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三年腊月初七,东京城飘着细雪。
李逵攥着油布包的密信,蹲在朱雀桥边的暗影里,望着汴河上冻裂的冰块随波沉浮。怀里的酒葫芦早已空了,喉间却泛起比冰雪更冷的腥甜——两个时辰前,他亲眼看见宋江将那碗御赐鸩酒推到唇边时,手背上的老年斑在烛火下抖得像秋风中的枯叶。
“铁牛,去李师师那儿......”宋江的声音混着血沫,“就说哥哥......悔了。”话音未落,房梁突然传来瓦片轻响。李逵本能地抄起板斧,却见窗纸上映出灯笼光晕,“枢密使”三字在雪夜里刺得人眼疼。他破窗而出时,瞥见童贯府中幕僚正用银镊子夹走桌上残酒,锦帕掩鼻的姿态像在嫌弃什么脏东西。
此刻朱雀坊的更鼓声敲过三更,李师师的妆阁仍亮着鹅黄纱灯。李逵摸到后巷墙根时,指甲缝里还嵌着方才搏杀时的血垢——三个蒙面人用的是枢密院特制的三棱弩,箭头淬着西域蛇毒,与当年毒杀武大郎的药粉一个味儿。他啐掉嘴角血沫,忽然想起宋江总说他“行事鲁莽”,却忘了自己才是最先学会在酒里掺药的人。
“谁?”阁楼上飘来琵琶声,弦音里藏着金铁之音。李逵抬头,见美人凭栏而立,水袖中露出半柄柳叶刀。她今日换了蜜合色云锦裙,腰间却仍系着那条褪了色的红绫——十年前宋江初进东京,正是用这红绫替她挡过金兵的流箭。
“是俺。”李逵将密信抛上阁楼,油布上的血手印在月光下像朵开败的牡丹,“公明哥哥......殁了。”话音未落,数道黑影从屋脊跃下。李逵的板斧刚劈碎第一枚飞镖,就看见童贯的贴身侍卫举着鎏金盾牌逼来,盾面上“忠勇”二字被雪水冲得发暗,倒像是“盅痈”。李师师的柳叶刀旋即出鞘,刀刃却在触及密信的瞬间顿住——她看见信封火漆印上的“替天行道”四字,正被血渗成暗红。
“信里写的什么?”童贯的轿子在巷口停下,八抬大轿的轿帘掀开半角,露出半张敷着珍珠粉的脸。李逵注意到他拇指上的翡翠扳指换了新样,羊脂玉雕的牡丹花蕊里,嵌着颗米粒大的骷髅头。“不过是些醉话。”李师师将密信塞进炭火盆,火星子溅在她腕间的金镯子上,映出细如蚊足的刻字——“招安大计,早定乾坤”。这是三年前宋江托燕青送来的聘礼,当时她还以为那“乾坤”是替天行道的江湖,却不知是屈膝叩首的朝堂。
李逵突然暴起,板斧劈开盾牌的刹那,看见轿中滚出个檀木匣子。匣盖掀开时,他瞳孔骤缩——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二道金牌,每道都刻着“星夜班师”,正是当年逼得林冲吐血、杨志卖刀的催命符。童贯低笑出声,袖口滑落半卷密旨,字迹被烛火映得透亮:“宋江等贼首虽降,终是心腹大患,可徐图之......”
“原来你们早就想杀俺们!”李逵的吼声震得檐角积雪簌簌而落,他想起征方腊时,吴用算卦说“罡星照命”,却没算出张清死在乱箭下时,手里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炊饼。李师师的刀此刻架在童贯脖子上,却听见对方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说:“你以为宋江真的悔了?他那密信里,藏着梁山最后的反诗。”
炭火盆里的密信突然“轰”地烧起来,李逵看见飞灰中浮出几行字,不是“悔不该招安”,而是“替天行道尽成空,忠肝义胆喂狗熊”。李师师的指尖沁出冷汗,她终于明白为何宋江偏要选她传信——这京城最有名的歌妓,曾是徽宗皇帝的枕上人,唯有她能让这封带血的反诗,像蒲公英一样飘进金銮殿的瓦缝里。
童贯的袖口突然射出毒针,李逵挥斧挡开时,看见针尾系着的红丝线,正是方才刺杀他的蒙面人所用。原来枢密院的杀手,早就藏在李师师的妆阁附近,就等着梁山余孽自投罗网。李师师的刀已经划破童贯咽喉,却在血溅出来的瞬间,被他袖中机关射出的迷烟呛得后退半步。
“杀了我......你们也活不成。”童贯的血泡在雪地上洇开,像朵衰败的芍药,“当今圣上早就看梁山不顺眼,你们以为招安是恩典?不过是把老虎拔了牙,放进笼子里供人消遣......”他的话被李逵的板斧斩断,可那双眼睛却死死盯着炭火盆,仿佛要看穿飞灰里的字迹。
李逵忽然想起宋江临死前的眼神,那不是悔悟,是不甘。他弯腰捡起半块未燃尽的密信,看见背面还有行小字:“若铁牛见此,可去梁山泊断金亭下,掘地三尺。”李师师颤抖着替他包扎臂上的伤口,发现他小臂上的刺青“忠”字,早已被刀疤划得支离破碎,露出底下未愈的新伤——那是他昨日在浔阳楼刻的“反”字。
五更天的梆子声响起时,朱雀坊的灯笼次第熄灭。李逵背着板斧走进黎明前的黑暗,李师师站在阁楼上,望着他的背影逐渐被晨雾吞噬,像极了当年宋江带着梁山好汉们奔赴战场的模样。不同的是,那次他们举着“替天行道”的杏黄旗,而这次,李逵腰间别着的,是染了童贯血的密信残片。
汴河的冰面上,不知何时漂来具尸体,胸口插着块木牌,上写“梁山余孽”。李逵路过时踢了一脚,木牌翻面,露出背面的“招安义士”四字,被河水泡得发胀变形。他忽然大笑起来,笑声惊飞了芦苇丛中的夜枭,也震落了李师师妆阁上的最后一片雪。
这一夜,东京城死了三个人:一个是喝了鸩酒的前楚州安抚使,一个是喉咙被割断的枢密使,还有一个,是在雪地里走丢了魂魄的黑旋风。当朝阳升起时,没有人知道,梁山泊的断金亭下,正埋着十二道金牌的碎末,和一张写着反诗的血书。而李师师的妆匣里,多了半片染血的密信,那上面的字迹,终将在某个惊雷夜,惊醒整个大宋的天空。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