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手捧着那份匿名方案,脚步都带着几分飘忽,直奔养心殿。
他的心,比殿外初升的朝阳还要火热几分。
朱小由刚用完早膳,正翻阅着一份关于京营操练的奏疏。
“陛下,大喜!”
王承恩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将那几张略显陈旧的纸张呈了上去。
朱小由放下奏疏,略带一丝讶异地接过。
纸张入手,带着南方特有的潮湿气息,还有一股淡淡的墨香。
他的目光扫过,起初还带着几分随意。
渐渐地,他的眉头微微蹙起,随即又舒展开来,眼中闪过一丝惊异。
“分段转运,责任到人……”
“沿途广设驿站……”
“统一车辆规格……”
“发展内河船运,水陆联运……”
朱小由的呼吸,不自觉地放缓了。
他一行行看下去,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极有韵律的轻响。
殿内,只剩下纸张翻动的微弱声音。
王承恩屏息凝神,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紧张地观察着陛下的神情。
终于,朱小由将方案轻轻放下。
他长长地吁出一口气,脸上露出了难以言喻的赞叹。
“妙啊!”
“这思路,简直是……天马行空,却又脚踏实地!”
他看向王承恩,眼神中充满了兴奋。
“这简直就是一套完整的现代物流体系构想!”
“此人,朕必须见!”
朱小由猛地站起身,语气不容置疑。
“立刻!不惜一切代价,找到献策之人!”
王承恩心中一块大石轰然落地,狂喜涌上心头。
“奴婢遵旨!”
他深知,这份方案的分量。
赵靖忠的锦衣卫,如同嗅到血腥味的猎犬,迅速行动起来。
线索,直指扬州。
数日后,扬州城内一处不起眼的民宅。
一个身着青布长衫的中年文士,正对着一幅残缺的舆图凝神苦思。
他便是徐光启,一个屡试不第,却胸怀丘壑的秀才。
此刻,他因性格耿直,不善钻营,在当地颇受排挤,日子过得有些清苦。
门扉被轻轻叩响。
徐光启放下手中的炭笔,起身开门。
门外,几名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锦衣卫,神情肃然。
为首的锦衣卫百户赵铁柱,声音还算客气。
“徐先生,奉陛下旨意,请您即刻启程,入京面圣。”
徐光启微微一怔。
他打量着眼前的阵仗,心中虽有波澜,面上却不见丝毫慌乱。
他只是平静地拱了拱手。
“草民遵旨。”
紫禁城,乾清宫偏殿。
徐光启第一次踏入这权力中枢,却无丝毫局促。
他身形略显清瘦,目光却炯炯有神,透着一股读书人的执拗与清明。
朱小由端坐御座,饶有兴致地打量着这位民间奇才。
“你便是徐光启?”
“草民徐光启,叩见陛下。”
徐光启的声音平和,不卑不亢。
“平身。”
朱小由抬了抬手。
“你的那份物流方案,朕看了,很不错。”
他直接切入主题。
“朕想听你详细说说,你的‘水陆联运、节点仓储、信息调度’,究竟是如何构想的。”
徐光启深吸一口气,开始侃侃而谈。
他没有引用深奥的典籍,也没有华丽的辞藻。
他只是用最朴素的语言,将一个个精妙的环节娓娓道来。
从江南的水网密布,到北方的陆路通途。
从货物的集散分拣,到仓储的标准化管理。
再到信息传递对于整个物流体系调度的重要性。
他的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仿佛在他脑中,早已演练过无数遍。
朱小由听得入神,时而点头,时而蹙眉深思。
王承恩侍立一旁,越听越是心惊,对这位秀才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然而,当徐光启阐述完毕,殿内却并非一片赞同。
户部尚书倪元璐率先出班,眉头紧锁。
“陛下,徐先生此策,听来确有新意。”
“然,其构想过于庞大,所需耗费的人力物力,恐怕是天文数字。”
工部侍郎李邦华也附和道。
“况且,这统一车轨,广设驿站,改造河道,皆是前所未有之举。”
“恐被斥为奇技淫巧,不合祖制,引来非议啊。”
几位老成持重的阁臣,也纷纷表达了类似的担忧。
他们并非有意刁难,而是出于对国家财力与传统观念的顾虑。
一时间,殿内气氛有些凝重。
徐光启立于殿中,面色平静,并未争辩。
他知道,任何革新,都会面临质疑。
朱小由的目光扫过众臣,嘴角却勾起一抹自信的笑容。
他朗声道:“诸位爱卿所虑,朕明白。”
“然,时代在变,我大明亦要求变图强!”
他看向徐光启,眼中满是欣赏。
“徐光启,非但不是奇技淫巧,反而是经世济国之大才!”
“此策,若能功成,必将成为我大明腾飞的血脉!”
朱小由的声音斩钉截铁。
“朕意已决!”
“即刻起,任命徐光启为‘皇家物流规划总顾问’,品秩暂定正五品,协助东厂物流公司CEO王承恩,推行此策!”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秀才,一步登天,竟被委以如此重任。
那些守旧大臣,面面相觑,一时语塞。
朱小由并未给他们过多反应的时间,继续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此事,便先从京畿地区以及运河沿线开始试点。”
“王大伴,徐先生,你们二人即刻拟定详细章程,着手改造现有运河,设立标准化的码头与仓库。”
王承恩与徐光启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兴奋与决心。
“奴婢(草民)遵旨!”
王承恩对徐光启的态度,已然从最初的审视,变为了由衷的钦佩。
他深谙官场权谋,却对这等实务技术一知半解。
徐光启的到来,无异于雪中送炭,如虎添翼。
一个懂权谋,一个懂技术。
两人一拍即合,迅速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之中。
他们调集工匠,勘测地形,规划路线,整合资源。
一时间,京畿左近,运河沿岸,处处可见忙碌的身影。
温体仁先前推行的绩效考核制度,此刻也派上了用场。
朱小由下令,将各地驿站、码头的货物周转效率、破损率、以及客户满意度等指标,纳入考核范围。
这无形中,也为新物流体系的推行,增添了巨大的助力。
而朱小由自己,则在夜深人静之时,悄然启动了他的“秘密武器”。
那块神秘的黑色石板,再次浮现出复杂的脉络与光点。
他将徐光启初步规划的路线图、仓储布局输入其中。
石板之上,光影流转,模拟着不同方案下的物资流动效率,清晰地显示出各个节点的瓶颈与优化空间。
第二日,当徐光启呈上经过深思熟虑的优化方案时,总会惊讶地发现,陛下不经意间提出的几点“随想”,竟与他冥思苦想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甚至更为精妙。
这“神启”般的指点,让徐光启对这位年轻帝王,更多了几分敬畏。
短短月余,试点区域的物流网络初具雏形。
第一批通过新体系调拨的漕粮军需,顺利抵达京师。
统计结果出来,物资运输的整体效率,竟然提升了足足三成!
损耗更是大幅降低。
消息传来,朝野振奋。
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随着运输网络的扩大,货物种类与数量的激增,各个节点之间的信息传递,开始出现明显的滞后。
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延误或意外,往往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统一调度。
这日,朱小由看着沙盘上代表着物流节点的棋子,眉头微蹙。
他摸着光洁的下巴,陷入了沉思。
“信息传递……”
“或许,朕可以搞个大明版的‘烽火快递’?”
“或者,‘飞鸽电报’?”
一个更为大胆的念头,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形。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