究竟该如何进行,由此闹出了众多的笑话。

待他在金台上安稳坐好之后,廊外那些有资格的朝臣陆陆续续地进入殿内,而没有资格的则继续站立在门外。这是新皇登基之前的朝会,正因如此,这些官员并未依照往常的惯例,去右顺门的偏殿等候。

大礼参拜完毕之后,群臣纷纷起身,神色肃穆地站立着,朱由检的目光从左扫到右,仔细地打量着下面的群臣。

皇极门的内廊面积并不大,只有身着绯红色公服的大官才有资格站在这里,得以躲避风雨,而众多品级不够的官员,只能站在廊外,于露天之中参与上朝。

还好当下的天气算不上寒冷,也没有刮起大风和下起雨来,不然这早朝进行得简直就是一种受罪。

廊内,官员们依照文左武右的规矩分别站立成班,旁边还有负责纠察的御史,专门监管着早朝的纪律。

武官队列首位站着的应当就是英国公张维贤,他身为武臣,亦是勋贵之中地位最为尊崇的,通常情况下都是由他位列首位。他生得极好,那三寸长须看上去很是威风凛凛,相貌堂堂,一副极其正派的模样。

至于文官队列首位的,理应是首辅,然而朱由检却并不认识,感觉相当陌生。

“这是内阁首辅黄立极大人!”王承恩头脑非常灵光,瞬间就看出了他心中所想,赶忙附在他耳边轻声说道。

黄立极?朱由检嘴中念叨这个名字,然而思索再三,他对这个名字还是一点印象都没有。能做到内阁首辅,不可能在历史上籍籍无名,只能说没有什么出众的事情,让人无法记住。

但,绝不容小视。

很快,遗诏宣读完毕,众臣行跪拜大礼。

“参见信王殿下!”

由于并未登基,朱由检虽然代行皇帝大权,但称呼还是不能叫皇帝,只得以信王代称,想要改口,得等到举办登基大典之后。

“殿下,这是臣等拟定的年号,请殿下定夺。”

宣读完遗诏,君臣见面,过了遍程序,算是承认朱由检的法统,随后,首辅黄立极出班,奏报年号。

王承恩下去将题本接了过来,然后拿给朱由检过目,他大致扫了一眼,略过前面一大堆骈四俪六的文言文,直接看向后面,找到了备选的四个年号。

乾圣,兴福,咸嘉,崇贞。

这几个年号乃是内阁早就精心准备好的,早在天启帝召信王进宫之时便已备下,以防出现任何不测。毕竟凡事有备方能无患,倘若真等到皇帝驾崩之后再来临时准备,难免会出现诸多纰漏。

阁臣皆是从那惨烈无比的科举之中一路拼杀出来的,而且通常都在一榜、二榜之列,否则绝不可能升任阁臣,甚至出任首辅之职。他们经过仔细琢磨定下的这些年号,不论是其中蕴含的寓意,还是读音、字形等等方面,都堪称上乘。

朱由检快速扫了一眼,目光依次缓缓划过这几个年号。

乾圣,乾为天,圣则神,这个年号诚然极好,然而历史上的崇祯帝却觉得此年号太过高大上,自觉难以承担得起,因而选择了放弃。

兴福,寓意着中兴福泽,这显然是有着中兴之主的预兆,崇祯帝觉得自己没有这般厉害,自认做不了刘洵、刘秀那样的中兴之主,同样选择了放弃。

咸嘉,咸字右边有个戈,崇祯认为,自己的国家已然兵乱四起,若再选用一个带有兵戈之意的年号,岂不是意味着战乱永无平息之时,于是也选择了放弃。

崇贞,后来被改为崇祯,崇,有着高大之意,祯,代表着吉祥吉兆,又谐音“重振”,正因如此,否决了前面三个年号的崇祯帝,最终选定了这个。

这便是历史上崇祯年号的由来。

但作为一个穿越者,不论是为了自身的性命、荣华富贵等私人利益,还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汉人的命运,都势必要改变这已然倾斜的大势。

“就选崇祯!”朱由检重重放下题本,掷地有声地说道。

其声音朗朗,咬字清晰,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在殿内特殊的构造之下,那声音不断回荡,让原本暮气沉沉的群臣徒然精神一振。

“是,殿下!”黄立极受此影响,也大声应道,随后身子一躬,迅速退回朝班当中。

年号确定了,接下来便没有朱由检什么事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