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在其他场合能得群臣如此关注,武媚娘心中定会豪情满溢,毕竟这是她一直追求的目标。然而此刻,群臣的目光却令她心内如焚,却又无法发作,难受至极,心底的怒火汹涌翻腾,脸色虽还平和,可眼神中不时闪过的精芒,恰似暴风雨来临前的闪电与雷鸣。
向来善于通过谈话技巧掌控局势走向,这一直是武媚娘引以为傲的能力。不论是昔日后宫争宠,还是后来借助李义府等心腹打击政敌,她从未失手。从最初的争宠对手王皇后、萧淑妃,到近期的政敌上官仪,无一不是惨败收场。但今日这一遭,不仅未能达成目的,反倒被人巧妙化解,而此人竟是她向来不重视的李显,这怎能不让武媚娘气恼万分。
李显虽是她的亲生儿子,可武媚娘对他关注甚少。在武媚娘看来,李显资质平庸,性格亦无出彩之处,简直一无是处。即便前次诏狱之事李显稍有展露锋芒,武媚娘也只当是李贤教唆所致。所以,武媚娘的布局重点始终在李贤身上,压根没想到看似无关紧要的李显会给她带来如此大的“意外”。
杀鸡是为了吓猴,在武媚娘的计划里,小宦官张德凯是那只“鸡”,李显这个她眼中不成器的儿子同样也是“鸡”。杀这两只“鸡”,旨在威慑李贤这只不听话的“猴”。这原本应是妥当的安排,若无意外,李贤这只不安分的“猴”理应消停一阵,从而为武媚娘争取到弥补诏狱一案损失、消除不良影响的时间。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本被视为“鸡”的李显毫无自觉,反倒喧宾夺主,将原本大好的局面搅得一塌糊涂,这让武媚娘如何能忍!
“陛下,皇后娘娘,老臣等惭愧啊。”
就在这诡异的寂静中,一直默默站在一旁的侍中许敬宗突然现身,躬身向高宗夫妇行礼,感慨而言。
“许相何出此言?”
武媚娘正为不知如何回应高宗的问话而犯愁,许可李显习武她不情愿,不许可又一时找不到合适理由,正左右为难。此时见许敬宗站出,心中暗松一口气,不等高宗开口,抢先问道。
“老臣以为璐王殿下所言‘我大唐周边不宁,战事频频’,确为实情。老臣等身为朝臣,不能保国安邦,竟要皇子习武卫国,实乃失职,惭愧,惭愧至极。”许敬宗不愧是三朝元老,心思敏锐,自是明白武媚娘的心思。这一番话,看似自愧,实则巧妙地堵住了李显习武的路——其言下之意,若允许李显习武,便是对朝臣无能的不满。如此大的罪名,别说是高宗这般不算英明的帝王,就算是英明如太宗,恐怕也不敢轻易承担。
“许相为国操劳,功不可没,切不可如此自责。”武媚娘心思缜密,一听便领会了许敬宗话中的深意,先是宽慰了一句,接着不等高宗说话,立刻抛出一个杀招:“陛下,妾身记得太宗在世时,废太子李承乾曾向太宗问战,太宗回曰:此非儿辈所能干预之事。这情景臣妾至今记忆犹新,不知陛下是否还记得?”
“啊,这,这……”高宗同意李显习武,本是出于爱子之心,不想拂了李显的意愿。却未料被许敬宗这么一说,竟有如此深意。当初废太子李承乾问战策时,他也在旁,自然知晓太宗确有此说。一向以孝顺自居的高宗,自然不愿违背太宗旨意,可又觉得事情或许并非许敬宗说得那般严重,一时间愣在当场,不知该如何回应。
好个狡猾的老狐狸,下手真够狠的!李显深知许敬宗难缠,却没想到竟难缠到这种地步。眼睁睁看着好不容易营造的局面被许敬宗几句话打破,李显不禁有些着急。但他心里清楚,此时绝不能乱了阵脚,唯有冷静才能想出对策。趁着许敬宗与武媚娘一唱一和之际,李显强压心头怒火,快速思考起来,待高宗语塞,他心中已有了主意。
“父皇,孩儿有话不知当讲不当讲。”不等高宗回应,李显再次站出,高声说道。
“吾儿有话直说,朕听着。”高宗本就没什么主见,正不知如何应对许敬宗与武媚娘的夹击,见李显插话,正好顺水推舟。
“父皇,圣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此乃说人的寿命有限,难以超越太多。如今我朝大将虽多,却皆已高龄。李绩大将军七十岁;苏定方老将军七十二岁;刘仁轨司寇六十三岁,薛仁贵大将军稍年轻些,也已五十有余。这些皆是我朝如今领军征战的豪杰,可后续之人何在?纵然有程务挺等青年才俊崭露头角,却大多缺乏历练,恐难以担当重任。难道我朝四海安宁了吗?并非如此,西边吐蕃虎视眈眈,北边突厥张狂肆虐,南边洞獠不时生乱,东边高句丽肆意妄为。虽都非心腹大患,却如附骨之疽,难以祛除。若不重视军务,怎能求得天下安宁。孩儿不才,即便习武也未必有成。但孩儿身为天家子弟,向武之事或许能为朝野做个表率。若能为父皇分忧一二,孩儿万死不辞,恳请父皇恩准!”李显不慌不忙地躬身行礼,侃侃而谈,引经据典,表明态度,言辞恳切又激昂,令听者无不心潮澎湃。
“父皇,七弟一心为朝堂效力,孩儿深感认同,恳请父皇应允七弟的报国之心。”李显话音刚落,李贤立即站出来,鲜明地表示支持。
“父皇,孩儿认为七弟一片赤诚,不妨一试。”太子李弘上次试图拉拢李显未能成功,对李显的笼络之心已淡。先前李显受攻时,他本不想帮忙。但见两位兄弟公然与武后对抗,李弘的心思有了转变。相比兄弟间的竞争,他对武后的干政更为戒备,自然希望武后受挫。若武后与李贤兄弟俩彻底闹僵,正合李弘心意,于是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支持李显。
随着李弘、李贤出面,局势不知不觉变成了三王与武后的争斗。一众宰相们都看傻了眼,虽各怀心思,却无人敢在这敏感时刻贸然进言,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沉默旁观。就连许敬宗这个武后的铁杆支持者,也乖乖闭嘴,作壁上观。
“好,显儿有此决心,朕怎能不支持,此事朕准了!”高宗本就容易被情感左右,听李显言辞激昂,又见另外两个儿子都表态支持,豪情顿生,不再犹豫,一拍掌,果断答应了李显向武的请求。
“陛下,显儿忠心可嘉,此事应当明诏天下,才不辜负显儿的一片孝心。”见高宗应允,武媚娘脸上闪过一丝阴霾,朱唇轻启,笑着插话道。
“好,甚好,媚娘所言正合朕意,朕这就命人拟旨,诏告四海,弘扬我大唐向武之风!”高宗之前答应李显乃是一时冲动,忘了征询武媚娘的意见,正担心武媚娘怪罪,此时听她这么说,大喜过望,欣然应允。
公告天下?嘿,又设个陷阱等我跳,真有意思!李显心思敏锐,一听武媚娘的话,就明白她的意图——武只能定国,不能安邦。将李显树立为向武的榜样,意在把他排除在继承人之外。若李显向武只是作秀,迟早会露馅,到时不用武后出手,御史台的弹劾就够李显受的。
“儿臣谢父皇、母后隆恩,孩儿定当努力,绝不辜负父皇、母后的期望。”李显虽明白武后的险恶用心,却毫不在意,因为这只是他自立的掩饰手段,毫不犹豫地叩头谢恩。
“好,显儿用心,朕自当嘉奖,今日之事已了,到此为止吧。”高宗见事情圆满解决,不想再生事端,说了句场面话,便准备返回后宫歇息。
“陛下且慢,微臣有本上奏!”还没等高宗起身,一人突然闪出,跪在殿前,高声禀报。众人定睛一看,竟是元万顷,不禁都愣住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